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一初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初一初中历史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应该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2.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材料中的“中国笫一帝都”是()
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
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禅让制D.中央集权制
4.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禅让制B.分封制度C.郡县制度D.行省制度
5.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
这种文字是()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6.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秦统一货币B.秦统一尺寸C.秦统一文字D.齐统一文字
7.毛泽东的词《六盘山》有这样的句子:“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8.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下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9.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李白描绘秦王()
A.自称皇帝,君临天下B.10年征战,统一全国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10.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A.推行郡县制B.统一度量衡C.允许土地买卖D.建立丞相制
11.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
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12.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
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13.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1年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
14.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木材,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来支付货款()
A.B.
C.D.
15.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赢政在宫中大宴群臣,举国一片欢腾,他们最有可能是在庆祝()
A.灭六国,建秦朝B.商鞅变法成功
C.灵渠的开通D.长城的修筑
16.下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
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组合成篆书“月”字,寓意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
小篆在下列哪个时期曾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A.战国B.秦朝C.商朝D.夏朝
17.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1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9.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20.“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21.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右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②统一了度量衡③用楷书书写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
二、综合题
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在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
”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命为“制”,令为“诏”。
材料三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罝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何意?发生在何时?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出嬴政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2.自古以来,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下列各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重大措施,识读各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两幅图分别反映了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哪些措施?
(2)图1和图2所反映的措施分別产生了什么作用?
(3)这些重大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节选)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材料一有人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你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列举两点)
4.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
”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
才造成了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
”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1)材料反映了秦初对哪一问题的争论?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以下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巡幸各地遇到的麻烦。
麻烦一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了以前的韩国地界,路边设有很多路障,秦始皇的车子太宽,难以通过,不得不临时清
除这些障碍。
(2)你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你知道秦始皇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麻烦二到了原是楚国的地方,秦始皇一行进城后就傻了眼,不仅当地话难听懂,就是当地人写的字也不认识。
(3)根据秦的规定,统一文字后人们使用什么文字才算规范?
麻烦三秦始皇的一位亲近卫兵在原秦国做了一条长裙。
到达齐地后叉叫原齐国的裁缝做了一条同样尺寸的裙子,
但是当取货时他发现,竟然是“超短裙”!
(4)为什么同样的尺寸会做出两件长短不一的裙子呢?秦始皇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秦始皇的这些办法有什么历史作用?
(6)结合上述各个“麻烦”的解决措施,试分析统治者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5.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
的潮流。
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王赢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
王翦是秦国名将,赢政因未采
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1)试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某学生制作了下图,请你来协助完成。
(3)下表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它。
措施
(4)结合秦统一天下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谈谈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全国初一初中历史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应该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答案】A
【解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题,通过年代标尺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观察图片,据题意要求选出秦统一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标尺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材料中的“中国笫一帝都”是()
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咸阳是秦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任然定都于咸阳。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
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禅让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4.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禅让制B.分封制度C.郡县制度D.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内容。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出现了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因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5.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
这种文字是()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样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CD与史实不符。
故选B。
6.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秦统一货币B.秦统一尺寸C.秦统一文字D.齐统一文字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于是他选择了最为好看的小篆体作为同一天下的文字。
做法就是自己先与群臣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宰相等干实事的颁布诏令,告诉全国以后都用小篆。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7.毛泽东的词《六盘山》有这样的句子:“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
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故A正确。
8.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下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疆域。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21年秦王灭掉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朝。
秦朝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疆域四至”
示意图和唐朝、元朝、清朝不符,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9.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李白描绘秦王()
A.自称皇帝,君临天下B.10年征战,统一全国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秦王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秦王扫六合。
因为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
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0.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A.推行郡县制B.统一度量衡C.允许土地买卖D.建立丞相制
【答案】A
【解析】题文中的“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是解题的关键。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
体现在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1.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
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监察,秦始皇为了亲自指控军权,没有设置太尉,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太尉
12.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
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秦王朝的相关史实。
据题意要求选出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中符合史实的选项,选项中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五铢钱是汉朝的钱币,错误;C.各地官员均用草书写告示,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和隶书,所以错误;D.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
国史记,秦朝始皇帝下令焚书,阅读列国史书已不可能,所以也不正确,选项B是正确的,因为秦始皇在全国统
一了度量衡。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3.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1年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
【答案】D
【解析】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故选D。
14.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木材,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来支付货款()
A.B.
C.D.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秦朝商人应该用圆形方孔铜钱来支付货款,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5.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赢政在宫中大宴群臣,举国一片欢腾,他们最有可能是在庆祝()
A.灭六国,建秦朝B.商鞅变法成功
C.灵渠的开通D.长城的修筑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秦统一六国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所学知识,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
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6.下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
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组合成篆书“月”字,寓意龙的传人登
月的梦想。
小篆在下列哪个时期曾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A.战国B.秦朝C.商朝D.夏朝
【答案】B
【解析】A项战国时期的字体是大篆;B项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B符合题意;C项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D项夏朝时期没有规范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记忆清楚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得出答案。
17.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题干图2中有“半两”二字,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记忆清楚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得出答案。
1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秦始皇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一直被后代沿用,ABC不是政治上的措施,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9.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统一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赵、魏”等六国货币废除,统一魏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0.“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建立的相关史实,题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指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
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
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1.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右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②统一了度量衡③用楷书书写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贡献。
理解题干意思: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原来的楚、齐、燕、韩、赵、魏等各国臣民(黔首:围黑头巾的,指臣民、老百姓)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状和丞相绾(状、绾为人名),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故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2.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准确认识,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丞相,始设于秦朝,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不合题意,排除A;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具有监察百官之职,B符合题意;太尉负责军事,不合题意,排除C;刺史设于汉朝,不合题干时间,排除D。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二、综合题
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在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
”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命为“制”,令为“诏”。
材料三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罝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何意?发生在何时?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出嬴政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答案】(1)分封制。
(2)赢政。
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221年
(3)材料二: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材料三:建立郡县制。
【解析】(1)根据材料“以有候王”中的“候王”是指诸侯国国王,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因此,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2)根据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因此材料二中的“王”是赢政。
“初并天下”是指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
(3)根据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嬴政采取的措施是: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根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可知,材料三反映出嬴政采
取的措施是:建立郡县制。
2.自古以来,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下列各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重大措施,识读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