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之上的叙述——《伯格的女儿》第三人称叙述中的对话

合集下载

故事外叙述与异故事叙述

故事外叙述与异故事叙述

故事外叙述≠在故事之外叙述张鹤2007年第2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1955年,斯坦泽尔依据讲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视点位置,在其《长篇小说的叙述情境》中提出三种叙述情境:作者“无所不知”叙述情境(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叙述者作为书中人物的叙述情境(第一人称叙述)和根据一个人物的观察点用第三人称引导的叙述情境(人物叙述) 。

(华莱士1990:163)热奈特从结构分析角度,对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类型进行的划分既清晰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许多叙事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分类法(雷蒙·凯南1991: 111) 。

热奈特根据叙述者的叙述层次(故事外/故事内)和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异故事/同故事)确定叙述者在一切叙事中的地位,由此衍生出4类叙述者。

(1)故事外( extradiegetic) ———异故事叙述( heterodiegetic) :叙述者处于故事的第一层次,不参与故事的进程。

( 2 )故事外———同故事叙述( homodiegetic) : 叙述者处于故事的第一层次,参与故事的进程,不过叙述人不能与作者完全等同。

( 3 ) 故事内( intradiegetic ) ———异故事叙述:叙述者处于故事的第二层次,不参与故事的进程。

(4)故事内———同故事叙述:叙述者处于故事的第二层次,参与故事的进程。

(热奈特1990:175 - 176)依据热奈特的故事层次标准,相对于故事内(第二层故事,热奈特又称为元故事)而言,故事外叙述指的是文本中存在的第一层故事;有时没有故事内层的时候,就只有这一层故事。

那么,在故事外层中,叙述者可以是异故事叙述者,讲述与本人无关的故事,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者也可以是同故事叙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其实,故事外叙述并不能说明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与由谁讲述故事、讲故事者是否与故事人物处于同一世界这些活动和现象无关,它只表明故事由几个层次构成。

巴赫金理论与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_母女对话_

巴赫金理论与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_母女对话_

WriterMagazine2008No.7作家杂志借鉴与比较摘要汤亭亭和谭恩美是两位致力于母女关系文学创作的重要女作家。

本文章则试图通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把这两位女作家的代表力作《女战士》和《喜福会》置于美国华裔母系文学的大框架中,以“母女关系”为切入点来对比两个文本之间的“他性”与“同一性”,从而对这一主题———母女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新的诠释。

关键词:互文性同一性他性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邹虹巴赫金理论与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母女对话”一“母女对话”的定义作为美国文学不容忽视的有机力量,华裔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而华裔女作家因其“人数、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均超过男作家”,对华裔文学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她们对母女关系高度关注,并经常把母女关系置于文学创作的主体位置。

为此,本文旨在以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母女关系为切入点,并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探讨母女关系所折射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选取两位致力于母女关系文学创作的重要女作家的作品:汤亭亭的《女战士》与谭恩美的《喜福会》。

在本文中,“母女对话”将赋予两层含义:根据苏联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哈伊尔・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思想,一指的是两个不同文本之间的“母女关系”的“对话”;二是指文本框架内的“母女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林玉玲与黄秀玲两位前辈勾画出了华裔母系文学传统的脉络外,中国大陆的石平萍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诠释。

而其他大部分文章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视角分别对《女战士》和《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解读。

本文则试图通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把这两个经典文本置于美国华裔母系文学的大框架中,对“母女关系”进行新的诠释。

二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思想与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母女关系”的互文性巴赫金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语言哲学家和文论家,生前几乎默默无名。

但自从60年代在西方被发现以来,他的思想对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疗愈”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疗愈”

33纸 贵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文学中“对话”的重要意义。

“对话”离不开人的精神、情感。

在作者、角色、读者的“对话”互动中,动态的情感交流逐渐产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疗愈效果。

本文从小说的不同对话关系入手,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对话疗愈”,其主要体现在消解隔阂、疏导情感、完满愿望三方面。

巴赫金提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强调了“对话”的重要作用。

对话文体是小说叙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塑造角色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的最直接途径,能够让个人或社会始终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

