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颗粒表面修饰对其表面能及粉雾剂性能的影响,江荣高、张鹏威、王立青、刘衡、潘卫三、王春龙,沈阳药科

合集下载

RT_PCR法评价干扰素_2b干粉吸入剂的药效学

RT_PCR法评价干扰素_2b干粉吸入剂的药效学

作者简介:江荣高,男,博士 Tel:(022)23006880 E 2mail:jiangrg@1631com RT 2PCR 法评价干扰素α22b 干粉吸入剂的药效学江荣高,王立青,刘衡,王春龙(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300193)摘要:目的 对重组人干扰素α22b (I F N α22b )干粉吸入剂的药效学进行评价。

方法 以I F N α22b 诱导的2′,5′2寡腺苷酸合成酶(OAS )为替代指标,建立了一种灵敏的、半定量的逆转录2聚合酶链反应(RT 2PCR )法测定OAS 两种亚型OAS1和OAS2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 水平。

结果 与市售注射剂相比较,自制I F N α22b 干粉吸入剂诱导的OAS1的mRNA 水平相当,但OAS2的mRNA 水平更高。

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2b 干粉吸入剂有望成为一种非侵害性的、依从性良好的、发挥全身性疗效的给药途径。

关键词:干扰素α22b;干粉吸入剂;药效作用;RT 2PCR;寡腺苷酸合成酶中图分类号:R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7)22-1692-04Phar macodynam i c Eva lua ti on of I n terferon α22b I nha l a ti on Powder by RT 2PCRJ I A NG Rong 2gao,WANG L i 2qing,L IU Heng,WANG Chun 2l ong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Tianjin300193,China )ABSTRACT:O BJECT I VE T o evaluate the phar macodyna m ic effects of reco mbinant hu man interfer on α22b (I F N α22b )inhalati on po wder 1M ETH OD S 2′,5′2O lig oadenylate synthetase (OAS )was used as a surr ogate marker f or I F N α22b inducti on,and a sensitive and se m i 2quantitative method was established by use of reverse transcri p ti on 2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RT -PCR )f or the deter m inati on of OAS1and OAS2f or m s of OAS mRNA in peri pheral bl ood mononuclear cells 1RESU L TS OAS1mRNA concentrati on was equivalent after I F N α22b was ad m inistrated by injecti on and inhalati on,but the later ad m inistrati on r oute resulted in a higher OAS2mRNA lev 2el 1CO NCL US I O N I F N α22b inhalati on po wder is p r o m ising t o be a non 2invasive syste m ic delivery r oute with excellent co mp liance 1KE Y WO R D S:interfer on α22b;inhalati ons powder;phar macodyna m ic effects;RT 2PCR;2′,5′2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 2004年基因重组生物技术药物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00亿美元,其中干扰素α22b (I F N α22b )系列产品在2002年销售额达到了27136亿美元。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氨基的方法[发明专利]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氨基的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592809.1(22)申请日 2017.07.19(71)申请人 东南大学地址 210096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72)发明人 王婷 丁锐 屈冠雯 王楚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代理人 唐循文(51)Int.Cl.C01B 33/18(2006.01)(54)发明名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氨基的方法(57)摘要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氨基的方法,以甲苯作为分散剂,配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浊液,其中甲苯及二氧化硅中均无水;向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浊液中加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充分搅拌使其混匀;加热回流,加热过程中持续通入氮气进行保护;回收样品,使用无水乙醇离心洗涤,并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储存,得表面修饰氨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本发明可以在SiO 2 NPs成功修饰较多的氨基,并且经表面修饰后的SiO 2 NPs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同时,制备过程中严格保持的无水环境和惰性气氛杜绝了偶联剂法修饰SiO 2常见的水解产物沉聚问题,使得实验过程可操作性、可重复性更强。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7381586 A 2017.11.24C N 107381586A1.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氨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a. 以甲苯作为分散剂,配制5mM ~8.5mM粒径为200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浊液,其中甲苯及二氧化硅中均无水;b. 向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浊液中加入不低于0.5vol.%的氨基硅烷偶联剂,充分搅拌使其混匀;c. 控制温度85℃~105℃加热回流12h ~15h,加热过程中持续通入氮气进行保护;d. 回收样品,使用无水乙醇离心洗涤,并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储存,得表面修饰氨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氨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硅烷偶联剂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浊液中的体积比为0.5%。

【免费下载】表面修饰对氧化铁纳米粒子类酶活性的影响

【免费下载】表面修饰对氧化铁纳米粒子类酶活性的影响

pH=6.5。(4) γ-Fe2O3/酒石酸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13]。取 37.6 mg 酒石酸,用 10 ml
去离子水溶解,机械搅拌下加入到 400 ml γ-Fe2O3 磁性纳米粒子样品中,继续搅拌 5 h 停
止反应,磁分离洗涤沉淀物 3 次,加 80
ml 去离子水定容,用四甲基氢氧化铵调
pH=6.5。(5) γ-Fe2O3/APTS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12]。取 800 ml γ-Fe2O3 磁性纳米粒
过氧化物酶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氧化还原酶,通过其内部的变价铁元素以及外 部结构能催化 H2O2 氧化氢供体底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主要是催化生物体内 的氧化物或过氧化物氧化分解其他毒素。目前广泛应用的过氧化物酶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 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HRP 价格昂贵,且保存及实验条件苛刻,容 易失活,在酶联免疫分析上因其分子较大而不利于抗原抗体结合,并且标记过程复杂。因此, 寻找能够替代 HRP 的模拟酶是酶催化反应的热点[9-10]。
在众多酶模拟物中,Fe3O4 磁性纳米粒子最近被发现能像 Fenton 试剂一样,表现出一 定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由此结合磁分离功能,能够发展可同时进行磁分离富集和免疫检 测的方法[11]。由于 Fe3O4 纳米粒子稳定性好、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于大规模制 备,同时还兼具有磁性等其他多功能特性,因此在医学、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等领域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γ-Fe2O3 是另外一种磁性较强的氧化铁纳米粒子,可由 Fe3O4 纳米粒子直 接氧化而来。由于 γ-Fe2O3 磁性纳米粒子中只含有三价铁,因此,相对于 Fe3O4 纳米粒 子来说不易被氧化,具有良好磁学和化学稳定性。但是由于 γFe2O3 磁性纳米粒子中缺 乏二价铁,其本身类酶活性大大降低,从而严重限制了其作为模拟酶的应用。作者通过表 面修饰,提高 γ-Fe2O3 磁性纳米粒子类酶活性,从而得到一类稳定的、具有过氧化物酶活 性的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气流粉碎法制备亚微米TATB粒子的研究

