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论语》经典诵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
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个平凡的老头儿,除多读了些书、多带了些弟子以外,我看和我们家邻居张大爷、李大爷的面孔差不了多少。
说孔子是个老头儿,决无不敬之意。
正是有了这些普通老头儿的一面,孔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孔子。
假如能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春天邀请他一块儿去河里游泳,然后一块儿躺在岸上晒晒太阳。
只要手头没有急事,这个小老头儿肯定会欣然同行。
二、简介《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习“学而篇七章”其中一则。
(P4第三篇)
1、根据拼音读正确:
(媒体出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1)学生自读,正音。
特别对“悌”的读音强调。
2)学生互相读,做到读通顺、读连贯。
3)指名反馈,教师评价。
2、了解大意。
1)指名读大意。
2)提供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3)在理解的含义上诵读。
4)配乐诵读。
四、学习“为政”篇(书P6第二篇)
1、媒体出示: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正音,让学生将短文读正确、通顺。
3、理解含义:
译文: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
解读:
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五、自主学习
1、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学而二篇七章》以及《为政篇二章》。
1)集体用不同形式读原文。
2)谈谈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可在书上圈划)
2、小组交流自学的成果。
六、布置作业:
1、自学P6~14上内容,并诵读。
2、将自己喜欢的一则摘抄下来,制作成小小读书卡。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节课课后作业反馈情况:
1、指名学生交流,可展示作业小小读书卡。
2、教师评价。
二、新授《论语》
1、继续学习《论语》中《阳货篇四章》。
出示: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1)正音初读。
2)小组内互助读正确、通顺。
2、学习译文部分,促理解。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
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
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
补充: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3、反复诵读,促进理解。
三、学习《孟子》
1、简介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学习书P29《鱼我所欲也》
教师导引: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
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拓展:那么究竟什么是“义”呢?孟子作了这样的阐述:“羞恶之心,义也”。
(《告子上》)他在《万章下》中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而“义”还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确之路。
1)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让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孟子的抉择吧。
2)学生自由读。
3)组内互帮互助将文言文读正确。
4)大组按句交流。
5)教师反馈、评价:
3、交流文意。
四、布置作业。
1、自学《孟子》中的其它篇目。
2、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诵读几遍。
1、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2、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
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
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3、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第三课时
一、简介《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1]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二、学习P3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
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教师归纳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文题。
)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意停顿)
3)学生反复诵读,跟录音读,小组赛读,将文言文读熟练。
3、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重点讲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三、总结升华
1、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拓展,鼓励学生了解这些事例或书籍。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
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第四课时
一、简介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二、学习《荀子劝学篇》P33第一篇
1、出示: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xuébù kě yǐ yi 。
qīng,qǔ zhī yú lán,ér qīng yú lán;bīng,shuǐ wéi zhī,ér hán yú shuǐ) 2、明确题意注释:
学:求学。
以:让(它)。
已:停止。
求学不可停止(即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此篇。
4、借助注释理解。
[1]君子: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2]学不可以已: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
已:停止。
[3]青:靛青,一种染料。
取:提取。
前一个“青”字是名词,后一个“青”字是形容词。
于:前一个“于”字当“从”讲,后一个“于”字表差比(即此胜于彼),相当于“比……还(更)……”。
蓝:蓝草,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4]中绳:合乎墨线取直的要求。
中:符合。
绳: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5]輮以为轮:把它弯曲成车轮。
輮:使直的东西弯曲。
为:成为。
[6]其曲中规:它弯曲的程度符合圆规取圆的要求。
规:圆规。
[7]有:又。
槁:枯干。
曝:晒。
挺:直。
然:这样。
[8]受绳:用墨线量过。
[9]金:金属,这里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就:靠近,这里指磨。
砺:磨刀石。
利:锋利。
[10]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再三地对照检查自己。
参:同“三”,再三,多次。
省:反省,检查。
乎:于。
[11]知:同“智”。
知明:明白道理的意思。
5、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诵读。
二、学习《礼记》P39
1、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解释题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而不是古之欲连起来理解,分开“古之”就是“古代的”意思,“欲”就是“想、想要”的意思,第一个明是动词,昭明的意思,第二个明德就是指光明德行,“于天下”是介宾短语,意思是“向天下的人”,者就是“……的人”
这样合起来就是:古代想要向天下人昭明自己光明德行的人
3、分小组诵读。
4、文言文大意: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
三、《左传》
1、简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鼓励学生自己阅读。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左传》篇目。
2、摘抄对自己有帮助的语句。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
三待贾而沽(略)……………………………………………………………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
七求诸己(略)………………………………………………………………
八周而不比……………………………………………………………………
九出辞气远鄙倍………………………………………………………………
十学以致其道…………………………………………………………………
十一诲人不倦……………………………………………………………………
十二高山仰止……………………………………………………………………
十三沂水春风……………………………………………………………………
十四中庸之道……………………………………………………………………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
共:通“拱”,环抱,环绕。
)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
(3)有耻且格.(.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
(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
仆:驾驭车马,赶车。
)
(5)庶.矣哉(庶:人口多。
)
(6)道千乘之国
.....(道:通“导”,治理。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指国力中等的
国家。
)
(7)敬事
..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
(8)无乃尔是过
.....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
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恐怕”。
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责备你们。
)
(9)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陈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
陈,陈设,这里有施展的意思。
就,趋向,靠近。
列,行列,位次。
)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
持:持正,扶位。
颠:跌倒。
扶:扶起。
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
一说为独角犀牛。
柙:关野兽的笼子。
椟:匣子。
)
(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恨。
)
(13)丘也闻有国有家
....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
有家者,指大夫。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寡:人口少。
贫:财物少。
)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以来之(修文德:整治礼义教化。
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
(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之(附益:增加。
附,增益。
)
(16)年饥
..,用.不足(年:收成。
饥:年成不好,灾荒。
用:资财。
)
(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
(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
偃: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
(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
劝:努力。
)
(20)临.之以庄.(临:面对。
庄:庄重。
)
(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
荡舟:覆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
【以】
(1)为政以.德(介词,用)
(2)使民以.时(在……时候)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
(4)何以
..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
以,介词,因为)
(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
(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
(8)临之以.庄(介词,用)
【而】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
(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
(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
(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
(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
【于】
(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
(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
(6)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
(7)哀公问于.有若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必】
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假设,如果,如果一定)
【盍】
盍.彻乎(盍:何不,为什么不。
)
【如……何】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3.判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为政以德(介宾短语后置)
(2)既庶矣,又何加焉(宾语前置)
(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举善.而教不能(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优秀的。
)
5.成语(熟语)
(1)民无信不立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既来之,则安之
(5)分崩离析
(6)祸起萧墙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言辞欣赏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为政以德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则恒定不移而人心向之。
)
2.庶矣哉(虚词连用,可见出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时的惊叹。
)
3.(16.1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论辩层次及对待学生的语气。
)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比喻,形象地写出君子之德的感化力量和小人之德的脆弱。
)三、课文链接
【作业】
【课后小结】
二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
1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