一、作者、读者对话——消解隔阂文学叙事中,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消除了与他人交谈时的心灵隔阂,在角色经历的带入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文学叙事的心理疗愈作用源于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挖掘,对于社会固有观念的反叛,对于伦理良知的共情,对于人的无限潜力的认可。

这是一种借由文本的“自我的对话”。

(一)叙事背景的“独白”《法国中尉的女人》写道:“波尔坦尼太太的豪宅是摄政时期(1811-1820)兴建的。

”作者对故事历史背景的解说,将小说中的时间线和作者所在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融合,使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时间线索之间穿梭。

作者以社会历史为基础预设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意识地“为读者讲述故事”,建立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为读者深刻理解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提供了条件。

(二)“作者”角色的参与作者有意识地设置了“作者”这一角色,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为读者讲述了生活在19世纪莱姆镇的主人公的生活。

文本写道:“我夸张了吗?也许是,但是我的话是经得起检验的。

”作者以一种置身其中的“作者”角色的角度对小说情节加评说。

观点一致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宣泄,观点不一致时则引发读者和作者的“争吵”,使读者可以跳出文本进行反思,疏导自身的精神郁结。

(三)作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采用一种有待思考的批判视角与读者进行直接的“对话”,邀读者一起完成整个故事情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13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2010年1~6期总目录

2010年1~6期总目录
21 0 0年 1~ 6期 总 目录
●外 国 文 学 与 文本 研 究 ( 国社 科 学 报 优 秀 栏 目) 全 真假难辨的“ 文本真实世界” ——论 雷蒙 ・卡佛《 这么 多水离家这 么近》的“ 不确定 式” 结尾 ……………… 唐伟胜 ( o 1p 4 N .. 2 )
论《 埃尔默 ・ 甘特利》 自主化叙事策略 ……………………………………………………………………… 杨 海鸥( o 1 p 1 的 N..3 ) 从《 恋爱 中的女人 》 看劳伦斯的反进化论社会观 …………………………………………………… 殷
约 翰 ・ 恩 诗 歌 中 的太 阳 意象 解 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 邓 方
自由与解放 : 自乌托邦的声音— —评汤姆 ・ 多帕德《 来 斯 乌托邦彼岸》 ……………………………… ……… 邱佳岭 ( o3 p 3 N..1 )
英诗节奏变化与意境之延展 [I I]
华兹华斯名诗《 写于三月》 的节奏诠释 …………………………………………………… 郭 勇 邓永桂 ( o 1p5 N . .5 ) 论《 复乐 园》 中的诱惑与反诱惑 …… …… …… …… …… ………… ………………………………… 刘庆松 李公昭( o2 p5 N . .2 )
美 国 的后 现 代 小 说 探 讨— — 以 雷 蒙 ・费德 曼 的创 作 理 论 为 例 跃 人 民族 的 心 灵 世 界 —— 勃 莱 政 治 诗 歌 初 探 … … … … … … … … … … … … … 陈永 国 欧 阳咏 梅 ( o4 p 1 N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肖小 军 ( o4 p4 N . .2 )

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的叙事特征

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的叙事特征

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的叙事特征李瑞春【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 双重叙述层次; 直接引语; 细节描写【作者】李瑞春【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他既是美国“罗曼司”文学传统的开拓者,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儿童读者改编古希腊神话的作家,其代表作是《神奇之书》(A Wonder Book for Girls and Boys)和《探戈尔伍德故事》(Tanglewood Tales for Girls and Boys)。

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早在20世纪初就被孙毓修先生介绍到了国内,他在《文苑:读欧美名家小说劄记》中指出,“若以神话而兼冒险之事、古史之迹者,则惟美人霍生甯之wonder book与tangle wood tales二书乎。

此书假希腊古事,点缀而成。

”[1]除了以上两部作品,霍桑创作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还有《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The Whole History of Grandfather's Chair)和《名人传记故事》(BiographicalStories for Children),因此称霍桑为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为过。