气流粉碎法制备亚微米TATB粒子的研究
关键词:气流粉碎,/诬一—微—。米’一TATB窗,粒子粒径.降感

超细炸药与常规颗粒炸药相比具有短脉冲下冲击感度降低、临界直径减小、装药强度大幅 度提高等特点.在爆炸逻辑网络、推进剂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亚微米级超细三氨 基三硝基苯(TAlm)除保留普通尺寸TATB高度钝感、热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外.还应具有临界 直径更小、对短脉冲下的冲击起爆敏感等优点,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用途”1。
对古能材料进行细化的方法主要有:机械研磨法…、化学重结晶法”’、超临界流体重结晶法 “1、微乳液或乳液合成法“1、气流粉碎法”1等.由于炸药的危险性和超细粉体制备过程存在的 技术和设备上的困难,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所得超细粒子粒径也多在微米级.溶剂/非溶剂重结 晶技术虽可将TATB细化到比表面积达25 m./g以上“1,但在去除超细粒子晶间溶剂、产物纯化、 固液分离和干燥等方面存在许多技术难题.相比之下,气流粉碎具有操作简便、:[序较少、细 度均匀、纯度高、分教性好、可高效、批量生产等特点而受到众多研究者青睐。作者采用超音 速气流粉碎设备细化了TATB,制得了平均粒径为0.45 p m左右的亚微米级超细TATB粒子。
Abstract:The ultra-fine TATB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airflow smash and sub—micron
ultr&.{ine TATB particles whose average size is曲out O.7 u∞,specific surface area
3结果与讨论
3.1 TATB的超音速气流粉碎 借助超音速气流粉碎设备探索了超细TATB的制备.实验结果见表1、表2、图1~图3。
表1 超音速气流粉碎得到的超细TATB样品粒径

一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剂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剂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剂的合成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磊,范曲立,王斌,胡艳玲,卢晓梅,黄维申请号:CN201410346448.9
申请日:20140718
公开号:CN104177453A
公开日:
2014120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剂的合成方法。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将水溶性的二硫二醇类和甘露糖结合,得到二硫二醇类甘露糖衍生物;该产物可以通过巯基共价结合作用对Au、Ag、Cd等金属及半导体材料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另一端裸露的甘露糖结构可以与刀豆蛋白(ConA)特异性结合;此甘露糖衍生物修饰/银纳米颗粒的过程与ConA与甘露糖的特异性识别过程,在暗场显微镜(DFM)下可以通过单颗粒纳米颗粒的SPR图像颜色发生的显著变化(一般是红移)实时表征出来。

通过该功能分子的表面修饰得到的糖-纳米颗粒低毒性而且在溶液中稳定,不但具有很好的生物适应性与稳定性,同时具备对痕量刀豆蛋白的高效靶向识别能力。

申请人:南京邮电大学
地址: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江苏爱信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唐小红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含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雾化特性及对细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

含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雾化特性及对细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4 年第 43 卷第 2 期含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雾化特性及对细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顾海林,陈斌康,郭佳琪,冯洁,简青山,王进卿,张光学(中国计量大学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喷雾技术在气体净化、粉尘控制、化学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液滴尺寸控制及提高喷雾均匀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

为此,本文拟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水雾的雾化特性进行调控,以提高喷雾均匀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细颗粒物去除的促进作用。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首先对三种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吐温80)溶液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于雾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相比,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升喷雾的均匀性,喷雾总体粒径减小,并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雾化形成的小液滴数量占比最高。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 )时,三种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液滴数达到峰值,以此作为最佳雾化浓度。

此外,通过喷雾去除细颗粒物实验表明,含表面活性剂溶液喷雾可以加快细颗粒物去除速率。

关键词:喷雾;表面活性剂;细颗粒物;液滴粒径中图分类号:X741;TQ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4)02-0865-07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tant-containing solutions andenhanced removal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GU Hailin ,CHEN Binkang ,GUO Jiaqi ,FENG Jie ,JIAN Qingshan ,WANG Jinqing ,ZHANG Guangxue(College of Metrology and Measurement Engi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Abstract: Spray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gas purification, dust control and chemical synthesis. Among them, droplet size control and improvement of spray uniform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this technology.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use surfactants to regulate the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mist to improve spray uniformity and further explore its promotion effect on fine particle removal.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surfactants (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and Tween 80)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rfactant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deionized water, the addition of surfactant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pray uniformity, the overall particle size of the spray decreased, and the nonionic surfactant Tween 80 (TW80) atomiz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small droplets formed. The number of droplets of the three types of surfactant solutions peaked when the surfactant solution concentration reached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which was taken as the optimal atomization concentration. In addition, the fine particulate removal experiments by spraying研究开发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1685收稿日期:2023-09-22;修改稿日期:2023-11-06。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传递平台,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纳米颗粒通过调控其表面特性,可以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从而提高药物的传输效率和控制释放速度。

本文将介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前景。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是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或修饰剂,以改变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调控药物的释放行为。

常见的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方法包括聚合物修饰、表面活性剂修饰和聚乙烯醇修饰等。

这些修饰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疏水性和孔隙结构等来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和动力学。

首先,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可以改变颗粒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例如,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pH响应性聚合物,可以在酸性环境下促使药物的释放,从而实现靶向治疗。

此外,通过调节纳米颗粒表面电荷性质,可以改变药物与颗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在颗粒内的分布和释放速率。

其次,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可以调控颗粒的稳定性和负载药物的能力,进而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

合适的表面修饰剂可以增强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防止聚集和析出,从而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

同时,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可以改变颗粒的表面性质,提高药物的负载能力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例如,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好地吸附和包裹药物,使药物在纳米颗粒内得以稳定负载,并释放出所需的药物剂量。

此外,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还可以影响药物的纳米颗粒内部扩散速度和传输动力学。

这是因为纳米颗粒的孔隙结构和内部表面积与药物的扩散速率密切相关。

通过控制表面修饰剂的类型和密度,可以改变纳米颗粒的孔隙结构和内部表面积,从而影响药物在纳米颗粒内的释放速率和扩散行为。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首先,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释放速率和药物传递途径,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提高治疗效果。

功能性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相关揭示机制函数解密

功能性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相关揭示机制函数解密

功能性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相关揭示机制函数解密摘要: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功能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如何影响其功能仍然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功能性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的相关机制和函数,并对其解密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引言:纳米颗粒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如大比表面积、可控的化学性质和尺寸可调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载体。

然而,纳米颗粒的性能和功能往往受到其表面性质的影响。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通过在颗粒表面引入不同的功能性基团,可以改变其生物活性、细胞相容性以及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力。

因此,研究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相关的机制和函数对于实现精确的药物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1. 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的方法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化学修饰、物理修饰、生物修饰等。

化学修饰可以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的方式,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功能性基团,如聚合物、脂质、抗体等。

物理修饰包括磁性修饰、光学修饰等,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吸附或包覆特定物质,增加纳米颗粒的目标识别能力或光响应性能。

生物修饰则是通过特定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基等,在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修饰,增加其与生物体的相容性和靶向性。

2. 功能性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的相关机制功能性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的相关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共价键合和疏水相互作用等。

物理吸附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通过物质的疏水性和亲水性来实现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

共价键合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功能性基团与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共价键合,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修饰效果。

疏水相互作用则是由于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物与环境溶液中的溶剂分子之间的互作用力的疏水性导致的。

同时,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还受到溶液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3. 表面修饰对纳米颗粒功能的影响纳米颗粒载体表面修饰可以影响其生物活性、细胞相容性和靶向性等功能。

通过引入适当的功能基团,如抗体、肽和核酸等,可以提高纳米颗粒在具体细胞和组织上的指向性。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为药物制剂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和靶向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和药物传递领域。

