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抗稻瘟病稻种资源的鉴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抗稻瘟病稻种资源的鉴选
鄢小青;陈惠查;阮仁超;黎小冰;焦爱霞;谭金玉;陈能刚
【摘要】经过多年在稻瘟病圃中自然发病鉴定筛选出60份抗性较强的水稻种质资源,为贵州稻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亲本材料.筛选出的大部分核心材料穗瘟在7级以上,其中穗瘟为1级的材料有15份,穗瘟为3级的材料有23份,穗瘟为5级的材料有14份,穗瘟为7级的材料有7份,穗瘟表现为9级的只有1份.测交试验显示:F1代表现最好的材料有12份;F1代结实率高于50%的材料有17份;结实率低于5%的材料有10份.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17(036)009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稻种资源;稻瘟病;水稻
【作者】鄢小青;陈惠查;阮仁超;黎小冰;焦爱霞;谭金玉;陈能刚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阳5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S435.111.4+1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途径[1]。

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

世界各产稻国均十分重视抗源筛选利用,培育抗病品种,并已取得成效。

20世纪60年代国际
上就开展了稻种资源抗13种病害和13种虫害的系统性评价。

IRRI对36 305份
资源评价中有26.2%属抗,IITA(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对1 531份资源评价中
有10.9%属抗,一大批优良的抗源被发掘,如具持久抗瘟性品种Moroberekan,OS 6,IR 36,IR 42,Milyang 30,Milyany 42,Tetep、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等[2]。

中国水稻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

自1952年我国开始稻种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至1990年底,全国统一编目的品种共61 335份,其中国内品种54 927份,国外引进6 383份。

国内稻种资源中,地方品种46 887份,选育品种2 443份,杂交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1 039份,野
生稻(含外引种603份。

对这些稻种资源我国组织了有关单位进行了主要性状评价,仅通过抗病虫性鉴定,就鉴定出了6 000多份抗性品种。

在发掘本国地方抗
源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国外品种,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品种[3]。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和利用研究。

20世
纪70年代以来,四川省育种攻关稻瘟病研究课题组采用滚动式多年连续鉴定筛选方法,对4万余份国内外种质资源及育种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抗稻瘟病性鉴定评价,筛选出200多份抗稻瘟病材料,有的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并育成一批抗病品种在
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

近年来,在贵州水稻生产上稻瘟病年趋严重,严重制约着贵州粮食的生产。

因此,越来越受到育种家的重视,但目前在省内还没见有关于水稻优良恢复系和不育系抗稻瘟病研究报告。

为此,本研究结合稻种资源抗稻瘟病鉴定和水稻育种实践,通过
对已收集和引进的优良水稻种质进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并通过恢保测定,为水稻育种提供抗性较强的优良恢复系和保持系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项研究连续多年从国内外稻种资源中选择500余份,经过在感病圃中种植,进
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初步筛选出60余份综合性状好的核心材料。

60份核心材
料如下:MILYANG 46、IR 22082412、IR 327201382112、IR 32822943322、IR 721641372、IR 7287019223、南农 2159、赣晚籼 19 号、CNT 870403311、BR 551338132、双龙 1 号、YN 965021、IR 7289435222、丰园香稻、IR 7497434332、PSB RC 18、IR 68059972321、IR 7288969222、IR 7290399232、IR 7749510262、BR 4828544149、IET 16775、IR 78525140113、IR 7753717213、IR 735453112、IR 78937B20BB1、岩紫糯、珍塘1号、爱龙1号、祥农4号、IR 710336215B、IR 7952520222、莲香早、观 481、镇籼 241、IR 8040288313、香籼 2707、鄂晚 10 号、IR 72、IR 78119241222、OM 2517、IN 792133M、OM 5239、IR 7393041531、IR 78126591512、IR 7925319335、IR 81373119221、IR 7858598221、IR 7958438214、YN 31092312、IR 7770084222、IR 7301215221、IR 7288969222、2000 P102(中水981007)、2000 P105(IR 59634332广亲和)、2000 P126(优米二号,四川恢复系)、2000 P127(IACUBA 19,古巴)、美国稻、三黄占2号、抗瘟丝苗。

