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3.3大孔雀蛾的晚会教案3 长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3大孔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大孔雀蛾的晚会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2)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称这是一次难忘的大孔雀蛾的晚会呢?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4)对于这次实验,作者在文中写出结论了吗?请你根据实验的过程推断一下实验的结论,并说明道理?
(5)在第四自然段中小保尔初见一大群孔雀蛾的情景应读出什么语气?(惊讶与震惊)第8自然段大孔雀蛾围着圆形笼飞舞的情景就用什么语气来读?(壮观、惊叹)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回忆内容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实验过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大孔雀蛾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探究读,品味赏析
1、齐读第一段,思考讨论:
大孔雀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读第二段,小组探究: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查找资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孔雀蛾闯进法布尔的家里?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累计20节月 日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从这个实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感情读,入情入境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出作者这种赞美、喜爱之情。
四、回味读,学习写法
分段读课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文章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五、拓展延伸
整理上课的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孔雀蛾的晚会
相貌出众:粟色外衣,白色脖套,灰白翅膀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3、默读,法布尔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试着说一说,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文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5、读生字,练习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读课题。
什么是晚会?(指生回答)大孔雀蛾为什么会举行晚会?晚会上都了生了什么?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昆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尝试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
2、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 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7】
一、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 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 学生汇报。
3. 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脱颖而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蛾的演变过程?
(3)“一只雌夜蛾当着我的面,从蚕茧中脱颖而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应用什么语气来读?(指名读)谁还能读得更好一些?
3、指名朗读第三段。
(1)法布尔做了个怎样的实验?实验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二)谈话导入{ng.com}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累计19节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课文分段.
2、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脱颖而出、约莫、偌大”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2)破折号的用法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实验过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内容
桥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黑、白、褐、红各色线条
难忘的晚会:一大群 掀起翅膀 飞舞 停
飞离 飞回来 蹿上 扎下来
(对昆虫的喜爱,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2.教师指导:〔a〕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大孔雀蛾的晚会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2)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称这是一次难忘的大孔雀蛾的晚会呢?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4)对于这次实验,作者在文中写出结论了吗?请你根据实验的过程推断一下实验的结论,并说明道理?
(5)在第四自然段中小保尔初见一大群孔雀蛾的情景应读出什么语气?(惊讶与震惊)第8自然段大孔雀蛾围着圆形笼飞舞的情景就用什么语气来读?(壮观、惊叹)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回忆内容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实验过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大孔雀蛾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探究读,品味赏析
1、齐读第一段,思考讨论:
大孔雀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读第二段,小组探究: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查找资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孔雀蛾闯进法布尔的家里?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累计20节月 日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从这个实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感情读,入情入境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出作者这种赞美、喜爱之情。
四、回味读,学习写法
分段读课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文章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五、拓展延伸
整理上课的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孔雀蛾的晚会
相貌出众:粟色外衣,白色脖套,灰白翅膀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3、默读,法布尔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试着说一说,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文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5、读生字,练习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读课题。
什么是晚会?(指生回答)大孔雀蛾为什么会举行晚会?晚会上都了生了什么?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昆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尝试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
2、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 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7】
一、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 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 学生汇报。
3. 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脱颖而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蛾的演变过程?
(3)“一只雌夜蛾当着我的面,从蚕茧中脱颖而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应用什么语气来读?(指名读)谁还能读得更好一些?
3、指名朗读第三段。
(1)法布尔做了个怎样的实验?实验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二)谈话导入{ng.com}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累计19节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课文分段.
2、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脱颖而出、约莫、偌大”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2)破折号的用法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实验过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内容
桥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黑、白、褐、红各色线条
难忘的晚会:一大群 掀起翅膀 飞舞 停
飞离 飞回来 蹿上 扎下来
(对昆虫的喜爱,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2.教师指导:〔a〕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