然而,纳米颗粒在生物内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挑战,例如存在的生物识别和吸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纳米颗粒的聚集和损失。

因此,在药物制剂中对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修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研究。

一、表面修饰技术的概述表面修饰技术是指通过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或结构,以提高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效能的技术手段。

表面修饰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吸附、交联和包覆等方式;化学方法则主要是通过表面官能团的引入和修饰,如疏水基团的引入和活化等。

通过表面修饰技术,可以改变纳米颗粒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的传递效率和治疗效果。

二、表面修饰对纳米颗粒性能的影响1. 稳定性的提高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减少纳米颗粒的聚集和沉淀。

通过引入疏水基团或聚合物包覆等方式,可以增加纳米颗粒的亲水性,从而减少纳米颗粒与溶液中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延缓纳米颗粒的沉淀速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表面交联等方式增加纳米颗粒的交联密度,提高其稳定性。

2. 生物相容性的改善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可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减少对生物体的毒副作用。

例如,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亲水基团、PEG等生物相容性高的物质,可以增加纳米颗粒与体液之间的亲和力,减少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排斥反应,提高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

3. 靶向性的增强表面修饰可以增强纳米颗粒的靶向性,实现药物的准确传递和释放。

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如抗体、配体等,可以使纳米颗粒具有对特定靶点的识别和结合能力,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性传递和释放,提高治疗效果。

三、常见的表面修饰方法1. 化学修饰化学修饰是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化学官能团,实现对纳米颗粒性质的调控。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技术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在药物制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生物活性及药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的意义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是指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及结构,达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靶向性和生物安全性的目的。

表面修饰对纳米颗粒的生物活性、稳定性和控释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表面修饰,可以减少纳米颗粒与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增强其药物递送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

二、表面修饰技术的分类1. 化学修饰技术:包括胺基化、酯化、磷酰化等方法。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性修饰。

2. 物理修饰技术:如电沉积、共价键结合等。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增强对特定细胞的识别能力。

3. 生物修饰技术:如蛋白质包裹、多肽修饰、表面修饰等。

通过特定的生物分子与纳米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性修饰和增强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

三、表面修饰技术的关键问题1. 表面修饰剂的选择:需要根据纳米颗粒的性质和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表面修饰剂,以达到相应的修饰效果。

2. 表面修饰的稳定性:需要考虑表面修饰是否能够稳定存在于纳米颗粒表面,并且能够在药物制剂中保持其修饰效果。

3. 表面修饰与药物相容性:需要考虑表面修饰是否对药物的活性产生不良影响,以及是否会导致药物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改变。

四、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应用1. 靶向治疗: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将纳米颗粒靶向到特定细胞或组织,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2. 控释技术:通过表面修饰,可以调控纳米颗粒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控制释放。

3. 药物稳定性增强:通过表面修饰,可以提高纳米颗粒制剂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降解和失活。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体的表面修饰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体的表面修饰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体的表面修饰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纳米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但其应用受到一些限制,如血液循环时间短、固有毒性等。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并提高纳米载体的效力,研究者们开始对纳米载体进行表面修饰。

本文将探讨当前药物制剂中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其在提高靶向性、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减少固有毒性方面的应用。

一、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研究方法1. 化学修饰方法化学修饰是目前最常用的纳米载体表面修饰手段之一,其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引入特定功能性基团来改善其性能。

例如,可以通过共价结合将靶向分子(如抗体或受体配体)连接到纳米载体表面上。

2. 物理修饰方法物理修饰方法包括电吸附、自组装等。

电吸附是一种常用的物理修饰手段,其通过静电作用使修饰分子吸附在纳米载体表面。

二、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应用1. 提高靶向性纳米载体表面修饰可以通过引入靶向分子来提高其靶向性。

如将抗体或受体配体修饰在纳米载体表面上,可以使纳米载体更容易与靶细胞结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2. 延长血液循环时间纳米载体表面修饰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延长其在体内的血液循环时间。

例如,通过修饰表面羟基或羧基,可以增加纳米载体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

3. 减少固有毒性纳米载体在药物制剂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固有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通过表面修饰,可以改变纳米载体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方式,降低其固有毒性。

三、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挑战与展望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载体的表面修饰需要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以保证其在体内的功能。

其次,表面修饰应该是可控的,并且应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此外,纳米载体表面修饰应该能够保持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

PVP和PEG表面修饰对有序介孔碳纳米粒分散性及细胞毒性的影响

PVP和PEG表面修饰对有序介孔碳纳米粒分散性及细胞毒性的影响

PVP和PEG表面修饰对有序介孔碳纳米粒分散性及细胞毒性的影响王琳召;乐李敬;康安锋;佘岚;王欢;马志强;杨峰【摘要】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hydrophobic properties of the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nanoparticles (MCN) by PVP or DSPE-mPEG2000 modification,an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n the dispersion and cytotoxicity of MCN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Methods MCN was synthesized by low concentration hydrothermal method.The surface was modified by PVP or DSPE-mPEG2000.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nitrogen sorption analysis,particle size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The effect on the disper-sion of MCN was K-8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materials.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ell oxidative stress.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synthesized MCN was uniform,with average particle size about 90 nm.The particle size and Zeta potential increased slightly after surface modification,while the dispers-i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toxicity of L929 and HeLa cells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However,the modified MCN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of reducing production of 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Conclusion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nanoparticles with surface modified by PVP or DSPE-mPEG2000 provide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oxidative stress.%目的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培化磷脂酰乙醇胺(DSPE-mPEG2000)对制备的有序介孔碳纳米粒(MCN)进行表面修饰,以改善材料的疏水性质,并考察其对MCN分散性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浓度水热法合成MCN,并用PVP和DSPE-mPEG2000对其表面修饰,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脱附仪、粒径仪和红外(IR)等表征其性质.考察了表面修饰对MCN分散性的影响,并用CCK-8法考察材料的细胞毒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材料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制备的MCN粒径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90 nm,修饰后的粒径略有增大,Zeta电位稍有升高,分散性明显提高,但修饰前后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宫颈癌细胞(HeLa)的毒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相同浓度下,修饰后的MCN能明显减少细胞氧化应激的产生.结论 MC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用PVP和DSPE-mPEG2000修饰后的MCN能明显减少细胞氧化应激的发生.【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5页(P158-162)【关键词】有序介孔碳纳米粒;聚乙烯吡咯烷酮;培化磷脂酰乙醇胺;表面修饰;细胞毒性【作者】王琳召;乐李敬;康安锋;佘岚;王欢;马志强;杨峰【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有序介孔碳材料是一类新型的非硅基介孔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被研究者们认为是目前最具应用潜能的介孔材料之一[1-3]。

