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赵冰
摘要: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传轻导、重学轻用、重考轻效以及教师在课堂上丑高监下,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沟通等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改变教师的授课方法,融洽师生之间感情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学生导学
数学是集抽象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抽象的思维和严谨的揄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生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涵义,它在阐明想象力的科学价值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
现就当前数学教育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简单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重传轻导
部分教师将自己的职责错误的认为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就行了。
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尽了自己的职责、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这种错误观念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缺乏创新意识。
2、重学轻用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理论掌握
而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死读书、读死书”的错误的学习方法。
最终导致学生知识层次越高学习起来就越被动、越吃力的局面。
3、重考轻效
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文凭都过分的看重:“有文凭走遍天下,无文凭寸步难行”的社会货币和思潮使得家长、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看重教学的“实际效果”,那就是升学率。
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已成为既定的事实。
而现存的考试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加上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所需,使得教师不得不囿于考试大纲的束缚和家长、学生的利益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居高临下、缺乏沟通
数学在学生们看来往往是一门“很枯燥、委单调”的学科,加之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授课过程就是完责任、尽义务的过程,缺乏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就缺少一种师生间的沟通意识。
这样就难于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越积越多,最终形成“教的吃力、学的困难”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引起一些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反感,哪还有良好的心情去学?更谈不上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为搞好数学教学工作,超出上述几种误区,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1、当前社会正处在知识大爆炸阶段,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要想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树立一种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过去那种满堂课照本宣科一味的“灌”的方法改为生动活泼、疏导结合的秩序诱导的方法,这样不但会大大调动起兴趣,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对于学好数学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在了解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怀疑的问题,以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角度去提出问题,重新思考这些剖一,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断的提高,为以后走上独立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这个转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即变教学为导学。
2、知识需要继承和积累,但同时更需要发展和创新,知识就是科学技术,掌握的知识越丰富、层次越高就越需要具备这种创新精神和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
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要求必须具备对问题的高度第三性、观念的高度流畅性、思维的
灵活性和认识的新颖性等特点,这是迎接知识经济,在新世纪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它是为高层教育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将现有的教学方法面向于高层教育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一贯的照抄照搬的“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名”的效果。
在方法上既要利禄理论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同时更要重视在实践中的运用、发挥和创新,树立学为用的思想。
据中国科学报批露,我国一批科技人员到美国参观见习,在理论考核过程中他们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又显得幼稚的像个孩子。
也同样暴露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种偏激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只重视理论的继承而缺乏工作中的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这在数学教学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更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3、对当前的考试机构所存在的弊端,国家教育部已认识到并开始着手于这方面的改革,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方针。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家长、学生及社会思潮的改变、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教材的修改……。
因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必须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首先要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重点
转移到测试学生的能动性方面上来,其次要运用一定的社会激励机制转变人们对实际能力的正确认识。
只有两者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才能彻底解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束缚,将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智慧实现最优结合,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教师无疑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现今的教师既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同时还要承担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任,因此对教师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实现自身的转变,即教学思想上的深刻认识和教学方法上的深刻转化,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转变,提倡学生不光能在课堂上对知识得到继承和积累,同时还能够在高课下善于思考和创新。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层次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提高。
4、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即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
敬业就是认认真真,恭恭敬敬,要认识到学生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对他们高度负责,稍有疏忽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不仅要尽力,而且要尽心,要乐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当然这些都需要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知识的追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情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臵。
要力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种作用不但体现
在我们日常认识中的教师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和学生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上。
同时也体现在教师能够在教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学生能够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旺盛的求知动力。
这种完美的结合既要依赖于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同时也依赖于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太重视更改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导致学生本来就认为乏味的数学更加无味。
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和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主人翁情感”,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人人想的是教学,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牢固的学习愿望,也就掌握了数学教学的动脉,学习效果也就自然提高。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加强交流,形成全力,共同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这么简单,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其不稳定性,他们很少有机会向教师倾吐心中的情感。
根据这种闭锁性心理特征,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息辅导的机会和学生促膝谈心,既讲学习也谈人生,这样这可获得合二为一的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以科学的知识武
装人,以正确的观点教育人,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以优秀的成果激励人。
“作为自己的本职。
以知识、观念和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准。
以培养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不这么的发生人才作为自己的比重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数学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