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人教版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华北事变的情况并认识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掌握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过程及这一方针的内容。
3.了解一二·九运动的情况并理解其意义。
4.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了解西安事变的过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使学生深刻认识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伟大斗争力量。
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前后的行为,培养学生为维护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前途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由于日本进一步侵华所引起的国内各阶级、阶层对抗日态度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复杂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教具准备
关于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片断(应精心选择一些能直观反映所讲内容的片断,最好以多媒体形式随着所讲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展示)。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基本历史过程的讲述,应注意概括、条理。
2.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启发;练习辅导启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第一,从整体线索方面讲,教师处理本节内容时依然采用本章第三节的思路,即“在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政策、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第三节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本节课是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这几部分内容。
第二,从局部内容来看,教师处理本节课要“两轻两重”,即重点讲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西安事变,对华北事变及一二·九运动,讲清即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之一,导入语例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围剿”红军及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长征的有关史实,即国内阶级斗争的情况。
但就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特点和趋势而言,从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是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而导致这一过渡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同学们知道,自九一八事变起,中日民族矛盾就开始上升,那么中日民族矛盾是在何时何事件后成为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呢?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怎样的斗争策略呢?随着矛盾的变化,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又有哪些新的发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之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有关红军长征的几个问题,最后提问:红军长征结束后,国共双方展开了怎样的激烈斗争呢?中国的局势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
[板书]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遂将其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并制造了什么事变?
[学生回答]华北事变(1935)。
[板书]一、华北事变(1935)
[教师提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华北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对于九一八事变,我们能准确地说出其发生的年、月、日,甚至时,那么,同学们能指出华北事变的年、月、日吗?
[学生回答]只能回答1935年,指不出月、日。
[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华北事变是一系列(一连串)事件的总称。
[教师提问]如果有足够的材料的话,我们可能怎么样较准确地表述华北事变的时间?[学生回答]1935年×月至×月。
[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东北的一个开始点,而华北事变则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华北的一个过程。
[教师提问]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侵略和华北事变中日本对华北进行侵略的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的是直接的武装侵略,而华北事变中,日本则以武力相威胁,采用外交讹诈手段压迫国民政府屈服,以达到其侵略目的。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迅速沦陷,那么,在华北事变中,国民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又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何梅协定”。
[学生回答]不能。
“何梅协定”是首先由日方提出无理要求,经过双方交涉,最后由何应钦致函承认其要求达成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仔细阅读投影所示材料,看看按照这个“协定”,国民政府将做什么?
[学生回答]撤消国民党在河北的各级机构、撤退中央在河北的军队,并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教师总结]派驻军队是一个国家对某个地区行使主权的最起码要求,按照“何梅协定”,中央军队将撤出河北省境,这意味着国民政府对河北主权的出卖,意味着日本对河北省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控制。
日本没有付出多大代价,却一步步地达到了其目的。
[板书]日军入关→“何梅协定”(→河北)
[教师讲述]“何梅协定”极大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整个华北成为其下一步的侵略目标,并使用了新的伎俩,即策划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1935年9月24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发表《华北自治声明》,提出华北5省“联合自治”,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10月,日本煽动部分汉奸,占领香河县城,发表“自治宣言”。
11月,国民党冀东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日本指使下组织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P24多田骏的声明,结合“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情况,说明日本对华北的侵略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对华北的侵略特点是:以反共为诱饵,大肆网罗、培植汉奸、亲日派,成立在日本控制下的所谓“自治”政府。
[教师讲述]对日本的步步进逼,国民党政府既不能完全接受日本的要求,又慑于日本的武力,不敢拒绝,于是采取妥协敷衍的政策。
11月撤销北平军分会,改设冀察绥靖公署,以宋哲元为主任,任命亲日的何应钦为行政院驻北平办事处长官,作为全权代表,与日本谈判解决华北问题。
12月7日,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北平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指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由日本推荐的一些汉奸等为委员,实行变相的“自治”。
正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使得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的阴谋不断得逞,并逐渐形成了对华北的统治、军事控制。
[板书]“自治运动”(→华北)→殖民地化
[教师讲述]日本在实现了对华北的政治、军事控制的情况下,加紧了对华北的经济侵略和掠夺。
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的利益,它们便支持国民政府中的亲英美派对日进行抵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3的小字部分,指出日本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控制冀、鲁、晋的棉花生产;控制重要铁路线;独占矿业;成立经济机构。
[教师提问]从以上经济侵略的内容来看,日本的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为其进一步的对华侵略提供条件。
[教师总结]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具有明显的掠夺性和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性质,并且有独霸华北的倾向。
[教师过渡]综合上面的情况,华北形势出现了严重危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如果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开始上升的话,那么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则降到了服从和次要的地位。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对策如何呢?毛泽东又是怎样从理论上阐述党的政策和方针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板书]二、瓦窑堡会议(1935.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教师讲述]1935年,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这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提出了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