霍桑创作儿童文学的目的比较复杂,既有在《名人传记故事》序言中所说的培养美国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获得更长久的文学声誉的因素[2],也有霍桑对当时美国儿童文学创作状况不甚满意的原因。

他认为美国儿童文学说教味浓厚,质量低下因而毫无益处,如果要真正取得教育儿童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志趣的文学创作模式。

因此,霍桑运用了更易于儿童读者接受的叙事方式和技巧,使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生动有趣且寓教于乐。

爱伦·坡对江户川乱步的本格推理小说的影响

爱伦·坡对江户川乱步的本格推理小说的影响

爱伦·坡对江户川乱步的本格推理小说的影响作者:郭润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6期摘要:爱伦·坡的诸多小说以惊悚,悬疑,阴郁,黑暗为特点,充满恐怖美与变态美,其中四篇侦探小说开启后世推理小说的先河,对日本的江户川乱步产生重要影响。

江户川乱步在继承爱伦·坡的创作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日本出现成规模的本格推理小说,为日本将来推理小说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爱伦·坡;江户川乱步;本格推理爱伦·坡是世界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以惊悚,悬疑,阴郁,黑暗为特点,在梦幻与真实之间切换自如,充满着恐怖美和变态美,将人内心深处的幽暗领域发掘的淋漓尽致。

他的四篇侦探小说《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的信》、《金甲虫》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侦探迪潘是后来许多侦探形象的来源,可以说没有爱伦·坡就没有现在的侦探小说。

而他其他的作品,对诡谲气氛的渲染,对压抑环境的塑造,对人物心理或绝望,或病态,或苦闷的描写,也对后世的推理小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江户川乱步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父”。

乱步本名是平井太郎,因对爱伦·坡的崇拜和喜爱,给自己取了“江户川乱步”这个笔名,因其日语发音和“埃德加·爱伦·坡”很像。

除了名字之外,乱步的推理作品也受到了坡很深的影响。

他的本格推理小说中塑造了日本推理文学史上第一位侦探形象——明智小五郎,具有浓重的迪潘的影子,而本格推理中的解密过程也沿袭了坡的传统。

下面对本格推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说明。

一、人物设置侦探通常有一个朋友相伴,也就是叙述者“我”。

但是“我”并没有确切的名字,只是一个类似于旁白的身份,通过“我”的叙述来表现出侦探的足智多谋。

例如坡的“迪潘三系列”:《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的信》中,业余侦探迪潘的一言一行,破解案子的过程通过与“我”的对话来表现,也通过“我”对迪潘的敬佩来塑造这个形象。

桑德伯格ted演讲稿

桑德伯格ted演讲稿

桑德伯格ted演讲稿欢迎来到聘才网,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桑德伯格ted演讲稿桑德伯格ted演讲稿中文版今天在座的各位,我们先承认我们是幸运的。

我们没有生活在我们母亲和我们祖母生活过的那个世界,在那时女性的职业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多数人成长于一个女性有基本公民权的世界。

令人惊讶地是,我们还生活在一个有些女性还没有这些权利的世界。

但除上所述,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它是一个实际问题。

这问题是:在世界各地,女性没达到任何职业的高管职位。

这些数据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实情。

190个国家元首里,九位是女性领导。

在世界上议会的总人数中, 13%是女性议员。

在公司部门,女性占据高位, C级职位,董事会席位高管职位比例占15%,16%。

自从XX年起这数据没变化过有下降趋势。

即使在非营利的行业,我们有时认为这一行业是被更多女性所领导的,女性领导人占20%。

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就是女性在职业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中所面临的艰难选择。

