音乐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策略研究--以毕业作品《十四行诗》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名(中英对照):
音乐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策略研究
————以毕业作品《十四行诗》为例Study on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documentaries
(illustrated by the documentary “The Sonnet”)
作者姓名张哲恺
指导教师姓名及学位、职称王玉玮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广播电视
学位类型:专业学位
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6月29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5月31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2018年6月28日
关于艺术硕士(广播电视方向)学位论文考核形式说明
考核对象:2015级及以后年级艺术硕士(广播电视方向)
考核目的:重点考核艺术硕士生(广播电视方向)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面检验艺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作品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艺术硕士(广播电视方向)可结合自身创作的影视作品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暨南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具体要求:
(1)毕业论文写作须与艺术创作实践紧密相联,在对作品进行专业分析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完成。
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参照《暨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2)论文字数撰写不少于15000字。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
作为一种影像表达形式, 音乐纪录片不仅是对音乐、音乐人以及音乐现象的记录,同时通过画面诠释音乐背后的故事,呈现音乐的个性化特征,如实反映音乐人的心路历程,使其可能成为一种可以留存下来的文化记忆。
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了音乐生产的类型,拓宽了音乐传播的平台,也为音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选题和素材,越来越多的音乐纪录片作品进入受众的视野。
相比音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音乐纪录片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于音乐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叙事技巧,音乐纪录片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待深入。
本文以音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为主线,通过对个人作品《十四行诗》创作过程的研究,探索此类纪录片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线索和叙事技巧,旨在找出其内在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论文首先对音乐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简要提炼出不同类型音乐纪录片的特征。
论文在讨论了音乐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三方面分析了音乐纪录片中音乐的叙事功能,并就音乐纪录片所表达的人情色彩和社会价值,提出了音乐纪录片具备体裁上独特性和研究上独立性的论点,阐述了对音乐纪录片研究方向的认识,也期望本研究对于音乐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和裨益。
关键词:音乐纪录片,叙事特征,视听语言
Abstract
As a form of image expression, music documentary is not only a record of music,musicians, and musical phenomena.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rprets the story behind the music through the screen and present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It faithfully reflects the mental path of the musician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become A kind of cultural memory that can survive. In recent years,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sumer mark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not only greatly enriched the type of music production, broadened the platform for music distribution, but also provided diverse topics and materials for the creation of music documentaries. Many music documentary works enter the audience's field of vision. Compared to the practice of music documentary cre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music documentaries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s not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he narrative features,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music documentaries, the commonness and personality of music documentaries, and the emotional and social values expressed, etc. The research is still in depth.