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论文开放整合,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_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文论文-开放整合,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即创造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认为: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和学生都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但是,有的教师把语文教材看成是一种既定的文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被指为“‘语文’不姓‘语’”。
我们认为,在坚持“学生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源引渠,实施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跨越学科的界线也未尝不可。
“学科整合”,指的是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中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后,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几门学科的共同目标和各学科的自身目标)。
我们尝试了语文与科学学科的整合。
(一)精心准备,优化课堂设计。
现代教学设计论认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设计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课前的精心准备与设计更是成功实施几门学科的整合教学的前提。
这一阶段需做的工作有:
1.了解学情。
在对几门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前,对学生情况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整合哪些内容、怎么整合等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兴趣所在、疑难之处以及学习情感态度等,还需要了解特殊学生(学习尖子生、学习困难者、智障学生等)的情况。
2.反复备课。
(1)学期初,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计划。
其中最关键
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和常识教材在许多教学内容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要对这些教材进行挖掘、拓展、深化并有机整合。
小学阶段语文、常识学科可以整合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
其一、语文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如《冬眠》、《太阳》、《意想不到的灾害》等)、写景为主的散文(如《美丽的西沙群岛》、《林海》等)与常识教材中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
其二、语文教材中一些记事为主的文章、英雄人物传记(如《刻骨铭心的国耻》)与常识教材中有关历史的内容(如南京大屠杀)。
其三、语文、常识教材中只“点到为止”而对学生又有着吸引力的内容,如常识教材中对动物冬眠的知识只作了简单的介绍,而语文教材第十二册课文《冬眠》以刺猬为例对动物冬眠进行了深入浅出、比较详细的描写。
教学时,就可以对两者有机结合,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加深理解。
(2)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共同备课,明确语文、常识学科整合教学的共同目标和各学科的自身目标,再合理分工,落实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和学科教学的侧重点。
这样,教师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及整个教学过程便能做到心中有数。
(3)各自备课并交流。
在共同备课的基础上,各学科教师分头备课,并互相交流,协商讨论,尽可能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
3.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即教具、学具等的准备。
语文、常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了,知识面扩展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具、学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这些准备工作。
(二)融合渗透,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科整合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科整合成功的关键。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促其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和体验成功之间的“牵引力”和“粘和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气氛就会变得非常活跃。
语文与常识学科的整合教学,使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给他们提供自由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
2.预设生成,以读为本。
教学需要预先设计,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生命性的,体现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生命的意义预示着教学不能完全预设。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动态存在、变化不定的,即使教师备课十分充分,也难以预设到课堂真实情境和突发事件。
在语文与常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时,预设和生成都显得那么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语文学习旨在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学习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
在语文与常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时,仍要紧紧围绕这一点,不能为“整合”而整合,也不能因“整合”而舍弃自己的学科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必须凸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3.自主合作,开放创新。
学生是充满情感、个性、活力的生命体。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各自角度进行着独特的体验,并加以内在的理解、感悟,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
不同主体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有差异,要想获得多种理解和认识,就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感悟,要强调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与合作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对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
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被充分唤起和发掘出来,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
(三)拓展深化,实现课后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发展的终止。
相反,学生的知识、能力是螺旋状上升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总能不断激发其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如何使学生的这种良好状态在一定的阶段内得以持续,并促使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实现课后延伸,尽可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