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日本对华北的一系列侵略,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教师提问]当“八一宣言”发表的时候,中共中央及红军正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正在长征途中。
[教师补充]注意:“八一宣言”并不是处于长征中的中共中央制定和发出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4关于“八一宣言”的引文,概括其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宣言要求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抛弃前嫌,
停止内战,集中力量,共同抗日。
[教师总结]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内战在当时主要是国共之间的敌对军事行动,因此宣言已提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要求。
[板书]“八一宣言”(提出要求)
[教师讲述]“八一宣言”虽然提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但总的来说还属于一个“号召”,也不意味着长征中的中央对形势变化的科学分析,而标志着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是瓦窑堡会议。
[板书]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
[教师讲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同年11月,曾经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七大”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张浩(林育英)也到达陕北,并向党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汇报了“八一宣言”的内容,中央即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研究具体的落实问题。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10多人。
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制定了正确的策略。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必须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在这个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教师总结]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必须包括两个内容,即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
党在瓦窑堡会议上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从理论上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并从阶级角度认识统一战线的组成问题,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则是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完成的。
[板书]《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理论基础)
[教师讲述]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根据中央的决议,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在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独占殖民地所引起的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根据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的对比,回答了关于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师补充]毛泽东正是在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的情况下,得到正确的理论认识的。
如果没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全国各阶级、阶层普遍的抗日要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便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从阶级的角度,认识中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呢?
[教师讲述]第一,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坚决要求抗日的。
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和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坚决的力量,城市小资产阶级和青年学生,是民族革命中可靠的同盟者。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巩固联盟,是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的基本力量。
第二,我们来看看这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在1927年基本上叛变了革命,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附庸。
但八九年来,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他们除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束缚外,又遭受着官僚资本越来越严重的摧残和压迫,他们“得到的只不过是民族工商业的破产或半破产的境遇。
”(毛泽东语)因此,他们对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日益不满,日本的侵略,尤其是经济侵略,又使他们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左翼)是有参加斗争的可能的。
其另一部分,则有由动摇而采取中立态度的可能。
”(毛泽东语)
基于以上情况,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毛泽东在这里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回答了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
当然,那些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从自己本身的利益考虑,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内也有抗日的要求。
[教师提问]那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什么?
[学生回答]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力量超过革命力量。
[教师提问]关于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学们已有了明确的答案,这里也请同学们思考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生回答]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是广大工农利益的代表者,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可能性: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党,领导着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红军,又是统一战线的发起人。
因此,共产党理应成为而且能够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教师总结]这样,我们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了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党的“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是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它们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系统化,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从而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决策,接下来,我们将关注一个最能反映当时迅速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事件。
[板书]三、一二·九运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的时间。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
[教师补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二·九运动发生于“八一宣言”发表之后,瓦窑堡会议召开之前。
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它发生的背景,还是要回到华北事变中去。
[教师讲述]华北事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日本浪人和汉奸横行无忌,国民党官员争相携眷南下,故宫古物陆续南运,各大学准备南迁。
悲风凄凄,腥雨淅淅,“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华北存亡危在旦夕!北平爱国学生首先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
11月18日,北平学生联合会成立。
随后,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和北平学联多次举行秘密会议,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亡运动。
12月9日,北平五六千名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二·九运动爆发。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本原因是深重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是国民政府适应日本要求,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一二·九运动中的口号,指出最能反映中共主张的口号是什么?
[学生回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教师补充]这一口号,也很好地反映了党对这次运动的指导。
[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P25的小字内容,看一下本页教材左下角的图片,指出这次运动的高潮出现在哪一天?这是一个什么日子?