1.2 方法
本试验在湄潭县稻温病鉴定圃内种植,试验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每份材料种植40株(10株/行),每种间隔9份材料增设1个对照(蜀恢527)。

田间管
理按照一般大田生产进行。

数据采用Excel进行处理,成熟期调查发病情况,穗颈
瘟发病情况按照水稻抗稻瘟病鉴定及评价方法[标准号:DB 43/T 319-2006],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穗颈瘟损失率分级标准病级病情0级(HR)无病1级(R)每穗损失5%以下(枝梗发病)3级(MR)每穗损失20%左右(穗颈或主轴发病)5级(MS)每穗损失50%左右(穗颈发病,谷粒半瘪)7级(S)每穗损失70%左右(穗颈发病,大部瘪谷)9级(HS)每穗损失90%左右(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稻瘟病种质的表现
本试验在湄潭所选择的稻瘟病鉴定圃中,各鉴定种质资源抗感比较明显,穗颈温发病明显,在田间同时也有大面积的叶瘟发生(图1)。

说明本项研究在湄潭所选择的稻瘟病鉴定圃对鉴定稻种资源具有较好的效果。

2.2 抗稻瘟病种质资源鉴定结果
本项研究从引进的稻种资源中初步筛选出以上60余份综合性状好的核心材料,穗瘟绝大部分在7级以上,对照蜀恢527穗瘟为5~7级(因年份之间存在一定的
差异)。

本研究的田间试验鉴定结果,穗瘟为1级的材料有15份,穗瘟为3级的材料有23份,穗瘟为5级的材料有14份,穗瘟为7级的材料有7份,穗瘟表现为9级的只有1份(表3)。

2.3 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F1代产量表现以及恢保关系
本研究选用常用水稻不育系“金23 A”和“中9 A”为母本,分别对核心样本材
料进行广泛测交。

其F1代组合考种结果见表4,F1代表现最好的材料为MILYANG 46、IR 78525140113、IR 735453112、观481、鄂晚10号、IR 72、IR 78126591512、2000 P102(中水981007)、2000 P126(优米二号,四川
恢复系)、美国稻、三黄占2号、抗瘟丝苗。

F1代结实率高于50%的材料为MILYANG 46、IR 32822943322、IET 16775、
IR 78525140113、IR 735453112、莲香早、观481、镇籼241、鄂晚10号、IR 72、OM 2517、IR 78126591512、2000 P102(中水981007)、2000 P126(优米二号,四川恢复系)、美国稻、三黄占2号、抗瘟丝苗等材料。

IR
78937B20BB1、OM 5239、IR 7393041531未正常成熟。

结实率低于5%的材
料有IR 7497434332、PSBRC 18、香籼2707、IR 327201382112、南农2159、岩紫糯、珍塘1号、爱龙1号、祥农4号、YN 31092312。

3 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多年在稻瘟病圃中自然发病鉴定从500余份稻种资源中筛选出了60份抗性较强的水稻种质资源,为贵州稻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亲本材料。

筛选出60余份综合性状好的核心材料,穗瘟绝大部分在7级以上,对照蜀恢527穗瘟为5~7级(因年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穗瘟为1级的材料有15份,穗
瘟为3级的材料有23份,穗瘟为5级的材料有14份,穗瘟为7级的材料有7份,穗瘟表现为9级的只有1份。

