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教学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教学探索
“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不如说是在生活实践”这句话,揭示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趋势;要使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有源活水”,必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因为现有教材的生活化,学生所面对的又是现实生活,所以,处在教改前沿的教师,应是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先锋。
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面对生活实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正确、合理、合情、合法地分析社会现象,达到社会所要求的一种未来状态。
标签:初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索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发扬旧课标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
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所以,在生活化的渗透方面越来越突出。
初中生正好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共公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与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为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面向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感悟。
二、定义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三、探索
1、注重学生生活与课堂的有机链接
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于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的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
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
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
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因此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走进中学)、(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学习)等相关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在生活中交友,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和父母交流等,先让学生广泛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总结,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利用教材、利用教师的生活经验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从而让他们对学校产生感情,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认识自我,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知道家庭与自己成长的关系,领会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思考我们交往舞台上的各种人际关系。
体会学习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将来的生活和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建立起思想教育与生活体验的链条,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兴趣地在生活中完善思想教育,在学习中升华思想教育。
2、注重“变思想品德小课堂为大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在中学生这个人生的春天里播下美好道德情操的种子,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利用时政进行教学,紧紧抓住学生,才能实现变“小课堂为大社会”。
例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农家去了解“农村医保政策”、“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农村低保落实情况”、“中央对三农扶持政策”等,找自己身边的变化,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另外,我让学生结合社会现象当小小社会评论员:在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还有哪些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通过一个一个的例子使学生明白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
3、生活化教学策略
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人生活化内容,更能使课堂焕发。
1.生活化导入
导课关系着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新知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诱发学生主动体验,促使学生从课堂走人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生活化问题
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构成了学习的全过程。
因此,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从
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出发,设计生活化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生活的探讨,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机融合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辉.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尝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
[2]王琨.回归生活启迪心灵: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