美国最近一个研究表明,已婚高管人员,三分之二的已婚男性高管人员有孩子只有三分之一的已婚女性高管人员有孩子。

几年前,我在纽约,出席一个协议,在那种别致的纽约私募投资办事处中的一个你能想象到的。

我在这个大约有3小时的会议上,过了2小时,有个间歇休息,所有人都站起来,这会议组织者开始显得的确很尴尬。

我意识到他不知道在他办公室哪里是女洗手间。

所以我开始寻找移动厕所,盘算他们刚搬进来,但我没有看到任何移动厕所。

然后我说,“你是刚搬到这办公室吗?”他说,“不是,我们在这儿已经有一年了。

”我说,“你能否告诉我这一年来,我是唯一一个来这间办公室的女性吗?”他看着我,说到,“是的。

或者说你可能是唯一一个要上女性洗手间。

”(笑声)所以问题是,我们该怎样解决这样的尴尬? 我们怎样改变这些高管职位的比例? 我们怎样使这个变得不同? 我首先想说,我谈这个女性就职因为我的确认为我们得找到答案。

基于话语分析的斯特林堡戏剧《父亲》人物关系解读

基于话语分析的斯特林堡戏剧《父亲》人物关系解读

基于话语分析的斯特林堡戏剧《父亲》人物关系解读《父亲》是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剧以家庭关系和人物内心矛盾为主要题材,通过对话语的分析揭示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解读《父亲》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父亲》中,军官克鲁格先生和他的妻子劳拉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争吵、猜疑和控制。

克鲁格先生往往通过话语来表达他的权威和控制,而劳拉则通过话语来暗示他的不信任和不满。

在他们的对话中,话语往往是一种权力的斗争,他们通过话语来争夺对方的支持和认可。

通过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以及他们对彼此心理的控制和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他们的女儿伊芙琳。

伊芙琳在剧中是一个受封闭的家庭环境所困扰的年轻女子。

她的对话充满了焦虑、疑虑和迷茫。

她往往通过话语来表达她对家庭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以及她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通过对她的对话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以及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剧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如克鲁格先生的上司和家里的仆人。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主要人物的影响。

这些角色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在剧情的推动和人物关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揭示《父亲》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对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对抗和控制,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种基于话语分析的人物关系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父亲》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斯特林堡对人性和家庭关系的思考。

会话含义分析

会话含义分析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Tess of the D’Urbervill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视阈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会话含义分析AbstractPragmatic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inguistics has been increasingly paid attention to. It is made up of a lot of theories, of whic h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research. Many a scholar has engaged in studying related theories in order to make communication more clear and smooth. In the 1970s, the combination of pragmatics and literature was introduced by some linguists. Gradually, these scholars attempt to appreciate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pragmatics and literatur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detail in Thomas Hardy’s novel—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Hard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background of Hardy’s novels is set almost always in Wessex. The author’s characters are for the most part of the poorer rural classes. He displays his deep sense of moral sympathy for England’s working-classes, particularly for rural women. There are almost 20 long novels in his life. Undoubtedly, the most popular novel i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hich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his finest novel.As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studied and commented on by scholars in various ways, such 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 fatalism, symbolism and so 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o some extent, has great impact on English literature. The criticisms and reviews on the well-known novel have been numerous in number and various in approaches. These reviews are mainly surveyed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subject matters and approach. Moreover, the majority of readers prefer to analyze this classic work from the view of literature—the character’s reaso ns for death and her tragic destiny. But people seldom approach this novel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And this thesis tries to ap ply Grice’s CP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Grice’s CP is used to explain how the implicature (implied meaning) is producedand interpreted. When the speaker would not follow CP but violates the maxims, the listener should real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the speaker says and what he means. At this moment,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s generated. CP is to clarify why people use indirect expressions to convey their real intention.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i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produced by the selected examples from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illustrations a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in conformity with their violation of each maxim of CP. The present paper is aimed at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 mplicature in the novel in detail to reveal the characters’ inner w orld an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ld classic work.Key words: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maxims; fictional dialogu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摘要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学已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从对话理论看《简·爱》

从对话理论看《简·爱》

从对话理论看《简·爱》发表时间:2012-05-29T16:36:11.37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上)供稿作者:耿伟娜[导读]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前后两个时期的重要主旨,也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

耿伟娜河南省滑县职业教育中心河南安阳 456400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摘要: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前后两个时期的重要主旨,也是他文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拟运用对话理论,通过对伯莎·梅森,简·爱,海伦·彭斯的分析来探索《简·爱》中所叙述“灰姑娘”婚恋故事背后所隐藏着的另外一个文本。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简·爱》一、引言对话思想是巴赫金的整个学术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巴赫会对世界的存在状态构成方式以及创生过程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这就是对话理论的最终意义。