EISA表面修饰法制备抗烧结催化剂

EISA表面修饰法制备抗烧结催化剂

EISA表面修饰法制备抗烧结催化剂潘喜强;杨向光;曾清湖;李玉洁【摘要】通过催化剂表面修饰控制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颗粒的表面迁移能力,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抗烧结性能.通过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法修饰催化剂表面制备抗烧结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将经过验证的可形成二维有序介孔薄膜的EISA起始溶液沉积在Pd@SiO2模型催化剂表面,采用TEM表征mSiO2@Pd@SiO2催化剂结构,证明了EISA表面修饰法的可行性.将EISA表面修饰法用于修饰Pd/Al2 O3催化剂,通过表面涂覆的次数控制修饰层的厚度.XRD和甲烷燃烧活性结果表明,经过修饰的mSiO2@Pd/Al2 O3催化剂耐高温性能提高,其中,涂覆两次后的催化剂表面PdO纳米颗粒晶粒尺寸增大程度最小,甲烷燃烧活性最好.EISA表面修饰法制备抗烧结催化剂是一种提高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工业催化》【年(卷),期】2016(024)005【总页数】7页(P60-66)【关键词】催化剂工程;抗烧结催化剂;Pd/Al2O3;EISA表面修饰法;甲烷燃烧【作者】潘喜强;杨向光;曾清湖;李玉洁【作者单位】西安元创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西安元创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西安元创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6.6;O643.36催化剂热失活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包括烧结、化学转换以及蒸发过程等,其中,烧结是高温催化剂失活的一个共性问题。

烧结使催化剂活性相或载体表面积降低,主要是晶体生长的过程,因此,烧结会降低催化剂活性,当反应为结构敏感性时还会降低选择性。

烧结为热力学驱动过程,甄开吉等[1]将失活机理分为两种:Ostwald熟化机理,原子从一个颗粒表面转移至另一个颗粒表面,转移的通道可以是通过蒸发或者固体表面;Brown运动机理,颗粒通过迁移聚集烧结。

L-亮氨酸对干扰素粉雾剂性能的影响

L-亮氨酸对干扰素粉雾剂性能的影响

L-亮氨酸对干扰素粉雾剂性能的影响
江荣高;王春龙;王立青;潘卫三;刘衡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2005(36)12
【摘要】考察了L-亮氨酸含量对以甘露醇或乳糖为主要赋形剂的载干扰素喷雾干燥颗粒的粒径、形态、吸湿性、流动性、分散性和胶囊中颗粒残留量等粉体学性质的影响,并进行了粉雾剂的体外沉积试验。

结果表明,加入L-亮氨酸后,以甘露醇为赋形剂的颗粒压缩度大于乳糖颗粒,吸湿性和胶囊中颗粒残留量均小于乳糖颗粒。

L-亮氨酸可提高两种粉雾剂的体外沉积量。

【总页数】4页(P747-750)
【关键词】L-亮氨酸;甘露醇;乳糖;干扰素α-2b;体外沉积;粉雾剂;分散性
【作者】江荣高;王春龙;王立青;潘卫三;刘衡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系;天津药物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R977.6
【相关文献】
1.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L-亮氨酸对生长肉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J], 王琤(韦华);刘晓兰;王仁华
2.双组份转运系统BrnFE的过表达和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
L-异亮氨酸的影响 [J], 李忠财;董会娜;丛丽娜;张大伟
3.影响吸入粉雾剂分散性能的制剂因素 [J], 江荣高;王立青;王春龙;潘卫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活性剂对微米银粉的粒径与形貌的影响研究

表面活性剂对微米银粉的粒径与形貌的影响研究

表面活性剂对微米银粉的粒径与形貌的影响研究
李向果;姚国佳;马勇;马振兴
【期刊名称】《电镀与精饰》
【年(卷),期】2022(44)5
【摘要】以硝酸银为银源,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超声辅助液相还原法制备微米级银粉颗粒,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阿拉伯树胶(AG)复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配比和添加量对银粉特性的影响。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仪以及振实密度计对银粉的形貌、物相、粒度和振实密度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
明,PVP与AG的复合物对改善银粉的分散性和形貌效果显著,通过调节两者的质量配比和用量,可实现对银粉形貌、粒度和振实密度的调控;当m(PVP)/m(AG)=2,添加量为8%(硝酸银的质量)时,在超声辅助下,可制备出分散性优异、结晶性良好、形貌均匀、振实密度为4.21 g/cm^(3)、平均粒径在1.23μm的球形银粉,可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总页数】7页(P50-56)
【作者】李向果;姚国佳;马勇;马振兴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与化工系;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3
【相关文献】
1.表面活性剂对磁性氧化铁微米晶形貌的影响
2.还原剂和分散剂对银粉粒径及微观形貌影响的研究
3.硝酸银溶液性质对超细银粉形貌与粒径的影响
4.银粉形貌及粒径对银浆性能的影响
5.微米银粉表面碘化改性工艺参数对其形貌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磷脂表面修饰以降低干扰素α2b粉雾剂的引湿性

磷脂表面修饰以降低干扰素α2b粉雾剂的引湿性

磷脂表面修饰以降低干扰素α2b粉雾剂的引湿性
江荣高;王春龙;王晓钰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2007(38)10
【摘要】采用混悬-旋转蒸发包衣法对供吸入干扰素α2b粉末进行表面修饰,并用扫描电镜和化学分析电子能谱分析颗粒表面,考察了修饰前后粉末的引湿性及溶解性,测试了不同湿度条件对粉雾剂有效药物体外沉积的影响。

结果表明,经修饰的载药颗粒表面更光滑,覆盖了一层磷脂膜;引湿性降低,溶解性提高,粉雾剂的体外沉积性能对湿度的耐受性明显提高。

【总页数】3页(P712-714)
【关键词】干扰素α;2b;粉雾剂;引湿性;磷脂;表面修饰
【作者】江荣高;王春龙;王晓钰
【作者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汕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J], 狄留庆;孙淑萍;黄耀洲
2.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雾化吸入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局部外用喷咽部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 [J], 赵倩;张景丽;程思思;蒋秀芳;任常军
3.益气化湿解毒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脾虚湿毒蕴结型慢性宫颈炎合并HPV 感染患者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刘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