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yped narrative of music documentar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individual work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arrative subject,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time, narrative clues and narrative skills of such documentaries in order to find out Its inherent commonalitie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a music documentary and briefly extra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documentari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methods of music documenta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music in music documenta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s, characters, and plots, and proposes the human and social values expressed in music documentaries. The music documentary has the uniqueness of genr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research. It elabo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rection of music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also hopes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benefit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usic documentary.
Key words: music documentary, narrative features, audio-visual language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录 (Ⅲ)
1 绪论……………………………………………………………………………………( 1 )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3文献综述……………………………………………………………………………………( 2 )
1.4 研究方法…………………………………………………………………………………( 3 )
2 音乐类纪录片概述…………………………………………………………………………… ( 5 ) 2.1音乐类纪录片涵义及特点……………………………………………………………… ( 5 )
2.1.1音乐类纪录片涵义………………………………………………………………………( 5 ) 2.1.2 音乐纪录片的特点………………………………………………………………………( 5 ) 2.2 音乐类纪录片的分类………………………………………………………………………( 6 ) 2.2.1 音乐流派类………………………………………………………………………………( 7 ) 2.2.2 音乐人物类………………………………………………………………………………( 7 )
2.2.3 演唱会现场类…………………………………………………………………………( 7 )
3 音乐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 9 )
3.1叙事主体——人物…………………………………………………………………………( 9 ) 3.2叙事视角——第三人称视角……………………………………………………………( 12 )3.3叙事时空——多时空叙事…………………………………………………………( 13 )
3.4叙事结构——叙事结构…………………………………………………………………( 13 )
4 影像呈现………………………………………………………………………………………( 16 ) 4.1叙事基础——镜头语言…………………………………………………………………( 16 )4.2叙事推进——采访及旁白………………………………………………………………( 17 )
4.3叙事节奏——画面剪辑…………………………………………………………………( 18 )
5 纪录片《十四行诗》创作心得与体会………………………………………………………( 19 )5.1 音乐纪录片创作的感悟与反思…………………………………………………………( 19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结语………………………………………………………………………………………………( 21 ) 参考文献…………………………………………………………………………………………( 22 ) 致谢………………………………………………………………………………………………( 23 )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本论文是在纪录片迅猛发展进程下对音乐类纪录片一次深入认识、探讨和思考。
音乐类纪录片这一类型在国外有着较为成熟的文化氛围和产业格局,并且具有大量的忠实受众,如今音乐类纪录片也经历着不同的发展和变革。
在国内,随着各音乐类节目的涌现,各种各样的音乐节演出的层出不穷,不同的音乐文化被人们所喜爱,音乐类纪录片这一纪录片类型也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不仅仅在各种官方的播出渠道,民间的爱好者也开始愈加重视音乐类纪录片所呈现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音乐纪录片这一纪录片门类快速发展起来,依托分冷门类别。