《简·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中有三个主要女性角色:简·爱、伯莎·梅森和海伦·彭斯。

有作者指出她们三人身上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简·爱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伯莎反映的是作者对于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而海伦梦想的天堂正是作者一直的期盼。

她们绝对不是小说中的陪衬人物。

特别是深藏桑菲尔德府阁楼之上,从未言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二、故事梗概小说主人公简·爱一生的经历可以被分成三个部分:舅母家的生活、孤儿院的生活,与罗彻司特间的爱恋。

在舅母家,简·爱受到了舅母和表兄的虐待。

她没有屈服,相反,她的反抗是强烈的。

面对表兄的蛮横和傲慢,她予以同击,并因此受罚。

在孤儿院,简·爱与英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冲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叙述视角的转换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叙述视角的转换

是谁
叙述者
“我” 有限—成人
观 察 者 “我”
是否一致 不一致
观察者特征 儿童
与事件关系
儿童——观察 成人——审视
先以儿童的“我”观察米考伯先生,再以成年的“我”审视米考伯先生。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两篇小说是如何通过 叙述视角的转换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或个人立场的?
审题 构思 作答
林黛玉
C.客观记录的摄像机
《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

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

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
【3+3+3 联考·都德《柏林之围》】【7C】小说第一人称的运用,读来令人 感到亲切自然。讲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讲述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使读者与 作品中的主人公沟通感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 学习提示: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 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 时社会的批判。阅读时,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 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带来的 独特艺术效果,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意味。
学习目标
(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拟写答案,力争精准作答。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读题意,把握提问逻辑。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攻坚克难,辨析视角转换。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_申丹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_申丹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_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申丹第一章故事与话语1、故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故事指“叙事文的内容即事件与存在”,包括了具体的事件、人物、背景,以及对它们的安排话(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

或者依热拉尔·热奈特的说法,“它指的是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他建议“把‘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叙事话语》);更简单地说,故事即“被讲述的全部事件”。

(《新叙事话语》)詹姆斯·费伦也说,故事即“叙述的内容:人物、事件和背景都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以编年顺序排列的事件构成了从话语中抽取出来的故事”。

(《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2、话语:在叙事学中,话语指叙事作品的形式规律,例如茨维坦·托多洛夫《叙事作为话语》对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叙事语式的研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对叙事作品的时序、时长、频率、语式、语态所作的系统阐述。

因此詹姆斯·费伦说,话语是“用来讲故事的一套手法,包括视觉(谁在看),声音(谁在说话),持续时间(讲述某事所需的时间),频率(惟只一次讲述还是重复讲述)和速度(一段话语涵盖多少故事时间)。

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话语被视为叙事的方法,以区别于内容——人物、事件和背景。

”(《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话语也可指叙述者与人物语言之间的各种模式。

如由叙述者承担的讲述式引语和间接引语,由人物承担的直接引语以及叙述者与人物语言融合的自由间接引语。

话语的五个方面,三个范畴:时态范畴(顺序、时距、频率);语式范畴(通过控制距离或选择视角等来调节叙事信息:距离/详略和视点);语态范畴(叙述层次和叙述类型:语态是“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

《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谁在说?”,意图何为?)3、叙述行为(从叙述话语中分裂出来):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指出:“叙述表示生产叙事文的行为以及从广义上讲这个行为发生的真实或虚构的整个情境。

211020586_沉默与话语的博弈——重听性别与阶级矛盾于《屋顶丽人》声音景观中的碰撞

211020586_沉默与话语的博弈——重听性别与阶级矛盾于《屋顶丽人》声音景观中的碰撞

039小说的口碑远高于其早期的本格推理作品,也将其推向了“畅销之王”的宝座。

《解忧杂货店》正是在东野圭吾作品处于销量低迷之时出版的。

他的不少忠实书迷一开始是抱着“想看东野圭吾新出版的推理小说”的心情去的,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解忧杂货店》并不是一部推理小说,而更像是高级版的“心灵鸡汤”。