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

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李翌;邹爱华;叶汝强;牟伯中【摘要】We produced a group of surfactin isoforms using Bacillus subtilis HSO121.The micellization activity properties such as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tensions, micropolarity, micel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is group of surfactin micellar solu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fluorescence, dynamic light-scattering (DLS), and freeze-fractur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F-TEM) measurements.With an increase in the chain length, we found that the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activities of the surfactins increased and the surfactins tended to form larger micelle aggregates.%采用表面张力、界面张力、荧光、动态光散射(DLS)和冷冻刻蚀电镜(FF-TEM)等方法,研究了由Bacillus subtilis HSO121所产生的一组表面活性素的胶束化行为.通过对表面活性素溶液表面张力、表面活性素对水/正己烷界面张力的影响、表面活性素胶束微极性以及胶束粒径和形态的研究,发现随着表面活性素脂肪链长度的增加,其表界面活性增强,溶液中趋向于形成更大的聚集体.【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1(027)005【总页数】7页(P1128-1134)【关键词】表面活性素;胶束;荧光;动态光散射;冷冻刻蚀电镜【作者】李翌;邹爱华;叶汝强;牟伯中【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8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脂肽家族中一类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肽是由微生物在细胞表面或者由胞外分泌产生的一类由脂肪酸和肽组成的具有两亲结构的化合物,是优良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脂肽主要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1地衣素(lichenysin)、2伊枯草素(iturins)3和丰原素(fengycin)4等.表面活性素在1968年由Arima等1鉴定命名,其化学结构由Kakinuma等5确定为含有7个α-氨基酸和β-羟基脂肪酸构成的环状脂肽类化合物.表面活性素可以在1×10-5mol·L-1浓度时,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 mN· m-1降低到27 mN·m-1,是表面活性最强的一类脂肽.6,7另外表面活性素还表现出特殊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抗真菌、抗HIV和溶血等.8-13表面活性素的这些表面和生物活性与它在水溶液中的物理化学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表面活性素溶液的性质以及胶束化过程对于进一步探索表面活性素的生物物理活性以及拓展其在化学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表面活性素的自身结构,脂肪链和氨基酸部分的不同,对表面活性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Gallet等14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脂肪链长度为13、14、15的表面活性素同系物在亲水/亲油界面上的不同构型.Razafindralambo等15用动态表面张力法研究了脂肪链长为13、14、15的表面活性素,发现随着链长的增加,动态界面张力降低得更快.Song等16用LB膜技术研究了烃链长度对表面活性素界面形态的影响.Deleu等17计算模拟了表面活性素和生物膜的作用,Eeman等18研究了烃链长度为13、14、15的环状表面活性素以及烃链长为15的直链表面活性素,都发现链长的增加大大加强了表面活性素的表面活性,同时也影响着表面活性素和磷脂膜的相互作用.因此系统研究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溶液性质的影响,对表面活性素的化学和生物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对表面活性素溶液性质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是基于分离纯化技术的限制,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表面活性素同系物及其类似物的混合体系.这样得到的结果难以准确地表征表面活性素胶束化过程以及表面活性素溶液体系的各个参数,而且各个研究结果之间差异较大,结果不稳定.本文由一株枯草芽孢杆菌HSO121出发,发酵培养及分离纯化得到了5种主要表面活性素,通过表面张力、界面张力、荧光法、动态光散射(DLS)和冷冻刻蚀电镜(FF-TEM)对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素溶液胶束化行为比较,得到表面活性素结构差异对其溶液性质和胶束化行为的影响规律.2.1 表面活性素的制备以及分离纯化实验所用的表面活性素样品由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SO121培养产生.19,20表面活性素粗提物用常压反相柱(YMC ODS C18柱,Φ 3.0 cm×10 cm,50 μm)纯化,去除色素.然后再由高效液相色谱(JASCO LC-2000,日本, HIQ sil C18W柱,Φ 21.2 mm×250 mm,5 μm),采用甲醇、水体系进一步分离,得到各个表面活性素的组分,如图1所示.得到的脂肽先由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获得脂肽的氨基酸组成,然后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 Q-TOF 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对脂肽结构进行解析.21实验所用的表面活性素样品结构如图2所示,脂肪酸链碳数分别为12、13、14、15、16.2.2 试剂KCl,分析纯,上海凌峰试剂有限公司;正己烷,分析纯,上海菲达工程有限公司;使用0.05 mol·L-1, pH为8.5的Tris(Gene-Tech,纯度>99.95%)缓冲溶液;水为二次重蒸水.2.3 实验方法2.3.1 表面张力的测定配置一系列浓度的表面活性素水溶液,0.05 mol·L-1Tris缓冲液,pH 8.5,25°C,用DCA315表/界面张力仪及动态接触角分析系统DCA315(Thermo Cahn,美国)测定其表面张力.2.3.2 界面张力测定固定表面活性素浓度为4×10-5mol·L-1,用旋滴界面张力仪TX-550A型(Bowing,美国)测定了各个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素对于水和正己烷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由TX-550A旋滴界面张力仪测得表面活性素水溶液中正己烷液滴的长度L(cm)和宽度D(cm),计算得到界面张力.当L/D≥4时,可根据式(1)计算液液界面张力:22式中γ为界面张力(mN·m-1),Δρ为两相密度差(g· cm-3),Z为仪器上显示的旋转周期(ms·2π-1),K为常数0.3817.当L/D<4时,可根据式(2)计算:式中f为校正参数,由不同的L/D值对应得到.2.3.3 荧光法表面活性素溶液的胶束微环境性质由荧光分光光度计F-4500(Hitachi,日本)测定,采用芘(Sigma-Aldrich,99%(w))作为荧光探针.在激发光波长为335 nm时,芘的荧光发射光谱在350-500 nm有5个特征峰,其中第一峰的荧光强度I1在极性溶剂中呈现出较大的增加,第三峰的荧光强度I3在非极性溶剂中较强,其强度随条件变化不大,因此I1与I3之比值强烈依赖于环境极性.23测定芘在不同结构表面活性素溶液(4×10-5mol·L-1)的荧光光谱,研究表面活性素结构对其胶束微环境性质的影响.2.3.4 动态光散射通过激光粒度仪Nano-ZS(Malvern,英国)测定了不同结构表面活性素溶液中胶束粒径的分布,样品槽温度恒定在25°C,表面活性素浓度为4×10-5 mol·L-1.2.3.5 冷冻刻蚀电镜将样品滴入样品杯内并迅速投入液氮(约77 K)中冷冻固定.在液氮环境下,样品杯转移到样品座上,然后送入冷冻蚀刻仪BALZERS BAF-400D (Bal-tec,列支敦士登)的真空腔中(真空腔中的样品台及冷刀预冷到约100 K).取出样品杆,抽真空.等到系统压力小于1×10-9Pa时,将样品断裂.以45°角向样品断裂面喷镀厚约2 nm的铂,然后以垂直方向喷镀1-20 nm的碳层.取出样品,重蒸水漂洗,用铜网将复型捞起,晾干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JEM-1400 (JEOL,日本)观察.24,253.1 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表面、界面活性的影响用吊环法分别测得一系列浓度的表面活性素, surfactin-C12、C13、C14、C15、C16在0.05 mol·L-1的Tris缓冲溶液中的表面张力,实验温度为25°C,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素浓度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表面张力先随着表面活性素浓度的增加急剧降低,在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形成胶束以后表面张力降低幅度变慢,趋于一个定值.从图3可以得到各个表面活性素的cmc值(表1),随着碳链的增加各个表面活性素溶液的cmc值变化在一个较接近的范围内,脂肪链长的表面活性素有较小的cmc值.各个表面活性素体系最终达到的最低表面张力(γcmc)也随结构的不同而不同,脂肪链长的表面活性素能够使溶液达到更低的γcmc,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越低,其润湿、起泡、乳化、分散等性能越好.因此,γ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主要性质.图3显示,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6较其他表面活性素有更低的γcmc.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6在亲水基团和疏水脂肪酸链上都和其他表面活性素有着不同.对于相同性质的疏水基,结构不同时,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会有显著差异,有支链的结构会显著降低γcmc.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6脂肪链比其他表面活性素多一个碳原子,因此更复杂的支链使其γcmc更低.另一方面,它的氨基酸结构上Asp和Glu的位置和其他表面活性素不同.表面活性素分子在溶液中呈马鞍型结构,Asp和Glu 在亲水的一面,其余四个氨基酸和烃链在另一面.26,27两个亲水氨基酸位置的改变,会使疏水烃链受到的邻近氨基酸的位阻作用变小,对胶束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关于氨基酸部分对表面活性素性质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改进研究手段做进一步的探索.