[学生回答]出现在12月16日,这是国民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日子。
[教师提问]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
[教师讲述]所以说,学生的爱国运动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同时也就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的计划,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这是同学们能够自然得出的一二·九运动的最直接的意义。
这次学生运动的第二个意义,便在于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接受了党的正确主张,使人们更加痛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一二·九运动的第三个意义,是在运动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国民党当局对学生运动进行了血腥镇压,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依靠国民党抗日是不可能的。
1936年春,刘少奇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学生运动与广大工农相结合。
平津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到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民先”成立后,不到一年时间即发展到六七千人,组织遍及全国,成为党领导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骨干作用。
因此,一二·九运动的深远现实意义是使学生走上了同工农结合的抗日道路。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在延安各校学生及青年团体召开的一二·九学生运动4周年纪念会上所指出的:“一二·九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
[教师过渡]全国抗日浪潮的高涨,中共的抗日主张,也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大的反响。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对蒋介石的政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板书]四、西安事变(1936.12.1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西安事变一目的第一段正文和小字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从当时中国
的形势、中共、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四方面思考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学生回答](让四位学生分别回答)
[学生甲]当时中国的形势是: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深重(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国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学生乙]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对张学良、杨虎城的军队做了大量工作。
[学生丙]张、杨的军队在西北“剿共”战场上损失惨重,他们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的教育和争取下,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的口号,自动和红军停战,并同红军联欢。
张学良、杨虎城也觉得“剿共”没有前途,强烈的爱国心也使他们要求联共抗日。
[学生丁]蒋介石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严令张、杨继续“剿共”,以达到其既消灭红军又削弱、消灭东北军、西北军的目的。
[教师补充]张学良、杨虎城及其军队的联共抗日主张和行动,都同党的说服、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当时,党也调整了对蒋介石的政策,由原来的“抗日反蒋”变为“逼蒋抗日”。
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其中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不要把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同等看待,不要用“抗日反蒋”的口号。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
[板书]1.背景:矛盾、中共、张、杨、蒋
[教师过渡]对于蒋介石如何到西安威逼张、杨“剿共”,张、杨如何“苦谏”“哭谏”,最后对蒋实行“兵谏”的过程,这里我们就不去详细述说了。
下面我们需要重点认识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及所掌握的有关西安事变的史实,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讨论各种力量关于西安事变的态度。
[投影显示]
国际方面:日本、美、英、苏联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西安事变发生,举世震惊。
日本企图乘机扩大中国内战,以便趁火打劫。
它强烈反对南京与张、杨妥协,并提出愿予军事援助,力促南京政府进攻西安。
英、美早已不满日本在华得寸进尺,又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因而极力主张和平解决,英国甚至表示,只要蒋介石还能继续统治下去,就不妨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英美驻华大使馆极力支持宋美龄、宋子文等营救蒋介石的活动,对西安联共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反对南京政府讨伐张、杨,并一再声言愿意进行调解。
苏联的态度令对其抱很大希望的张、杨甚是失望。
14日,苏《真理报》发表社论,谓西安事变与亲日派有密切关系,指责张、杨“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实足破坏中国反日势力之团结”。
在国内,形势更为复杂。
南京方面,亲日派何应钦力主讨伐,欲置蒋于死地,以夺取国民党统治权;与蒋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和孔祥熙等人,坚决反对讨伐西安,主张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件。
西安人民和东北军、西北军将士多数主张杀蒋。
张学良则抱定主意,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仍然拥护他做领袖。
杨虎城则认为蒋介石本性残忍,睚眦必报,怀疑其未必接受抗日方针,担心其采取报复措施,因而倾向于惩办蒋介石。
[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可能有哪两种解决方式呢?
[学生回答]一种是和平解决,一种是武力解决。
[教师提问]这两种解决方式,会产生怎样的不同结果呢?
[学生回答]和平解决将结束内战,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武力解决将引起更大规模的内乱,给日本侵略以更大的可乘之机。
[教师总结]总之,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战,武力解决不利于抗战。
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是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才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为此,中共中央先后两次通电给南京政府和国民党,劝告他们接受张、杨的主张,停止内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
最后,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5日,张学良亲自陪送蒋介石飞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板书]2.和平解决: 中共、美英、张杨、宋氏兄妹
[教师过渡]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最后一段,来认识其历史意义。
[教师讲述]首先,西安事变反映了那时中国的抗日救国主题,显示了各阶层爱国人士要求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发生后,从民族利益出发,能够抛弃与蒋介石十年内战的前嫌,才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这充分说明了党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表明了党团结抗日的诚意。
最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使大规模内战得以避免,而且从此内战基本结束,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所以说,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板书]3.意义:显示抗日的愿望;表明党的诚意;扭转时局的关键
[课堂总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目标转向中国的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在华北事变后,突出反映全国人民抗日要求的历史事件,一是1935年底的一二·九运动,二是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这两件事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正是由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迅速高涨,使日本的侵华阴谋不断破产,于是在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历史随即转入了八年抗战时期。
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将转入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学习。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1.概括1931~1936年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抗日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特点:①范围广;②群众性强;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原因: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②蒋介石妥协退让,独裁专政。
③中共积极主张抗日,制定统一战线方针。
影响: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③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④使中国政局由内战走向抗日。
2.概述十年对峙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和措施
参考答案:①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并转入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组织抗日游击队。
③1933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红军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被迫长征。
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④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⑤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从而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二、开放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