音乐纪录片以及丰富的内容,颇具特色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力,不断有新的资料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音乐类纪录片进行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在知网上检索音乐类纪录片,只有129条相关与音乐类纪录片的条目,其中大部分的文章着重探讨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和表现方法,而对于音乐类纪录片本身的探讨并不是很多。
《十四行诗》正是本人基于对于音乐的喜爱,同时想呈现给大众当下独立音乐环境下一直后摇乐队的生存现状。
片子主要讲述一支在广州的后摇乐队SpaceStation, 作为一种小众类型的音乐,后摇在国内的受众度并不是特别高。
说到国内的后摇乐队,许多人的认知范围可能仅限于惘闻、文雀、沼泽等。
但事实上,中国先后已有2000多支后摇乐队相继涌出,只是规模成型的较少,很多乐队都停留于录音室水准,以及一些玩票乐队。
《十四行诗》选择借助纪录片的直观影像表达,向观众呈现乐队的音乐故事。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拍摄《十四行诗》这部音乐类纪录片主要是因为当下音乐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受到欢迎,其次拍摄这部音乐纪录片首要的目的是让大家能了解我所喜爱的独立音乐;
1
音乐,作为当下青少年甚至各年龄阶层表述情绪、抒发情绪的至大媒介,音乐一直以来是当下社会非常重要的情感依托点,通过音乐产生的共鸣让人愉悦。
同时当下音乐发展迅猛,无论是《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节目火爆中国,还有《中国有嘻哈》这个从地下而来的音乐形式慢慢的走到台前,可以说这两年是音乐发展的大年,通过这个契机我更想拿出一个东西来向大家介绍一个更加不同的音乐形式,还有独立音乐真实的生存状况,说句实话音乐人不火就真的赚不到钱,我想探究他们表面背后的东西,通过音乐纪录片的形式,依托音乐之上,展现不一样的魅力和意义。
同时,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裁,不仅呈现了音乐本身,并且会用音乐呈现故事,无论从人还是从文化都能调出音乐背后的沉淀,研究音乐类纪录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音乐类纪录片的内涵和魅力,并为后来人研究音乐纪录片起到一定的参考。
1.3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艾米》以及《寻找小糖人》这两部音乐纪录片获得了88届以及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包括各种独立音乐纪录片的涌现,在青年文化的宣导者VICE青年文化媒体平台,其旗下noisey 关注各种世界各地独立音乐的最新事件和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同时音乐文化的发展,各类音乐被人们所接受。
音乐纪录片的创作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纪录片研究中在我国对于纪录片的研究理论非常多,理论书籍、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等等。
但音乐类纪录片的研究这一分类较少,在知网上搜索后仅有129篇能搜到的音乐类纪录片文献,同时有将近一半的文献是写着关于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接下来相关的文献对音乐类纪录片以下几点进行了分析,一是叙事研究、二是现状及发展策略、三是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在知网搜索后王雅妮写的《音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以及杨硕写的《论音乐题材纪录片的主题》等一些文章为笔者提供了一些参考,其中《音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根据国外典型音乐类纪录片全面分析了不同纪录片的叙事研究,从叙事内容分类为音乐体裁、音乐人物、演出现场、音乐文化,叙事特征,通过对大量的音乐纪录片代表作品的分析,梳理了当下音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杨硕的《论音乐题材纪录片的主题》对当前音
2
乐类纪录片进行了分类,并且梳理了不同类型音乐纪录片的主题阐述。
马骁骁《音乐纪录片及其在音乐传播学中的价值研究》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不同理论角度为音乐纪录片做了概念上的界定和有利于学术探讨的分类,提出了音乐纪录片具备体裁上独特性和研究上独立性的论点,尝试挖掘了它在音乐传播学中的研究价值,并试图为拓展音乐传播学的研究领域,阐述了对音乐纪录片研究方向的认识。
王乙旭再起论文中指出“音乐纪录片可以说是以音乐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
其内容包括:表现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及音乐生活等。
音乐纪录片作为舞台纪录片的一种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纪录片强调了内容或者音乐事件对影像语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忽视了纪录片即使语言对艺术感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要充分理解和认识音乐纪录片进行充分理解,应首先明确音乐纪录片的概念。
在学术论著方面,单万里主编的《纪录电影分析》中梳理了纪录片的内容和创作手法,其中收录了两篇有关于音乐纪录片的文章《莫回首》和《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在《当代世界纪录片:概观与解读》(吴宝和著,文汇出版社,2009)一书中,将纪录片表现内容进行了分类和梳理,对六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阿曼德拉》《蓝调百年》《巴尔干》《乐满哈瓦那》和《跨越桥梁》进行了主体和影片表现分析。
笔者同时对既往所观看过的音乐类纪录片进行内容分析及梳理如冰岛传奇后摇乐队sigur ros《听风的歌》,纪录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艾米》《寻找小糖人》进行了叙事分析,指出他们所给我带来的不同叙事方式的阐释。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以及国外学术数据库 EBSCO 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优秀文献的观点,从应用中吸取经验,加深本研究的深度。