根据Gibbs等温吸附式,由表面活性素溶液浓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得到表面活性素的表面吸附量(Γ)和单位分子在表面所占面积(A).28式中σ为溶液表面张力,c为溶液浓度,R为摩尔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k为和表面活性剂结构类型有关的常数,表面活性素在完全电离的条件下,是二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ksurfactin=3.29对一系列表面活性素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表面活性素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随着脂肪链长度的增加,单分子表面活性素表面面积从2.7 nm2降到0.89 nm2,表面活性素胶束化的标准自由能降低.由于碳原子的增加,使得疏水链更易于在气液界面伸展,界面上的氨基酸环也随之变化位置,单位分子所占面积减少.Gallet14和Song16,30等都用LB膜方法研究了脂肽的界面性质,由π-A曲线上可以得到表面活性素的分子面积在1.5 nm2左右,π为表面压,这和我们计算得到分子面积的结果相一致.Maget-Dana31和Ptak26等也通过表面张力得到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4的分子面积,为1.32 nm2,略低于我们测得的surfactin-C14的结果1.9 nm2.这有可能是溶液电解质、pH值、温度等实验条件不同带来的.Shen等27通过气液界面中子散射得到的结果为1.47 nm2,并且认为surfactin的脂肪酸链和疏水的氨基酸部分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能够向后折叠在肽环的亮氨酸里.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几何排列参数的计算,计算中我们将β羟基脂肪酸链算作疏水部分,氨基酸肽环作为亲水部分.为计算几何排列参数(P)所需的A0、lc和Vc的值可以分别由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得到,32计算结果见表1.由初步计算的P值来看,都小于1/3,这一结果说明单纯从表面活性素分子几何结构来看,表面活性素趋向于形成球状胶束.随着脂肪链长度的增加,P增大,趋向于形成其他不对称胶束结构.我们得到的几何排列参数值和Shen等27报道的结果较为相近,他们得到的表面活性素sufactin-C14的P值为0.21.另外,他们也根据对表面活性素脂肪酸链和疏水氨基酸相互作用情况的推测,估算了另一个几何堆积常数,将亮氨酸和脂肪酸链整体作为疏水部分,得到堆积常数为0.65.这一几何排列参数的结果大于1/2,表明脂肪酸链和疏水基的相互作用,使得分子构型改变,表面活性素也有可能趋向于形成一个层状聚集结构.加入不同链长的表面活性素以后,水/正己烷的界面张力变化结果如表2所示,表面活性素可以将缓冲溶液存在的条件下将水/正己烷的界面张力由25 mN·m-1降低到1 mN·m-1左右.并且随着表面活性素脂肪链长度的增加,表面活性素使得水/正己烷的界面张力降低得更多,这是由于表面活性素脂肪链的增加使得疏水的烃链部分更容易进入到正己烷相,与之相互作用,降低了水相和正己烷相的界面张力.由一系列表面活性素溶液表面和界面活性实验可以看出,随着表面活性素脂肪链长度的增加,使得表面活性素的表面、界面活性加强,更有助于胶束的形成.3.2 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溶液微极性的影响荧光法可以用来研究溶液微环境性质,芘探针的荧光光谱有5个特征峰,其中第一和第三峰的值可以分别表示出探针分子所处微环境中极性和非极性的强弱,第一和第三峰的比值I1/I3可以作为胶束微极性的指标.23,33本实验用荧光法测定不同浓度表面活性素溶液中芘探针荧光光谱,得到第一和第三峰值的比例,研究表面活性素溶液微环境极性随表面活性素结构的变化,结果如表3所示.随着表面活性素浓度的增加,溶液的微极性降低,且脂肪链长度对微极性有明显影响.从表3中可见,在形成胶束以后,脂肪链较短的表面活性素微极性变化不大,脂肪链长度越大,微极性越低.胶束微极性的降低表明探针分子所处微环境的极性降低,更多探针分子被增溶在胶束中.随着脂肪链长度的增加,表面活性素的疏水性增加,因此形成的胶束微环境极性即胶束微极性降低.胶束微极性的降低表明溶液胶束中水分子减少,疏水的非极性物质增加,说明脂肪链长度较长的表面活性素随着浓度的增加能够形成更大的胶束聚集体,使得胶束中疏水部分更加密集,而链长较短的表面活性素胶束结构较稳定,随浓度变化较小.3.3 不同链长表面活性素胶束形态的变化为了了解不同链长的表面活性素胶束粒径分布和形态的变化,我们通过动态光散射和冷冻刻蚀方法对同一浓度的表面活性素胶束溶液进行了研究.用Nano-ZS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各个表面活性素在溶液中聚集体粒径大小分布.不同表面活性素溶液中聚集体粒径的体积相关分布如图4所示.由图可以看出,表面活性素在溶液中聚集体的粒径分布有2个范围,较小的胶束小于100 nm,较大的聚集体在300 nm左右.最早由Ishigami等6对于表面活性素胶束性质研究表明,表面活性素通过β折叠结构形成胶束.β折叠结构是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或相邻肽链的另一个酰胺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是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由于有这样的结构存在,使得胶束间的氢键作用加强,胶束之间有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大的胶束聚集体.所以表面活性素的水溶液中除了形成一般的胶束结构之外,胶束之间也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形成较大的胶束聚集体.这一结果也和我们之前对surfactin-C16溶液体系的研究34以及Han等35对表面活性素胶束溶液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于表面活性素具有β折叠结构,除了形成一般的胶束结构之外,胶束之间也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形成较大的聚集体.但是从胶束粒径大小角度出发,Ishigami等6采用光散射方法测得表面活性素的胶束形状,是直径为5.8 nm,长115.5 nm的棒状胶束.Han等35的动态光散射结果也显示两个分布分别是在4-6 nm和100 nm附近有两个吸收峰.我们的结果要比他们的粒径更大,这可能是体系的差别引起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由图4可知,从相对体积比例来看,链长较短的surfactin-C12大部分是形成直径为40 nm左右的胶束,少部分形成直径大于200 nm的胶束聚集体.随着表面活性素烷基链的增长,形成的聚集体的直径明显增加,也有更多的大粒径聚集体形成.为了进一步观察表面活性素胶束溶液的形态,我们还进行了冷冻刻蚀实验.图5是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3和-C16溶液的冷冻刻蚀电镜照片,表面活性素溶液浓度为4×10-5mol·L-1.由图可以观察到,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3胶束多数为直径在25 nm左右的、球形的、较为均匀的粒子,还有一些较大的100 nm左右的聚集体,这与动态光散射的结果(图4)一致,小粒径的胶束占多数;表面活性素surfactin-C16主要是有较小的半径约50 nm的不规则胶束,以及粒径较大的几百纳米复杂聚体两种聚集体,并且可以观察到一些层状聚集结构.动态光散射也显示几百纳米的胶束聚集体增多,动态光散射和冷冻刻蚀的结果也和荧光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可以看出,随着表面活性素脂肪链的增加,胶束之间β折叠作用加强,使得表面活性素更容易发生胶束之间的聚集,形成大的聚集体.通过表面张力、界面张力、荧光、动态光散射和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了由Bacillus subtilis HSO121所产生的一系列表面活性素的胶束化行为.研究发现:随着表面活性素脂肪链的增加,表面活性素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胶束形成以后的表面张力都降低,使水/正己烷的界面张力降低幅度加大,这表明表面活性素表面、界面性质增强.通过表面活性素胶束溶液聚集体的粒径分布以及形态的研究,得到表面活性素结构对其胶束性质的影响规律.由于表面活性素分子间的β折叠结构,链长较短的表面活性素趋向于形成半径较小的胶束,胶束结构比较稳定,随着表面活性素浓度增加变化不大;对于链长较长的表面活性素,由于分子间β折叠结构作用的增强,还能够形成半径较大的复杂聚集体,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聚集体增大.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电镜中心提供的测试服务,感谢孙树锋老师在电镜测试中心帮助我们制作了电镜观察样品.【相关文献】(1)Arlma,K.;Kakinuma,A.;Tamum,G.Biochem.Biophys.Res. Commun.1968,31,488.(2)Yakimov,M.M.;Abraham,W.R.;Meyer,H.;Giuliano,L.; Golyshin,P.N.Biochim.Biophys.Acta 1999,1438,273.(3)Peypoux,F.;Guinand,M.;Michel,G.;Delcambe,L.;Das,B. C.;Lederer,E.Biochemistry 1978,17,3992.(4) Vanittanakom,N.;Loeffler,W.;Koch,U.;Jung,G.J.Antibiot. 1986,30,888.(5) Kakinuma,A.;Hori,M.;Isono,M.Agr.Biol.Chem.1969,33, 971.(6) Ishigami,Y.;Osman,M.;Nakahara,H.;Sano,Y.;Ishiguro,R.; Matsumoto,M.Colloids Surf.B 1995,4,341.(7) Peypoux,F.;Bonmatin,J.M.;Wallach,J.Appl.Microbiol. Biotechnol.1999,51,553.(8) Beven,L.;Wroblewski,H.Res.Microbiol.1997,148,163.(9) Vollenbroich,D.;Pauli,G.;Özel,M.;Vater,J.Appl.Environ. Microbiol.1997,63,44.(10) Weislow,O.S.;Kiser,R.;Fine,D.L.;Bader,J.;Shoemaker,R. H.;Boyd,M.R.J.Natl.Cancer Inst.1989,81,577.(11)Kameda,Y.;Matsui,K.;Kato,H.;Yamada,T.;Sagai,H.Chem. Pharm.Bull.1972,20,1551.(12) Kameda,Y.;Ouhira,S.;Matsui,K.;Kanatomo,S.;Hase,T.;Atsusaka,T.Chem.Pharm.Bull.1974,20,938.(13) Bernheimer,A.;Avigad,L.J.Gen.Microbiol.1970,61,361.(14) Gallet,X.;Deleu,M.;Razafindralambo,H.;Jacques,P.;Thonart,P.;Paquot,M.;Brasseur,ngmuir 1999,15,2409.(15) Razafindralambo,H.;Thonart,P.;Paquot,M.J.Surfactants Deterg.2004,7,41.(16) Song,C.S.;Ye,R.Q.;Mu,B.Z.Colloids Surf.A 2008,330,49.