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画片《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研究
作者:蒋莹莹
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1期
[摘要]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人必须正视自己的文化危机。

《功夫熊猫》是否会对中国文化造成入侵,中国文化是否会被西方文化同化,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

中国人首先要认识并热爱我们国家的文化,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前提下,为人处事仍保持中国人的本色。

对于西方传授给我们的科学知识,我们回报于他们宽容的品格和深沉平和的心灵。

如果中国人能做到这点的话,所谓的“文化入侵”也就无济于事了吧。

[关键词] 动画中西文化《功夫熊猫》价值观文化入侵
2008年《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时,我满心欢喜地跑去看,一英国朋友满脸疑惑地问我:“你不觉得那只熊猫又笨又傻扭曲了中国人的形象吗?”,我也一脸诧异:“没有啊,为什么?”。

直到2011年《功夫熊猫》第二部上映,当被一美国动画师问到类似的问题时,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个人喜好的问题了。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保护熊猫事业的艺术家赵半狄于2008年前就公开在报纸及网络上发表反对《功夫熊猫》的文章。

他以强烈的态度反对影片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并呼吁人们不要去影院观看。

他指出:美国是在通过好莱坞电影对别国文化进行入侵。

美国人Tim也声称:“中国人要抵制功夫熊猫,不然中国的孩子将不再拥有属于自己的童话。

”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就惹来了不少中国网民的谩骂。

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这么做的,为什么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功夫熊猫》为何会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呢?
一、《功夫熊猫》所体现出的是中国民族元素外衣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内核
影片讲述了一只梦想成为“功夫之王”的熊猫在“神龙大选”上歪打正着地被选为“神龙大侠”,为了完成使命,熊猫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打败了邪恶势力太郎,拯救了村民,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

片中充斥着大量中国元素:中国式背景、建筑、音乐、拳法、龙图腾、鞭炮、面条、包子、佛学以及作为主角的熊猫,作为影片卖点的功夫。

但在中国民族元素包裹的外衣下有着西方文化价值内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个人主义与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冲突。

熊猫违背父命追寻自己的武士梦,这与中国儒家思想里的孝道——子从父命相违背。

向往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西方核心价值观念贯穿始终。

二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不同的“英雄”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儒道佛”。

儒家文化视“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为优秀品格。

中国的英雄主题即“无私奉献、行侠仗义”。

西方的英雄主题是“自我价值”与“超能力”,即只要拥有一颗敢于追求梦想的心,人人都能成为英雄。

影片中的熊猫是命中注定的神龙大侠,肩负着拯救村民的使命,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众人皆知的英雄。

二、《功夫熊猫》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演变
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好莱坞做出完全中国化的片子来,但中国观众对《功夫熊猫》的评价却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思。

中国观众有如下评价:
“中国的文化需要别人来包装并不是悲哀,何谓文化?文化的价值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文化只有被传播才可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传播。

至于被谁传播这不重要,被认同的才可以被传播……所以我很乐见好莱坞的这些作品,文化侵略是需要具备被侵略的资本的,人家用了咱们的面粉卖给咱包子那真是对咱们看得起。


“功夫熊猫反映的各个观点都是积极向上的。

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比中国传统遵从父命积极多了。


“我愈发觉得西方人帮我们改良了东方文明中腐朽的一面。


“看个动画片,想那么多干嘛,抽空想想怎么挣钱吧!”
类似这样的评论有很多,但大都反映出了同样的问题。

中国年青一代并不关心和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有着瞧不起、不信任的态度。

民族文化意识淡薄的今天,中国人乐于接受一切好的事物。

关键问题在于:文化又怎能以好坏来区别呢?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怎样的是不好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儒道佛三者合流的历程。

儒道佛涵盖关于伦理道德、礼仪制度等诸多文化,却不牵涉到科学。

由于欧洲的影响,中国才有了科学和工业。

中国古代在科技上的四项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传到西方后,被赋予了一些目的性。

受火药启发,西方研制出枪炮,从而可以轻易杀死百姓而掌权。

就像罗素所说:中国人最高尚的品格是他们具有温和的性情,他们生来就是不好战的,生来具有和平的气质。

中国人的和平主义扎根于他们深思熟虑的思想观念之中,事实上他们无意于改变眼前的一切。

“在中国,很多人迫切地想要学习西方的知识,不仅因为可以增强国家实力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而且因为许多中国人认为知识本身就是好东西,尊重知识是中国的一个传统。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养成了宽容与温和的品格。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看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后,拥有的是对知识的景仰与热爱,而感受不到愤怒的原因了。

西方人到中国去有三个目的:打仗、赚钱和传教。

虽然传教的目的是有理想主义的美德,并激励了很多人去过英雄般的生活,但是军人、商人和传教士都在把他们的文明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人都是好战之徒。

中国人却从没有强迫我们学习儒家学说。

他们认为:宗教虽多,但其理以一贯之,所以从不干涉我们。

这正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也反对《功夫熊猫》的原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入侵意图感到愤怒。

中国人自己却不能理解这种愤怒,因为温和包容的性情使中国人联想不到文化与侵略有何联系。

另外,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抱着憧憬和向往的态度,这往往导致中国人忽略自身文化的优势。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从经济发展上来讲,西方价值体系的确比儒道佛学适用,但“当代的灵魂,当代那种焦虑的灵魂,那种除了金钱意义以外失去其它价值的灵魂,需要同传统进行对话,同或者是儒,或者是道,或者是佛进行对话,在这种过程中引领出新的东西来满足我们今天的心灵需要。


三、中国人在民族文化认同上的缺失
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是有历史原因的。

一方面,战争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质疑。

战争中的中国不能靠儒道佛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稳定,而资本主义国家却能够凭借科学文化及价值观称霸。

这使我们产生怀疑:我们的文化到底值不值得保留,西方文化是不是比我们的好?从鸦片战争到倡导“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类把复杂的价值动机和人际关系高度简化、单一化,使人成为经纪人,赚钱成为人唯一的目的。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的传统文化,难免被以“经济效益”为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淹没,甚至被抛弃。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人必须正视自己的文化危机。

《功夫熊猫》是否会对中国文化造成入侵,中国文化是否会被西方文化同化,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

中国人首先要认识并热爱我们国家的文化,在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摒弃西方机械的人生观。

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前提下,为人处事仍保持中国人的本色。

对于西方传授给我们的科学知识,我们回报于他们宽容的品格和深沉平和的心灵。

如果中国人能做到这点的话,所谓的“文化入侵”也就无济于事了吧。

参考文献
[1]【英】罗素:《罗素论中西文化》杨发庭译北京出版社 2008年版
[2]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蒋莹莹,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学院动画理论与实践方向10级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