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综合测评(一) --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B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解析】A项,“冷静”后用分号;B项,“何尝有别”后用逗号;D项,“一会儿说”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D.幽静赏玩软弱
【解析】“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①句中更贴切;②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③句用“柔弱”更贴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作“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④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⑤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⑥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④写的是作者衣冠歪斜的样子,⑥是作者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解析】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是约翰·穆勒认为“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并非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
试题预览
综合测评(一)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倩(qiān)影媛(yuàn)女
鹢(yì)首袅娜(nuó)
B.羞涩(sè)蟋蟀(shuai)
啼(tí)唱婆娑(shuō)
C.陪衬(chèn)瞥(piē)见
【答案】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赤松山记
吕祖谦
淳熙十五年,南至①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民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6.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名义召开的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年中央1号文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做出部署的重要会议。
B.体育总局冬运管理中心公布了对短道速滑队内部严重冲突事件的处理,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被撤销队长职务、开除出队,并取消其参加国际、国内比赛的资格。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答案】C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解析】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介词,因为/介词,替,给;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描写赤松山景致的一组是
( )
①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②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
③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C.从7月1日起,我省新农合住院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将在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全面启动,由新农合基金对试点病种实行“打包付费”,参合病人按定额标准承担固定自付比例。
D.昨日,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签发了《重大气象信息专报》,要求针对江南持续集中的强降水导致城市内涝、山区次生灾害和中小水库防汛等情况展开服务。
【解析】A项,“第一次”调至“以中央名义”前;B项,“公布”缺宾语,可在“处理”后补上“结果”或“决定”;D项,在“导致”后加“的”。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解析】由原文第三、四段可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黑格尔、马克思等人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二者的主张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二者的主张并不是“相反”。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解析】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而并非B项中表述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②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中。饭竟,信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问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C.晨兴复至其处兴:高兴,兴奋
D.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特:只是
【解析】兴:起,起来。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
句读之不知
C.泉石相捕,无风而涛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抵夜复坐于“枕流”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答案】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巳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①南至:冬至。②黄初平,东晋人,道教著名神仙,俗称黄大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赍:携带
B.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卒:通“猝”,突然
肋(lèi)骨澄(dēng)清
D.宛(wǎn)然颤(zhàn)栗
氛(fēn)围创(chuāng)伤
【解析】A项,“倩”应读“qiàn”;B项,“娑”应读“suō”,“蟀”不是轻声,应为“shuài”;C项,“澄”应读“dè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éng”。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幽壁婉然抱复淋漓尽致
B.寂寞玲珑缥渺失魂落破
C.朦胧倔强谛听俯仰天地
D.隽永宿命柔合卒然去世
【解析】A项,“壁”应为“僻”,“婉”应为“宛”,“复”应为“负”。B项,“渺”应为“缈”,“破”应为“魄”。D项,“柔”应为“糅”,“卒”应为“猝”。
【答案】C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