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融通”理念下构建自主阅读高效课堂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思融通”理念下构建自主阅读高效
课堂的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
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近
年来,我们积极进行基于儿童立场的“让学引思”教学实践研究,为使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人而努力,力求让学生的“学”真正发生。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盐城市“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应运而生,这一教学主张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相互融合、融通,而不是将“学”和“思”简单的分布在课堂的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学生的活动是单纯的学或思,
也不是“学”和“思”的交替,而是学生的“学”和“思”相互交融,学中必有思,思中必有学;强调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贯穿于课堂全过程,课堂是学生
思维真正发生的过程。

深入践行“学思融通”教学主张,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
推进,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具有校本化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
课堂教学效益。

一、群文索引,铺路搭桥,实现阅读效能的最大化。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好的铺垫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
我们能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让学生粗略地感知一篇类似的文章(可以是体裁相同,也可以是写法相同),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感知就会有个大致的方向,学习
起来将不会再茫然不知所措。

当然这种感知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看,可
以是听,甚至可以是品。

无论方法是什么,重在让学生说,让学生疑。

二、静心阅读,仔细品味,促进阅读能力的深入化。

“让学”的内容之一是书本让学生读。

因此在进行完“群文阅读,铺路搭桥”环节之后,我会让时间给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慢慢地品读,细细地回味。


时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切忌浮燥,我关注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们稍有走神,我便会
用语言或是眼神去提醒他。

这个环节中老师的关注关系到自主阅读的成败。

假如
这时我们没有去关注,那么品读只会流于形式,学生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对文本的感知就不可能深入,对于情感的感悟就会片面。

三、大胆质疑,畅快表达,激发表达能力的最优化。

“让学”的内容之二是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讲。

教学过程中,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启发式、对话式、探究式、任务驱动
式等教学方式。

在教师层面,聚焦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把更多的机会、时间、
问题让给学生来探究、展示、质疑、交流、反思、提升,把课堂的学习权、表现权、思考权、质疑权还给学生,加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

产生疑问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开始,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比精彩回答一个
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在学生静心地读,充分地品之后,必不可少地就是让学生
学会质疑,由质疑去把握文章的重点。

这时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他们敢于说出自
己的疑问,将问题从学生的心中梳导出来,让学生借助问题的解决一步步地走进
文章的主题。

四、巧妙引导,适时点拨,提升高阶思维的系统化。

自主阅读并非放纵不管,不闻不问。

在教师层面,通过设计巧妙的思维支架,将“让”和“引”有机结合起来,在“让”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的同时做到引的
适时、适度,点到为止,让学生在持续探索、自我追问和同伴交流中建构问题解
决系统,促进高阶思维的渐进孵化。

在学生层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
体地位,让学生在学科阅读材料、观察现象、交流互动中收集、处理信息,准确
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思维、审辩式思维和创新思维,边学边思,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学与思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始终,让思维真正发生。

(一)喻思——“好比……”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遇到费解之处,怎么办?不妨向他们提出“……好比……”问题,以喻思去寻找与之类相类似的事物,打
比方,做解释,化生疏为熟悉。

(二)换思——“我要是他(它)……”所谓“换思”即换位思考。

新课
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学文绝不是处
于旁观者的地位。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到三个进入:进入角色、进人情境、进入
情感,一旦学生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当成文中角色时,与文本对话,零
距离接触,他们的兴趣最浓,受感染最深。

(三)对思----“怎么是这样又那样呢……”有些课文的内在矛盾不易觉察,学习时应使之明朗化。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句话:“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
下一只小船进出。

”可这样对思:“孔隙”指“小洞、裂缝”,说明很小,文中
用“虽……可……”,上下句间呈现转折之意,学生在品读时就起了争议:孔隙
到底是小还是大?作为老师这时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对思”:联系上下文对
比“孔隙”和外洞、内洞。

这样,促使学生用辨证的方法思考问题。

学生洞察
出“孔隙”一词孕育的“大中见小,小中衬大”的观点,学会了有联系有比较地
看问题。

(四)逆思----“反过来……”所谓“逆思”就是逆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一篇寓言故事《蒲公英》为例,书后有一个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两颗种子呢?”学生的回答都
会以劝说为主,毫无新意。

这时我将书后的问题“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两
颗种子呢?”改成“说一说,落在泥土里的种子,飞过沙漠、湖泊时会想些什么?”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拘一格,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将文章所学内容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对课文又进行了一次回顾,可谓是一举多得。

此乃“逆思”的结果。

其实老师“引思”的艺术层出不穷,例如:疑思——“这样对吗……”、变思——“假如……”、异思——“还有别的吗……”、推思——“将会怎样……”
“学思融通”这一教学主张,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一思想,明确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这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我们只有积极去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性方法,把“让学”与“引思” 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构建出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