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管乐教育的革新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媒体是一种基于当代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中的普通用户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还拥有了发布者的身份。

他们除了可以将自己的见闻、资讯等实时在公共平台发布、分享,还可以以此为虚拟空间,投放各种行业信息或具有教育属性的资源。

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相继成为重要的自媒体“阵地”时,从属于音乐学科的管乐教育内容也由专业精英、教育团队和管乐爱好者推送到自媒体环境中,并形成了特定的发展群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一、自媒体环境中管乐教育方式的革新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管乐教育的革新发展再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尤其在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推送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

从专业教育层面来看,自媒体出现之后,高校教育的资源配置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教学变为兼具虚拟教学的新形态,管乐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匹配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此前,高校教育中的管乐教学多是以教师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面对面教学,在无介质的环境中进行。

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受制于教师个人能力和阅历等因素,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

而自媒体通过信息端的资源发布,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构成了一张虚拟的资源网络。

慕课和微课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内容均可以被学生获取,并通过自媒体中的文字、图像、影像信息,提供实体教学的资源补充。

自媒体时代并非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方式的否定,而是在学习效率提高、视野拓展及个性化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也督促教师不断提升知识储备与教育能力[1]。

从教育的社会化拓展层面来看,自媒体的存在为管乐教育的大众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管乐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器乐几乎在同一时间传入中国,但从中国大众的认知、了解、喜爱程度上来看,目前的发展成果不尽如人意,其社会影响力也与其他西洋乐器有着不小的差距。

原因自然来自于乐器的应用范畴、公众的接触机会以及乐器本身的技术技巧难度等方面。

想要解决这一实际困境,急功近利显然是不可取的。

自媒体的出现,不经意之间向社会投送了大量的管乐艺术相关资源,包括管乐文化、历史流变、名人轶事、名曲赏析等内容,并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展示了管乐类所属乐器的演奏特色与效果。

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教育,使更多普通大众了解了管乐类型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声部功能,并联想到许多耳熟能详的音乐中管乐所担任的重要职责。

无论是朋友圈、视频号的资源共享,还是抖音平台上几十秒的资源内容,均提供了一种具有趣味性和高辨识度的资源,在供大众点击阅览的过程中,使管乐艺术不断深入人心,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普及化教育效果。

二、自媒体环境中管乐教育目标的革新
20世纪初,管乐艺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由于其具有特殊的音色属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并与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民乐与时俱进道路上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自媒体环境中,管乐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转变。

一方面,对于专业管乐人才的培养,自媒体不
Ⅰ高等教育研究ⅠGAODENGJIAOYU YANJIUⅠ
自媒体视域下管乐教育的革新发展研究
安理
摘要:中国的管乐教育作为一种小众的课程,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全新的变革趋势。

自媒体网络社会应用空间的不断拓展,形成了对管乐教育资源的覆盖,并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革新要求。

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管乐教育需以开放的视野拓展教育渠道,广泛吸收自媒体平台中的教育资源,树立兼具普及性与精英化的双重教育目标,使管乐艺术在社会舆论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借助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完成振兴民族文化艺术的使命。

基于此,在自媒体所搭建的新型平台中,虚实结合的教育理念势必会促进中国管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自媒体;中国管乐教育;教学改革
52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4
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还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应有的发展轨迹和方向,树立了兼具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储备的教育目标。

通过对于自媒体中资源类型和公众关注程度的考察,可以发现如今大众的审美已然有了重大的转变。

作为管乐教育者,除了为学生提供专业技巧的教育,还需促使学生养成更新审美的习惯,关注社会大众的审美,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管乐艺术的社会普及度,使其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另一方面,在对于公众的教育目标上,自媒体凭借着强大的传播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树状传播”发散效果,树立了在全社会形成广泛教育辐射的目标。

任何一种乐器的成长均离不开良好的群众基础,只有社会大众对其了解和喜爱,才会使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较于公众对中国乐器和部分西方乐器的熟知程度,管乐的普及教育工作显然任重道远。

因此,自媒体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工具和传播渠道,已经显示出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数以万计的浏览量和点击量,说明了公众对于管乐知识普及和欣赏有强烈的需求。

通过专业教育与公众教育的双重渠道,必然可以实现管乐艺术良好发展的目标[2]。

三、自媒体环境中管乐教育民族使命的革新
自媒体对于管乐教育而言,具有“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力量。

一方面,自媒体对于管乐艺术的聚焦,可以使教育者连同创作者和演奏者,共同思考管乐艺术如何实现民族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自媒体提出了要将具有中国韵味的管乐艺术风格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使命,这显然是自媒体环境下管乐教育的重要责任[3]。

例如,昆曲艺术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将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形态融为一体。

《牡丹亭》承载了封建礼教迫害下先锋文人的思想觉醒,也表达了在社会重压之下,唯有以超越现实的神鬼传奇才能寄托现实中未竟的夙愿。

而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的内心世界被刻画得细腻且复杂,幽微之处见娴静,细小之中悟韵味,这大概也是该作品流芳百世的玄机所在。

对于游学欧洲回国后其创作的首部管弦乐作品,陈牧声思绪万千,希望能够寻觅到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可以在国际舞台上一鸣惊人的音乐主题。

从创作思维的萌生到音响素材的采拾,
再到结构体系的打造和不断精雕细琢,其中既有作曲家一目了然的风格特征,也有作曲家深藏其中的思想。

根据陈牧声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析昆曲〈牡丹亭〉与交响诗〈牡丹园之梦〉的影响》一文中的自述,他童年时代便对昆曲、越剧、婺剧等戏曲剧种耳濡目染,更对一些戏曲、电影作品如数家珍。

其中,他对1986年版江苏昆剧院拍摄的戏曲电影《牡丹亭》尤为喜爱,剧中“杜丽娘”饰演者张继青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令陈牧声印象深刻。

如何通过管弦乐的方式,对昆曲《牡丹亭》的表现方式及戏剧文学中本身所构创的文化意象进行“移植”,显然是对作曲家技术水平和创造力的一种挑战。

这种基于管乐与民族传统音乐旋律的创作,应以原创作品的形式受到管乐教育者的重视。

管乐教育者要通过自媒体中的资料收集,构建专项教育系统,为学生介绍更多原创民族化管乐作品。

中国的管乐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实践,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自媒体时代,为管乐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实体走向虚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管乐教育资源在与网络融合发展的同时,通过交互式和自由传播的途径形成了崭新的社会化发展格局。

无论是专业领域的精英教育,还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性教育,均在教育方式、目标和使命方面呈现出新鲜的气息。

通过深层革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管乐教育势必会迎来新的发展浪潮。

参考文献:
[1]杨娟.自媒体时代的教育转变:以音乐公众号的传播运营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4):115-118.
[2]安冰冰,李晓明.跨学科学科际:高校开展管乐教育课程的现状与意义研究[J].音乐探索,2019(1):84-87.
[3]王剑.高校音乐专业中西洋管乐表演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J].北方音乐,2018(5):180.
作者单位:
贵阳学院
ⅠGAODENGJIAOYU YANJIUⅠ高等教育研究Ⅰ
53
APRIL,2021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