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思维”
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
一、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二、多音字:
相:xiāng 相互xiàng长相
夫:fú逝者如斯夫fū夫子
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
三、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四、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五、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
示例: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
” 第二天,我带了个足球,我们玩的时候,他说:“带我一个,我最喜欢踢足球了。
”同学都说:“你不是讨厌踢足球吗?”他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例如:一个年轻人对发明家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
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六、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呆若木鸡目瞪口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人物介绍:
田忌名忌,字期,又日期思战国初期齐国名将,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后代。
著有《孙膑兵法》。
齐威王(前378-前320)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三、理解词语: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情绪很高的样子。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四、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赞美了孙膑足智多谋,敢于打破常规,扬长避
短的优秀品质,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
五、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写几个。
比如: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六、课外拓展:
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七、请你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一下孙膑、田忌和齐威王。
1.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明察秋毫,善于思考的人。
2.田忌是一个善于交友,相信朋友的人。
3.齐威王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
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
一、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二、课文主题
通过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果断命令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的描述,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
三、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示例:因为孩子当时所处的地方是桅杆的最顶端的横木上,孩子稍有不慎掉到甲板上就会粉身碎骨,性命不保。
而跳水后孩子不会因为摔伤而有性命之忧,船上的水手们如果能及时救起孩子,孩子生还
的可能性很大,综合当时的所有因素分析,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
四、文中“四十秒钟”与“时间太长了”矛盾吗?
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秒都决定着孩子的安危,此时人们心里非常紧张,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能够被早点打捞上来,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了人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心。
五、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孩子的处境
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迫在眉睫万分危急
六、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临危不惧、当机立断、急中生智
七、知识拓展: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 愉悦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2.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
一、交流平台
在相同的环境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这就是人思维的不同。
思维不同,行动则不同,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思维方式,进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二、词句段运用(写一种体验)
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上一个周末,爸妈要去邻居王阿姨家串门,让我自己在家写作业。
爸妈走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恐怖的画面,我害怕极了。
每一秒对于我都是煎熬。
十分钟——我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那天,音乐老师要我们轮流上台唱歌,胆小的我忐忑不安地走上讲台,小声唱着刚学的歌曲。
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几分钟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三、作文修改的步骤:
1.通读两遍,了解内容。
2.逐句阅读,仔细修改。
(修改句子,力求优美精练;推敲字词,力求恰当贴切;检查标点,力求准确无误)
四、日积月累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