(17) Deleu,M.;Bouffioux,O.;Razafindralambo,H.;Paquot,M.;Hbid,C.;Thonart,P.;Jacques,P.;Brasseur,ngmuir 2003, 19,3377.(18)Eeman,M.;Berquand,A.;Dufrêne,Y.F.;Paquot,M.;Dufour, S.;Deleu,ngmuir2006,22,11337.(19) Liu,X.Y.;Yang,S.Z.;Mu,B.Z.J.Peptide Sci.2008,14,864.(20) Namir,H.;Liu,X.Y.;Yang,S.Z.;Mu,B.Z.Protein Peptide Lett.2008,15,265.(21)Liu,X.Y.;Namir,H.;Yang,S.Z.;Mu,B.Z.Protein Peptide Lett.2007,14,766.(22) Princen,H.M.;Zia,I.Y.Z.J.Colloid Interface Sci.1967,23, 99.(23) Osman,M.;Høiland,H.;Holmsen,H.Colloids Surf.B 1998,11, 167,(24) Bolzinger-Thevenin,M.A.;Grossiord,J.L.;Poelman,M.C. Langmuir 1999,15,2307.(25) Xu,J.;Li,G.Z.;Zhang,Z.Q.;Zhou,G.W.;Ji,K.J.Colloids Surf.A 2001,191,269.(26)Bonmatin,J.M.;Genest,M.;Labbe,H.;Ptak,M.Biopolymer 1994,34,975.(27) Shen,H.H.;Thomas,R.K.;Chien-Yen,C.;Darton,R.C.; Baker,S.C.;Penfold,ngmuir 2009,25,4211.(28)Heins,A.;Garamus,V.M.;Steffen,B.;Stöckmann,H.; Schwarz,K.Food Biophysics 2006,1,189.(29) Zana,R.Adv.Colloid Interface Sci.2002,97,205.(30) Song,C.S.;Ye,R.Q.;Mu,B.Z.Colloids Surf.A 2007,302,82.(31) Maget-Dana,R.;Ptak,M.J.Colloid Interface Sci.1992,153, 285.(32) Zhao,G.X.;Zhu,B.Y.Principles of Surfactant Action;China Light IndustryPress:Beijing,2003;pp 231-233.[赵国玺,朱瑶.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231-233.](33)Thomas,J.K.Chem.Rev.1998,80,283.(34)Li,Y.;Zou,A.H.;Ye,R.Q.;Mu,B.Z.J.Phys.Chem.B 2009, 113,15272.(35)Han,Y.C.;Huang,X.;Cao,M.W.;Wang,Y.L.J.Phys.Chem. B 2008,112,151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n>300;。n=5;+P<0.05,+‘P<0.001 VS Lac.a
2表面修饰对表面能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表面修饰后,乳糖的表面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
由表1可见,载体在处理后粒径明显比处理前 大,这可能是因为处理过程中热风风量较大,将粒径 较小的细颗粒吹走后仅仅留下了较大的颗粒。载体
Table 1 Efi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flow. ability and particle size of lactose carrier(i±S)
关键词:表面修饰;表面能;反向气相色谱;干扰素O/一2b;粉雾剂;体外沉积
中图分类号:R9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4870(2005)04—0373—04
Eff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surface energy of lactose and performance of dry powder inhalations
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5,40(4):373—376
·373·
载体颗粒表面修饰对其表面能及粉雾剂性能的影响
江荣高1’2,张鹏威1,王立青2,刘 衡2,潘卫三h,王春龙2
(1.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2.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300193)
摘要:目的研究载体的表面修饰对粉雾剂性能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的润滑剂对乳糖颗粒进行了表面修饰,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干扰素:选用两种针 对干扰素O/.2b分子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 (McAb),一种作为包被抗体,种于ELISA板,4℃放 置大约36 h,使抗体结合于96孑L板。洗板后加入标 准品与样品,37℃放置1 h,使样品结合于包被抗体
万方数据
江荣高等:载体颗粒表面修饰对其表面能及粉雾剂性能的影响
流动性的测定 由于本实验中的样品有限,利 用休止角来表征乳糖的流动性不易操作,因而改用 压缩度来衡量粉末的流动性。粉末的压缩度等于其 敲击密度和堆密度的差值与敲击密度之比,压缩度 越大,粉末的流动性越小。一般而言,压缩度大于 20%时,表明粉体有较强的架桥现象,其流动性不 好。具体方法是称取样品约10 g,置于一10 mL的 量筒中,读取体积,求得堆密度,然后在粉体测定仪 上敲击1 000下,再次读取体积,算出敲击密度。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surface modification of lactose carrier on performance O± dry powder inhalations(DPIs).Methods Modified lactose surface was prepared using a“particle smoothing”process to obtain smooth carrier surface and low surface energy with the presence of magnesium stearate,colloidal silica dioxide and talc.Inverse gas chromatography(IGC)was used to assess the snrface energy of treated lactose,and the in vitro deposition of carrier—based IFNa一2b DPIs was evaluated with twin stage impinger.Results The flowing property of lactose wa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surface energy decreased by the“particle smoothing”process.Decreasing surface energy resulted in greater aspiration fraction of IFNa-2b.Conclusion IGC is a potentially useful tool for rapid formulation design and screening.
并利用反向气相法测定了乳糖修饰前后的表面能,考察了表面能对干扰素d.2b粉雾剂沉积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
面修饰后乳糖颗粒的流动性、表面光滑度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表面能也相应降低,而粉雾剂的性能得以提高。
结论利用反向气相色谱法测定载体的表面能来预测粉雾剂的性能,可以为粉雾剂的处方设计和筛选提供一种快
速有力的工具。
粒径的测定以及表面形态取少量乳糖样品置 于一载玻片上,轻轻敲击使分散均匀,用普通光学显 微镜观察颗粒的表面形态,并记录其长径和短径。 用长径和短径的比值(elongation ratio)来表征颗粒 的规则程度,比值越接近1,表明越规则;比值越大, 表明越不规则。每个样品记录的颗粒数不得少于 300个。
结果与讨论 1 表面修饰对乳糖颗粒的形态及流动性的影响
乳糖载体在处理前后的显微图见图1。其中, Lac—a表示未处理乳糖,Lac—b,Lac-c和Lac—d依次代 表用硬脂酸镁、微粉硅胶和滑石粉进行表面修饰后 的乳糖。
从显微图上可以看出,处理之前乳糖的表面显 得粗糙,有小的突起或小的凹陷存在;而处理后的样 品(除微粉硅胶外)表面变得相对光滑。这可能是 载体在乙醇一水、高温和摩擦的作用下,其表面的乳 糖不断经历着溶解、结晶的过程,而比较尖锐和突出 的部位最容易溶解和遭到摩擦,因而载体变得相对 圆润,这对于改善载体的流动性有可能是有利的。 但是以微粉硅胶处理的样品表面似乎覆盖了一层微 粒,可能是微粉硅胶的细粉。
将一系列作为非极性探针分子的正构烷烃c。一
Clo和作为参比样品的甲烷分别进样,每个样品各进
5针。以RTlnVn为因变量对(y.o)Ⅳ2作图,由式(1) 可知,填充相的表面能和比表面积可以分别由所得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算出。
称取乳糖样品约6 g,填人硅烷化的玻璃柱(5 mm x 100 cm)内,一边敲击一边填人,小心观察直至 所填柱体没有可见的孔隙或裂痕为止,装填结束后 色谱柱两端塞人少量硅烷化玻璃棉。柱温设定为 35℃,气化室温度为100℃,检测器温度为250 oC。 在进样前,所有色谱柱均在测定条件下老化5—10 h。以甲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和癸烷为气体样 品进样微量,记录保留时间和色谱条件。
干扰素a-2b粉雾剂的体外沉积实验将适量 喷雾干燥的干扰素a-2b细粉分别与所制得乳糖载 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填装于40粒3号胶囊后置吸人 器内。用自制的双冲程试验仪测定该粉雾剂的沉积 性能,以酶联免疫法测定二级沉降瓶中干扰素的量, 并求得它所占填充量的比例即为可吸入部分 (respirable fraction,RF%)。
Key words:surface modification;surface energy;inverse gas chromatography;interferon O/一2b;dry powder inhalations;in vitro deposition
为稀释或改善药物的装填性能,粉雾剂中通常 需加入50—200仙m的乳糖作为载体,此时5#xm以 下的含药细粉由于范德华力、静电吸引或毛细管力 的作用附着于载体表面。然而这种相互作用影响着 吸入给药时细粉从载体上的解吸附,从而对药物在
收稿日期:2004-08-18. +通讯作者Tel/Fax:86—24—23953241
E—mail:ppwwss@163.con
体内的沉积产生影响。乳糖作为粉雾剂中的常用载 体其性质对药物沉积的影响已有很多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其粒径、形态及用量的研究考察上¨。1,但是 通过研究乳糖的表面能来预测粉雾剂的性能,国内 外报道很少M J。本工作主要着眼于研究表面修饰 对乳糖的表面能的影响,并考察表面能与干扰素粉 雾剂体外沉积性能的关系。
(1)
式(1)中,尺为气体常数,r是绝对温度,K是探针分 子的保留体积,Ⅳ是阿伏伽德罗常数,d是探针分子
的表面积,y.o探针分子色散成分的表面能,7r= 3.38 X 10~N·m~,Po=1.013 X 105 Pa,W是色谱
柱中的填充物质量,A。,是填充物的比表面积。
探针分子的保留体积可由下式求得:
Vn=∥(t,一to)
(2)
其中F是载气流速(mL·min。1),t,为探针分
子的保留时间,t。是由非吸附分子如甲烷得出的死
时间,j是James—Martin载气压降校正因子,可由式
(3)算出