即便有不少人因此认为东野圭吾在后期的发展和创作中越来越不像一位推理小说家,但他的小说始终都有着极强的故事性,并且在后期的创作中弥补了前期作品逻辑性不强的一大缺陷。

即使是《解忧杂货店》这样的一部暖心作品,里面也隐藏着东野圭吾的潜在推理模式。

这本书中的五个故事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与浪矢杂货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他们还与丸光园孤儿院有着不同的联系——三个小偷、长大后成为木雕师的浩介、在三个小偷回信的帮助下成为女企业家的晴美、歌手水原芹姐弟和经纪人川边绿的儿子,均是在丸光园孤儿院长大的孩子,而女运动员玉兔则是晴美的好友,浪矢爷爷是丸光园孤儿院前院长皆月年轻时的恋人,种种关系说是巧合,未免有些过于勉强。

除此之外,全书五章,东野圭吾频繁切换着叙述视角,分别从三个小偷、浪矢爷爷、投稿者们等诸多视角切入,叙述时间也随之跳跃,但却丝毫没有混乱之感。

作者通过穿越、并行、闪回、断续等多种手段,故意“倒腾”时间的魔方,让叙事呈现出有意味的时间“倒错”[10],使我们随着这种新鲜的叙述方式层层深入故事核心。

《解忧杂货店》中的故事无疑如童话故事一般披着一层虚幻的轻纱,但东野圭吾透过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却值得深思。

四、结语“人性是永恒的主题”,东野圭吾不仅在《解忧杂货店》一书中展现了人性,在他的《白夜行》《时生》《红手指》等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品读到作品中的人物饱受着人性的考验与较量。

古人有言:“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在东野圭吾笔下,读者们其实很难看到一部规模宏伟的小说。

写作三个讲故事的人——本雅明、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

写作三个讲故事的人——本雅明、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

写作三个讲故事的⼈——本雅明、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如既往,最近翻译了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的⼀个电视对谈,聊的是讲故事。

欢迎前往哔哩哔哩bilibili观看我的ID是:宋⼩青青或搜索标题:中英⽂字幕约翰·伯格对话苏珊·桑塔格——讲故事对谈⾥其实只有他们两位,但由于伯格说的观点⼏乎全来⾃于本雅明,来⾃于本雅明那篇著名的⽂章《讲故事的⼈——论尼古拉·列斯克夫》,伯格写过同名的⽂章《讲故事的⼈》致敬他,苏珊·桑塔格收录在⽂集《在⼟星的标志下》的同名⽂章特别写的就是本雅明,所以我们多少可以认为本雅明是那位⽆法到场的嘉宾,于是这⾥,有着三个讲故事的⼈。

本雅明是谁?⽤桑塔格写的话说,他是“他是法国⼈所谓的抑郁寡欢的⼈···将⾃⼰及其性情投射到他所有的主要写作对象之中,他的性情决定了他的讨论对象。

”他的这篇《讲故事的⼈》收录在汉娜·阿伦特的编选《启迪:本雅明⽂选》⾥,这位有着“⼟星式的淡漠忧郁“的⼈在⽂章的第⼀段这样写到:“讲故事的艺术已经消亡。

我们要能遇见⼀个地地道道地讲好⼀个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少,若有⼈表⽰愿意听故事,⼗有⼋九也会弄得四座尴尬。

似乎⼀种原本对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最保险的所有,从我们⾝上给剥夺了:这就是交流经验的能⼒。

这种现象的⼀个原因很明显:经验已经贬值。

”经验已经贬值,不只贬值,今天的经验还层层外包分⼯给了各种专家系统(这个话题也可以独⽴成题,值得细想)。

⽽本雅明认为这种:“⼝⼝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

”,所以熟悉经验的,经历经验的,⾃然成了讲故事的⼈,于是⾃然引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讲故事的⼈有两类,⼀类是远⽅来客,可现形为泛海通商的⽔⼿;⼀类是蛰居⼀乡的家居者,现形为农⽥上安居耕种的农夫。

