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及其表现和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及其表现和意义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管理会计发展的趋势。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1)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传统管理会计⽅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的贡献⽑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1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

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

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时、机器⼩时是与产量⾼度相关的指标,因⽽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1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

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法具有明显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成本产⽣的直接动因,因⽽不利于从成本动因⼊⼿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

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1动因,是⾮常不切实际的。

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

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多少,因⽽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时或机器⼩时)分配间接⽣产成本进⼊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2)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1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的⽽进⾏的消耗资源的活动。

作业有3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

即作业是1个有资源投⼊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

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

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1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直接计⼊产品成本,⽽将间接成本(制造费⽤)按照直接⼈⼯⼩时(或机器⼩时、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

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资源与⽣产产品发⽣的直接⼈⼯⼩时数成正⽐。

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

因为制造费⽤既包含着单位⽔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平作业成本、产品⽔平作业成本和设备⽔平作业成本,⽽后3者并不随直接⼈⼯⼩时等与产量⾼度相关的指标成⽐例变化的。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了创新。

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

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

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们更深⼊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作业的效率及消除⾮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意义。

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

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1些⾮成本因素的量度,如⽣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汇总、报告的过程。

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

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2、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1⼤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1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法:
(1)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凡随销售量成正⽐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在1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

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产准备次数”就是“⽣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平作业、批⽔平作业、产品⽔平作业和设备⽔平作业,因⽽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平作业变动成本、批⽔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平变动成本,⾄于设备⽔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平、批⽔平、产品⽔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平作业变动成本+批⽔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3个变量来解释:单位⽔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平作业动因:⽣产准备次数;产品⽔平作业动因:⼯程⼩时。

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产准备成本×⽣产准备次数+每⼩时⼯程成本×⼯程⼩时这⾥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平作业变动成本,⽽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

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以上便是⼩编为⼤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有了⼤致的了解,如果您还遇到什么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店铺进⾏律师在线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