19

.,=÷·[(})2—1]“(≥)3—1]一 (3)

/-o
1 oLeabharlann 其中Pi是柱前压(P。),P。是柱后压(P。)。
JIANG Rong—ga01一,ZHANG Peng—weil,WANG Li—qin92,LIU Hen92, PAN Wei—sanh,WANG Chun—lon92
(J.School ofPharmac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16,China; 2.Tianf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Tianjin 300193,China)
处理后,特别是以硬脂酸镁和微粉硅胶表面修饰后, 圆整度得到提高。这种统计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作者 从上述的显微图得出的直观结论。乳糖样品在处理 后其压缩度都大大降低,表明了乳糖的流动性得到 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作者通过测定一定量的样品 流经一小孔所需时间来比较乳糖的流动性,结果也 证明了上述观点(实验数据在此没有提供)。
分别称取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约60 mg,分散于适量乙醇一水(5:8)中,用高速搅拌乳匀 机(24 000 r·min。1)乳匀5 min,所得乳状混悬液待 用。称取乳糖约20 g,置于一固定于旋涡混合器的 塑料杯中,涡旋使之成沸腾状,然后慢慢以雾状喷人 上述混悬液,并不断吹以热风。待喷完后继续吹以 热风约10 min,使产品干燥,并过150目筛,然后于 70℃进行二次干燥4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