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模试卷分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二模试卷分析
38题第(2)小题:
大多数考生能答出该历史事件为“新文化运动”,但也有部分考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不到位, 不能把握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不能将民国四年的纪年转化为公元纪年,把“新文化运动” 的概念和“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等概念混为一谈。

1、第一问与第二问之间有关联性,第一问答错了,第二问基本就得不了分。

学生在回答“该事件
中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时,不能将此问转化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答题过程中大多数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但未结合材料,漏答“提倡个人主义”这一知识点,造成失分。

审题能力欠缺,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转化成书本知识点的能力弱。

2、根据材料概括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

如最后一问,部分考生都答非所问。

3、部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不能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杂乱无章,造成失分。

4、部分学生答题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得分。

建议:1、加强审题指导,规范答题。

2、注意书写规范,避免无谓失分。

3、提升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转化成书本上知识点的能力。

4、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要进行纵横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39题第(1)小题
问题是:结合18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指出英国内阁被称为“立法与行政的连锁”的具体表现。

(8分)
很明显问题的时间限制为18世纪上半期,答案来源为相关史实即所学知识,来回答,英国内阁“立法与行政连锁”的具体表现即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给定的答案是“下院多数党领袖任内阁首相并组建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4分);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并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4分)”
该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学生答的极差,平均分0. 83分,难度系数0. 1,最高分7 分,最低分。

分,且0分人数很多,这也是造成平均分极低的因素之一。

失误的表现及原因:
相当部分学生写了英国国工、议会和首相(内阁)的权力,甚至问绕议会来写,很显然是审题出现了问题,把改题题目读成写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部分同学答出议会对内阁负责。

造成原因可能是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和议会之间关系不清楚,属于知识点没有理解。

“向议会报告”这句答案就1人写出来,出现的原因估计还是书本知识的落实不扎实。

答错位置的估计有20人左右,空白卷估计有50人左右
写错字的,如《权利法案》中的“利”写成“力”,对议会负责的“负责"写成“付责”
或“负则”。

总之该题的得分极低,这暴露出学生对于主干知识掌握不扎实。

对策:①离高考仅有50多天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着力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时间联系、事件联系等信息,还是多留给学生时间来记忆,最好是要理解记忆。

②《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与《教学指导意见》相结合,剔除《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的和《教学指导意见》中阅读的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③要坚决摒弃题海战术,题海无边,总结是岸。

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等非知识性方面也要改进。

39题第(3)小题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70年代后英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特点。

(10分)答题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第一小问:
未能区分英国与美国,把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回答成英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未能审准70年代后的时间限制,回答成马歇尔计划、欧共休的发展等史实;
回答经济危机这一答案时未能准确指出其时代性,只是泛泛而论经济危机,或者只是用“危机”两
个字来形容;
回答成两极对峙、全球化、多极化、欧洲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不结盟运动发展等
有关世界政治或经济格局重大演变的相关史实;
第二小问:
直接全抄材料,未能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信息,如“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政府干预的范围越来越小”,其实材料只是把它用作90年代后英国政府行为变化的一个论据,而不是所有时期都这样。

回答成“法律规则的制订”或“运用法律手段”等史实,未能看到材料并未出示任何法律文献;
混淆英国与美国,回答成“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新经济时代”等史实。

二轮复习教学的思考:
1.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是知识的巩固与效果检查,对于重大事件的时间、国别、角度
等不能混淆;
2.加强审题分析与指导,必须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准确分析,掌握审题的一般环节与技巧,
进而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3.适量的针对性训练,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答题(尤其是概括)能力。

特别是对一般材料的处
理技巧,老师必须对学生有所交待。

高三二模试卷分析
自选模块09题
一、本题考察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属于教学重点。

材料通俗易懂,简短清晰,信息涵盖比较丰富。

题目设问指向性明确、广泛,涉及到俄国1861 年改革的时间及推行者、内容及影响等,难度适中,答案明确合理。

二、但从答题情况来看,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如第1问要求写出“二一九法令”的签署年份和签署者,属于直接对史
实的考察,但能准确作答的只有二分之一左右。

2、审题不清。

如第1问要求“从农民状况变化的角度分析法令对俄国社会发展的推定作用”, 第2问要求“简述俄国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在答题中很多同学都忽视了“从农民状况变化的角度”和“地方政府”这一限定词,都是从整个改革的影响和内容去作答的。

3、对材料中有效信息提取的能力较差。

如材料一中“他们成为……完全自山的农民”、材料二中,,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等,对问题的解决有较明显的提示作用,而较多的
同学都没有注意到。

4、答案组织问题。

题目中的两问中均含有两小问,部分同学在作答时没有把更细化的区分。

如第
1问,部分在不能写出“二一九法令”的签署年份和签署者的时候,就直接答了改革的影响,第二
问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

三、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学生材料阅读和概
括能力的训练,指导其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自选模块10题
一、本题考察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的《颐和园》,属于教学内容一个重点但是至今还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以此知识点命题有一定的导向性,并且该题的设问注意到点面结合、注意到史论结合,指向明确、考察目的清楚,涵盖了《颐和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价值、保护原则,符合自选模块的考试要求,难度适中,考查出学生的审题、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答题情况:
1.得分情况:高分为满分10分,大部分在8分左右,低分人数较少,区分度较为合理。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时切题点模糊不清:如第1问:说明颐和园是如何容纳北方建筑风格及南方的园林特色,答案多为北方建筑和南方园林的特色分别是什么,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2)基础知识混淆、思维固定:同样在第一问中,举出的例子混淆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四大部洲体现的是藏式寺庙的建筑风格,把它与北方建筑混为一谈,还有“中轴对称”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非只北方才有。

(3)概括能力较差、表达欠缺:如第2问的入选的主要理由,只是机械的引用第一课中入选文化遗产名录的6个标准,并且把每条标准都写一遍,判断能力欠佳,并且没有与《颐和园》的史实结合。

(4)开放式答案、略有不足:第2问第一小题的答案设计一定的限制性,理山可以是多角度,但答案的设计上只从完整性和典型上分析,有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分析思维。

三、教学建议
1.除了完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外,更应注意对学生材料阅读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2.1B选修模块自开设以来,一直是各校高考中的软肋,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丰富,上课无法拓展,同时紧张的课时也不允许老师过多的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相当难把握,各校能否在合适的时候,共同交流一下教学心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