于是约翰·伯格把故事⽐喻成⼀个庇护所(shelter)这点就不难理解了。

对《伯格的女儿》中罗莎成长故事的解读

对《伯格的女儿》中罗莎成长故事的解读

对《伯格的女儿》中罗莎成长故事的解读
沈艳燕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2
【摘要】<伯格的女儿>是使纳丁·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南非白人革命家的后代的成长经历,探讨一个在未出生前就已被命定的政治环境所支配的女孩,如何达到对自我意识和民族命运的最终体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无人可以置身历史之外"的革命理念.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沈艳燕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克拉丽莎.达罗卫称呼的解读对大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启示 [J], 林金娣
2.试析纳丁·戈迪默小说《伯格的女儿》中主人公罗莎的成长历程 [J], 周慧梅
3.罗森伯格:洗礼、成长,携手奋进2020 [J], 丁磊
4.罗森伯格:洗礼、成长,携手奋进2020 [J], 丁磊
5.苦难中的成长——《愤怒的葡萄》中罗莎夏的成长历程分析 [J], 张梅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三部作品的阶梯式叙事视角

论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三部作品的阶梯式叙事视角

论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三部作品的阶梯式叙事视角杨跃华【摘要】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砺>(1965)、<瀑布>(1967)、<金色的国度>(1975)三部小说不仅在内容上形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三部曲,而且在叙事视角的采用上也成阶梯式,即分别以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加有限的第三人称和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展示了三位知识女性人生历程.德拉布尔关于知识女性小说在内容和形式表达上的统一性,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英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女性从自我封闭、觉醒,直至超越的成长历程.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一部小说中体现不足为奇,但在系列关联性极强的小说中以阶梯式呈现,则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2【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叙事视角;英国文学【作者】杨跃华【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一、前言英国作为一个保守与进步共存的国家,当代的女性主义运动及其在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始终张力十足。

英国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更是为英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七、八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穆里尔·斯帕克和艾里斯·默多克等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和艺术风格,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战后英国最富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作为英国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德拉布尔被纳入“现实主义风俗小说家”[1] 的范围。

德拉布尔还因其创作的主题涉及道德观的改写而被称为“道德家”。

由于是最早涉及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与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莱辛和卡特尔(Angela Carter)关注英国的社会,特别是知识女性的问题。

《伯格的女儿》中罗莎的文化身份解读

《伯格的女儿》中罗莎的文化身份解读

作者: 李腾飞[1];高超[1]
作者机构: [1]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页码: 76-7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伯格的女儿》;罗莎;文化身份;混杂性;第三空间
摘要:纳丁·戈迪默的《伯格的女儿》以主人公罗莎探寻并重构其文化身份为表现内容,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给身份认同造成的困境。

在霍米·巴巴的文化身份建构理论视域下,本文分析了主人公罗莎经历身份的“他者”之惑到身份的缺失,再到混杂场域中身份重构的过程,探讨她在“第三空间”如何破除南非殖民文化造成的身份枷锁,回归南非的动因,并阐释了罗莎重构自身文化身份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话 的 条 件
的 改 写 等 。事 实 上 , 伯 格 的 女 儿 》是 一 部 典 型 的 对 《
话 小 说 , 话 的 形 式 在 此 有 多 种 表 现 。如 女 主 人 公 对
对 话 被 巴 赫 金 看 作 是 存 在 的 基 本 条 件 , 得 主 获 体 意 识 的 根 本 途 径 。 在 巴 赫 金 看 来 , 存 在 就 意 味 “ oo )