通过国内外各大视频网站,如 YOUTUBE、优酷、腾讯视频、网易视频、vice等网站对音乐题材中关于音乐类的纪录片进行分析,对大量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究。
3
1.4.2 文本分析法
笔者根据教育部对广播电视艺术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以毕业作品《十四行诗》作为分析案例,从影片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三个维度对音乐类纪录片进行研究,对《十四行诗》中的理论性、创新性、镜头语言、声画运用进行研究和总结,阐释在音乐类纪录片中具有普遍性与实用性的叙事策略。
从历史沿革对音乐纪录片进行纵观论述,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优秀音乐类纪录片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基于音乐纪录片的概述、综合形式、内容、表达等多个独特层面,对音乐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其特点;并且讨论了音乐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方式为今后音乐类纪录片的研究、创作与鉴赏起到一定补充作用。
4
2 音乐类纪录片概述
音乐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领域内一个重要的分支。
目前,国内外学术领域尚未针对音乐类纪录片定义达成一致意见。
而且,音乐类纪录片除了具有纪录片的一切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
2.1音乐类纪录片涵义及特点
2.1.1音乐类纪录片涵义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素材为主要创造点,用拍摄记录的方式讲真实生活呈现的镜头前,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展现,最重要的要点是真实还原人物和故事,用电视或电影的艺术形式展示给人们。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涌现,甚至有在院线展映,可以说纪录片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音乐类纪录片是纪录片领域的分支,随着人们对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加深,音乐类纪录片近年来在纪录片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从学术角度上而言,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音乐类纪录片的涵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当代世界纪录片:概念与读解》这样讲述:音乐类纪录片是以音乐为表现内容的视频。
随着音乐类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类纪录片表现出一种自由的多样的特质,很多情况下会被被摄主体的不同面所把控内容,同时音乐类纪录片有多种形式的呈现,无论是人物为主、演唱会现场为主还是普及音乐流派,每一种类型的表达都有不同的内容。
很多时候音乐类纪录片是一种声画语言起到更决定性作用的,但也造成了音乐类纪录片对于纪实语言方面的追求并不如较大多数纪录片。
2.1.2 音乐纪录片的特点
音乐类纪录片除了具备纪录片的特征外,在音乐类纪录片中,最重要的就是音
5
乐所带来的指向性和人物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容易表现出故事感。
无论是音乐的曲调还是歌词一定程度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质,在这一点上音乐类纪录片所表现的审美自由度和感染力都是非常有趣的特点。
在我们认知的一般纪录片中,纪录片通常采用的手法类似,无论是解说词、画外音、对话访谈、音乐、镜头语言、矛盾冲突,都是为了渲染故事性。
而对于音乐类纪录片而言,出现在影片中的这些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手法都是为了与音乐本身相结合来展现音乐带给大家的一种感受和情感。
例如,介绍任何一个音乐人或者音乐现场,它必须由音乐人或者现场演出的音乐人本身所演唱、演奏或者创作,即使出现了其他的音乐,也是与这个纪录片本身拍摄对象相关的音乐,或憧憬或有所影响,又例如一些音乐在歌词中表达了纪录片中所记录的一些故事,有所影响,可见音乐类纪录片有一个非常明显及清楚的“音乐”导向性。
在笔者的作品《十四行诗》中,所展现的音乐皆是乐队本身所做乐曲,通过曲之间的串联,讲述不同时期他们的生活感受、人生态度、现实生活,可以说从音乐的角度导向出本身这个音乐类型和他们乐队的风格个性。
2.2 音乐类纪录片的分类
由于音乐类纪录片的题材的自由性和发散性,标准是不曾在音乐类题材纪录片存在的。
在笔者所观看过的一些经典的音乐类纪录片中和各种资料,大致将音乐类纪录片分为了以下几个类别:音乐流派及文化类、音乐人物类、演唱会现场类、音乐节纪录类。
音乐流派类主要表现音乐的不同流派风格和文化,涉及音乐发展、音乐文化延伸、音乐的特点等,相关的代表性作品有《永生不死:英伦摇滚》《金属进化:重金属音乐发展史》《乐满哈瓦那》《摇滚七纪 7 Ages of Rock》《美国硬核》《不合群者之声:独立音乐传奇》音乐人物类主要记录音乐人物的生平和音乐故事有以下几部:《寻找小糖人》《艾米》《没有方向的家》《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演唱会现场类主要以表现歌手或乐队以现场表演为主体的音乐纪录片,相关的代表作有:《听风的歌》《迈克尔杰克逊:this is it》音乐节纪录片中,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节现场,那么这其中最具人文思考和音乐氛围纪录片就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6
1969 Woodstock》,这部纪录片当时垮掉的一代在音乐节上所表现的狂放自由和挣脱枷锁的那种愿望,非常感染人。
2.2.1 音乐流派类
音乐流派及文化类纪录片是指以音乐流派或者音乐文化为表现主体的纪录片。
以《摇滚七纪》为例,这个纪录片纪录了英美几只在摇滚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乐队的经历,表现了摇滚的强大精神号召力,和它持久的革命性力量。
除了人物风格和乐队风格的变化,纪录片中还很大篇幅的讲述了一些普通人民的变化、政治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发展。
片中,看着很多当年的激情小伙儿已成老人,却依然深情的回忆往事时,再想想如滚石几位老将依然活跃于舞台。
可以说这是大部分这种类型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2.2.2 音乐人物类
音乐人物类纪录片主要表现一些标志性音乐人的经历和故事为其主要内容的纪录片。