图1 各鉴定种质资源抗稻瘟病表现注:a、b为穗瘟发病特征;c为叶瘟发病特征。

表2 核心材料的抗稻瘟病性鉴定编号品种名称穗瘟病级编号品种名称穗瘟
病级PZ1 MILYANG 46 5 PZ31 IR 710336215B 5 PZ2 IR 22082412 3
PZ32 IR 7952520222 3 PZ3 IR 327201382112 3 PZ33 莲香早 9 PZ4 IR 32822943322 1 PZ34 观481 7 PZ5 IR 721641372 3 PZ35 镇籼241 3
PZ6 IR 7287019223 5 PZ36 IR 8040288313 5 PZ7 南农2159 1 PZ37 香籼2707 3 PZ8 赣晚籼19号 1 PZ38 鄂晚10号 5 PZ9 CNT 870403311 3 PZ39 IR 72 5 PZ10 BR 551338132 1 PZ40 IR 78119241222 5 PZ11 双龙
1号 3 PZ41 OM 2517 7 PZ12 YN 965021 3 PZ42 IN 792133M 3 PZ13 IR 7289435222 3 PZ43 OM 5239 7 PZ14 丰园香稻 5 PZ44 IR 7393041531 5 PZ15 IR 7497434332 1 PZ45 IR 78126591512 1 PZ16
PSB RC 18 5 PZ46 IR 7925319335 1 PZ17 IR 68059972321 3 PZ47 IR 81373119221 3 PZ18 IR 7288969222 3 PZ48 IR 7858598221 3 PZ19 IR 7290399232 1 PZ49 IR 7958438214 1 PZ20 IR 7749510262 1 PZ50 YN 31092312 5 PZ21 BR 4828544149 1 PZ51 IR 7770084222 1 PZ22 IET 16775 3 PZ52 IR 7301215221 1 PZ23 IR 78525140113 3 PZ53 IR 7288969222 3 PZ24 IR 7753717213 3 PZ54 2000 P102(中水981007)
1 PZ25 IR 73545311
2
3 PZ55 2000 P105(IR 59634332广亲和) 7 PZ26 IR 78937B20BB1 1 PZ56 2000 P126(四川恢复系) 5 PZ27 岩紫糯 7
PZ57 2000P127(IACUBA 19,古巴) 7 PZ28 珍塘1号 3 PZ58 美国稻 7 PZ29 爱龙1号 3 PZ59 三黄占2号 5 PZ30 祥农4号 5 PZ60 抗瘟丝苗 3 通过在海南选择几个常用不育系进行测交。

次年种植测交种,并在成熟后分类统计。

结果为F1代表现最好的材料有12份。

F1代结实率高于50%的材料有17份。

结实率低于5%的材料有10份。

表3 核心材料测交种F1主要产量性状表现F1代表现品种编号F1代表现最好的材料(单株产量大于或等于50 g)MILYANG 46、IR 78525140113、IR 735453112、观 481、鄂晚 10号、IR 72、IR 78126591512、2000 P102(中
水981007)、2000 P126(优米二号,四川恢复系)、美国稻、三黄占2号、抗瘟丝苗F1代表现一般的材料单株产量小于50 g)IR 32822943322、IET 16775、莲香早、镇籼241、OM 2517
表4 核心材料的恢保特性F1代组合结实率(%)品种编号恢复或保持特性
≥50%MILYANG 46、IR 32822943322、IET 16775、IR 78525140113、IR 735453112、莲香早、观481、镇籼241、鄂晚10号、IRV 72、OM 2517、
IR 78126591512、2000 P102(中水 981007)、2000 P126(优米二号,四川恢复系)、美国稻、三黄占2号、抗瘟丝苗恢复性IR 78937B20BB1、OM 5239、
IR 7393041531恢复性(但未能正常成熟)<5%IR 7497434332、PSBRC 18、香籼 2707、IR 327201382112、南农2159、岩紫糯、珍塘1号、爱龙1号、祥农4号、YN 31092312保持性
本研究还通过筛选出抗性较强的稻种资源进行抗稻瘟病资源的创新,先后通过杂交获得了一系列的抗稻瘟病株系材料(包括蜀恢527/抗瘟丝苗//红恢,千粒稻
///鄂晚10号//琼284/桂99,MILYANG 46///MR 222/DW 808/蜀恢527,蜀恢527//蜀恢527/抗瘟丝苗,红恢//MR 222/三黄占2号,MILYANG 46//蜀恢527/抗瘟丝苗,蜀恢527//古154/抗瘟丝苗,岩紫
糯//成丰B/内香3 B)。

通过创新利用发现引进的稻种资源直接利用效果较差,只能通过复合杂交的方式提高利用效率。

近来年已利用一系列的株系材料为中间亲本,再次与高配合力亲本杂交,加速了抗稻瘟病资源的利用步伐。

参考文献:
[1]颜群,朱汝财,李道远,等.分子标记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J].种子,2007,26(3):4446.
[2]陈能刚,陈惠查,阮仁超,等.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J].贵州
农业科学,2010(12):710.
[3]黄富.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D].四川农业大学,2006.
[4]张晋,谢戎,黄富,等.四川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J].西南农业学报,2007(5):8999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