( 川 外语 学 院 应 用 外语 学 院 , 庆 四 重
要 :伯格 的女儿》 《 是一部典型的对话小说。小说 的第三人称叙述 者 与人 物和读者 的对话 颠覆 了小说叙述权
威 , 予小说人物 以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言 说 自由。这也 体现 了小说作者 的立场 : 赋 颠覆 南非社会 的宏大叙 事, 让肤
着 进行 对话 的交 际 ” … 。 意 识 只 能 在 对 话 过 程 中
罗 莎 自我 意 识 中 , 个 不 同 的 自我 间 的 对 话 , 莎 两 罗 在 认 识 自我 过 程 中 与 小 说 中其 他 人 物 的 对 话 , 及 以
该 小 说 与 南 非 社 会 的 宏 大 叙 述 间 的 对 话 等 。 本 文 将要探 讨 分 析 的 是 小 说 第 三 人 称 叙 述 中 的 对 话 。 这 包 括 多 个 第 三 人 称 叙 述 者 之 间 的 对 话 、 述 者 与 叙 人 物和读 者的对话 。
色 、 族 等 因素构 筑起 来 的宏 大 叙 事权 威 支 离破 碎 , 人 得 以 以平 等 的机 会 参 与构 建 新 型 、 种 个 自由 、 等 的 南 非 。 平
关键词 : 伯格的女儿》 《 ;对话 ; 叙述 ; 颠覆
中 图分 类 号 : 7 .7 I 8 04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4 4 2 1 )2— 0 6—0 17 6 1 (00 0 0 4 5
21 00年 4月
外 国 语 文
Foe g a g a e a d L tr t r r in L n u g n i a u e e
Ap ., 01 r 2 0
第2 6卷
第 2期
V 12 N . o. 6 o2
基 于 对 话 之 上 的 叙 述
《 伯格 的女儿》 第三人称叙述 中的对话
Ke r y wo ds: r r’ u tr Bu ge 5Da gh e ;dilg e; n raie;o e t n ao u a rtv v rur
戈 迪 默 的 代 表 作 《 格 的 女 儿 》被 看 作 是 一 部 伯 典 型 的 对 话 小 说 , 问 世 以 来 , 到 各 国研 究 者 的 自 受 重 视 ,其 研 究 成 果 不 胜 枚 举 , 究 的 重 点 大 多 集 中 研
产 生 。而对话产 生 的前 提 , 须 有不 同的价 值 观念 必
和 思 想 意 识 在 同 一 话 语 中 相 遇 而 彼 此 争 辩 。 由 于 主体 意识 的产生离 不 开不 同思想 意识 间 的差 异性 , 因 而 对 话 的 双 方 因 差 异 性 而 彼 此 独 立 , 种 差 异 无 这 法克服 , 与 对话 的各 方 彼 此 平 等 , 有 哪一 方有 参 没
Na r tv s o i l g e r a i e n d a o u s: Di l g s i he t r r o r a i e fBu g r’ Da gh e a o ue n t hid pe s n na r tv s o r e u tr
中 ,他 们 猜 度 着 小 说 人 物 和 读 者 可 能 的 反 应 。所 有
这 些 相 互 冲 突 的 声 音 便 构 成 了 第 三 人 称 叙 述 中 的
对话 。

于 该 小 说 素 材 与 南 非 社 会 的 真 实 联 系 、 主 人 公 罗 女
莎 的心 理 成 长 过 程 以 及 该 小 说 对 传 统 的 叙 述 模 式
WANG e M i
Ab t a t u g r SD u h e satp c l ilg c l o e .T i p p ramst n lz h ilg e b t e n t et i e s n s r c :B r e ’ a g t i ia d ao ia v 1 h s a e i oa ay et ed ao u ew e h hr p ro r y n d n rao n h h rc e n er a e .T i ly r fda o u v F r s te n raie a t oi e d w n h h r ce s a r tra d te c a a tr a d t e d r h s a e ilg e o e t l h a r t uh r y, n o ig t e c a a tr s h o ol v t r d m o e p e st er u h n i i e s h ilg e d mo s ae o d me ’ t n e o o et n a d fa me t h r n f e o t x rs h i a t e t d a .T e dao u e n t ts G r i r Ssa c :t v r r n rg n e g a d e c r u t n raie o o t f c a r t fS u h A r a,b i p n r ca n oo ar r ,a d t u l e v i u l u o a ila d c lrb ri s n o b i a n w,f e a d e u l o t f c . t e d r n q a u h A r a e S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