以《艾米》这部传记形式的纪录片为例,曾获得七座格莱美奖杯的艾米·怀恩豪斯,于2011年7月23日,因饮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岁。
此纪录片公开了一些艾米生前的私人影像,并且希望从艾米个人的角度来揭开这场悲剧的真相。
制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这样一部拥有当代性的影片,能够抓住时代精神,以其他电影形式无法比拟的方式来展现。
”记述了艾米名扬一世还是平凡一生的人生选择,再其最耀眼的时候,音乐天赋无限的延展的时候,生命却一闪而过。
导演用了大量的旧录像带里的视频,加以自己的客体视角真实的在线了艾米的一生,并在8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
音乐人物类纪录片不仅纪录了音乐人的故事,也会描述一些音乐人身处时代背景,使得整个纪录片非常的具有感染力。
2.2.3 演唱会现场类
演唱会现场类纪录片纪录了乐队或者某个音乐人在演唱会或者小型现场演出的
7
真实画面,以纪录片《听风的歌》为例,片子用一场Sigor Rós在全球巡演中最后一站巡演也就是其家乡冰岛的现场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乐队在巡演中的心路历程,并且通过大篇幅的冰岛人文景观和演出现场的画面来拼凑出了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乐队成员的采访,对各种当地的音乐爱好者的采访扩充整个纪录片的内容,力求最大化的纪录Sigur Rós的舞台形象和人物状态。
8
3 音乐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大多数人对于叙事这个词的理解就是讲故事。
任何叙事都不能缺少故事和故事讲述者,纪录片的内在逻辑也在于此。
本文在厘清音乐纪录片的分类的基础上,把音乐纪录片中的叙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纪录片《十四行诗》为例分析音乐纪录片如何叙事,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纪录片的叙事与其风格呈现的关系,探索此类纪录片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的多种可能性, 从不同角度为折射出影片所表达的人情色彩和社会价值,提出了音乐纪录片具备体裁上独特性和研究上独立性的论点,阐述了对音乐纪录片研究方向的认识。
探寻音乐纪录片的本体规律与美学价值,期望这一研究能助益于此类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以音乐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为线索,通过对自身作品《十四行诗》进行叙事研究,探索此类纪录片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旨在找出它内在的共性特征和鲜明的特殊性。
从历史沿革对音乐纪录片进行纵观论述,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优秀音乐纪录片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基于纪录片的基本定义,综合形式、内容、表达等多个独特层面,对音乐纪录片叙事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
3.1叙事主体
在国外的音乐类纪录片中的叙事往往是线性基础下的“剧情性”展现,以情节或者某个事件发展的时间线来构思剧情来吸引观众。
同时国外许多的音乐纪录片都是有其商业价值,大多数的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要求颇高,需要新鲜感刺激感和独特的视听感受,文化氛围造就了国外纪录片对于节奏把控、画面的美妙、音乐剪辑的恰到好处和一定的情节表述。
就像近年来一部拍摄关于著名乐队涅槃的主唱科特柯本的纪录片《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开头就是科特柯本最后一场演唱会,整个人陷入癫狂晕厥在演出现场,热烈疯狂以及病态的表现从一开始就让观众们看到,并且贯穿整个纪录片,但是在这样的剪辑方式下,观众彻底的被拉入到这部纪录片中。
破了音的电吉他伴随柯本倒下的画面深深的震撼着每个人,接下来的故事阐述
9
伴随着特殊的漫画手法配以画外音及解说词让观众仿佛是柯本的一个童年青年见
证者一般,通过一首首他的歌曲仿佛在讲故事一般,音乐在这一刻承载着叙事主体的地位,同时主体的描绘非常清晰。
中国摇滚音乐类纪录片《再见乌托邦》可以说在多少中国摇滚爱好者有着崇高地位,影片讲述了中国摇滚人集体到香港演出,观众在这个时候听到他们演唱的《国际歌》《黑色梦中》等一些作品让人们瞬间回到了那个让人感到激情满怀的年代,上线各大视频网站后,评论大幅增加足以看出音乐给人带来的力量。
这这些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作为真实生活的一种纪录,它的叙事却有着文化的印记,音乐纪录片以音乐为主体,无论在创作观念上、价值取向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音乐就是他的叙事主体。
在笔者的作品《十四行诗》中,叙事主体就是以黄河及其乐团spacestation,通过叙事者黄河的采访和讲述,和受述者也就是观众形成一个闭环模式。
叙事者是作者真实展现给观众的一个产物,是叙事文本中的话语。
对真实作者和叙事者的区分并不会代表对叙事作品整体的影响力有所影响,相反叙事作品中叙事者会分为异叙述者和叙述者本身。
因为独立音乐和后摇音乐是一种在当下音乐时代,新兴发展的音乐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并不为人们所了解,它的艺术表现和形成需要一定的审美和多方位的音乐历史层面的了解和概况。
通过对叙事主体黄河及其乐队的全方面拍摄,揭露当前独立音乐后摇音乐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一种自我形态的演绎。
由于纪录片注重写实,所以需要对人物进行大量的跟拍,这样才能凸显人物的个性,音乐纪录片相对于人文类纪录片在人物的表达上面有所不同,先入为主并不是以人物,而是以音乐来展现他们对于性格特征的表现,通过人物与音乐形式的相互展示使观众形成代入感,层层递进的把握住细节。
在纪录片本身,对于细节的把控很大程度上,能够凸显想表达人物或故事,也会吸引观众,如果没有大量的细节刻画,则会显得影片较为呆板。
《十四行诗》这一影片着眼于当下独立音乐的大环境,选取了今天展现在大家眼前的Space Station乐队,只是目前中国后摇乐队生存现状的冰山一角,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节展现如乐团在演出时候专注的表情,看到观众认可之后所表现出的肢体语言,以及其乐团排练房仅20平方米的小隔间并且还有3、4个乐队一同使用,以及最后一场名为《HOME》的舞台剧项目上的排练、矛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