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为了逝去但未失去的存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小龄童:为了逝去但未失去的存在
作者:暂无
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3年第4期
本刊记者冯伟杰
藏家
六小龄童
本名章金莱,是南猴王“六龄童”章宗义的小儿子。

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
浙江绍兴。

著名表演艺术家,多年来专注于西游文化专题收藏,内容十分丰富。

现任
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西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吴承恩纪念馆荣誉馆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北京电影家协会青少年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重要藏品有
齐白石、徐悲鸿和韩美林先生画的猴,范曾的题词“深山神猿”,启功的“美猴王世家艺
术馆”,赵朴初的“学无止境,业精于勤”,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社戏图》,刘继卣先
生画的《猴王图》,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的题字“玄奘大师纪念堂”,国画大师傅抱石画的《三
打白骨精》,西游记小说连环画,程十发先生画的《孙悟空形象》,舒同的题字“吴承恩纪念堂”,等等。

在熙熙攘攘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小摊、小店以及各色物品琳琅满目。

记者刚要走进去,却发现“美猴王”六小龄童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只见他头戴红色帽子,身穿红色外套和红白相
间的格子衬衫,一只手提着纸袋,另一只手向记者打着招呼。

六小龄童告诉记者,他提前来了10分钟,已经略有收获。

说着,六小龄童从纸袋中拿出一本民国期间的《西游记》小人书和一个鸡蛋大小的猴子雕像给记者看。

随后,记者与“美猴王”一起,进入潘家园旧货市场“寻宝”。

狂热“搜”藏的“火眼金睛”
潘家园旧货市场很大,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等
几个部分,六小龄童就从门口的店逛起。

“老板,有吗?”六小龄童快步走到一个小摊前,向老板问道。

“是猴哥啊,现在还没有呢。

”老板边忙边回答。

六小龄童笑着点点头,接着去逛另一家店。

记者估算了一下,偌大的潘家园,少说也有几
百家摊铺,但绝大部分老板都和他很熟,一见他来,就知道是在找与猴子、《西游记》有关的
藏品。

而六小龄童则用“火眼金睛”一扫而过,跟每个老板愉快、简短的打着招呼。

不过,只
要碰上能吸引他的藏品,他就会驻足仔细品鉴。

六小龄童的收藏情怀,从小时候就有,因为他出身猴戏世家,爷爷章益生、父亲“南猴王”六龄童都有收藏的习惯,特别是与猴戏相关的物品。

等到六小龄童本人成功扮演了孙悟空之后,他对收藏变得愈发狂热起来,并确立了所有的藏品都以“西游文化”为主题。

只要是与猴子或
者《西游记》有关的物品,无论是雕像、书籍、画作、照片,还是生活用品,他都兴趣十足。

只要是在北京,不拍戏或者不参加
其它活动,六小龄童就在周四去报国寺,周六去潘家园,雷打不动。

即便是去外地做讲演
或者拍戏,他也总要找时间,去当地的古玩市场看一看。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记者已经与六小龄童逛了一百多家摊店。

由于早年拍戏时腰部
受伤,六小龄童便带着记者到一家小店里歇息。

小店老板四十岁出头,是湖北黄石人,名叫王金山,主要经营古籍善本,很多年前就和六
小龄童认识,后来渐渐的成了朋友。

六小龄童因为在购买藏品时,许多老板都认为他是明星,
有很多钱,所以价格要得比一般人要高,因此六小龄童就经常请王金山代他去买。

王金山每次
看到有什么与《西游记》有关的珍品,总会先买下来,再交给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有的时候买
多了,拿不动,就先放一部分在王金山这里,等下次来的时候再取。

略微休息片刻,六小龄童就又抖擞精神,去逛其它的摊店了。

名副其实的藏“家”由于六小龄童对收藏的狂热,家里渐渐地堆成了“猴山”,六小龄童
本人也笑着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藏‘家’,家里到处都是。


记者随后来到六小龄童的家里,发现果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猴子雕像以及与《西游记》有
关的字画,因为藏品太多,六小龄童获奖的奖牌反而被堆在了角落里。

他的妻子于虹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简单朴实,心平气和。

她早些年曾竭力反对六小龄童
把各种藏品摆得家里到处都是,但后来渐渐开始理解丈夫的良苦用心,转而支持他,并主动帮
他留意相关藏品。

后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的六小龄童文化有限公司,看到这里的布置也全是
猴子雕像、《西游记》小人书、猴戏脸谱等物品。

六小龄童年过70岁的大哥,同时也是六小龄童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章金彦告诉记者,全家都很支持六小龄童进行与《西游记》有关的收藏,花费再大也值!
捐到艺术馆去
要知道,六小龄童是个很节俭的人,他身上的穿戴没有名牌,出门没有豪车,住房没有别墅,对吃也不是很在意。

记者与他一起进餐时,他专门为记者点了一份牛肉,自己却只吃青菜。

最后买单时,他拿出厚厚一沓整整齐齐的面值一毛钱的人民币,交给服务员后,解释说:“这
些正好50元钱,平时很多一毛钱零钱花不出去,只好把它们攒起来。


然而,六小龄童却舍得花大钱买这么多藏品,他会拿这些藏品来做什么用呢?“捐到艺术
馆去!”这就是六小龄童给出的答案。

早在2004年,他就捐给江苏淮安楚州区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1300多件文物,价值高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

在六小龄童的关照下,记者来到位于江苏淮安区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馆
长徐朝红热情地接待了记者。

记者在参观后了解到,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建于2004年,占地面积2789.5平方米,馆内分
为世家厅、艺术厅、演映厅、猴戏厅等,共有“猴王世家”几代人近百年来为猴戏艺术所作出
的特殊贡献及辉煌的艺术历程、珍贵文物及戏剧用品400多件。

比如中央电视台及中国电视剧
制作中心赠送的电视剧《西游记》中使用过的化装、服装、道具及剧照和生活图片,中国南北
猴戏的历史及众多猴戏艺术家生平的介绍,各种“西游”艺术品陈列,赵朴初、关山月、万籁鸣、曹禺、姚雪垠、侯宝林等艺术大师的墨宝,各年代及各国《西游记》的小说和“西游”研
究书籍、画册的展示,元代道观遗物大型石雕“三王石”、“猴王世家”历代猴王的脸谱和金
箍棒,等等。

2 01 2 年6月份,记者曾赴当时还没有开馆、位于上海市奉贤海滨度假区“上海湾”的六小龄童艺术馆,并对其进行了题为《带你看看六小龄童的藏品》的独家报道。

2013年1月14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并对六小龄童进行了专访。

此刻,六小龄童正在上海拍摄电视连续剧《新燕子李三》,他在剧中饰演燕子门的掌门李显。

记者在片场看到,六小龄童依然身手矫健,而且颇有武林宗师的风范。

不过,他还是专门
抽出时间,带记者到六小龄童艺术馆再次深入了解。

六小龄童艺术馆共有3层,馆内藏品全部来自六小龄童的个人捐赠。

一层铜器馆,内有铜
器近百件,仅雕塑类就有活灵活现的师徒四人取经像、越南黄花梨制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雕塑、工笔画大师刘金友先生制作的铁质猴头等数百座,处处体现着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推广。

二层书画瓷器馆,藏品约300余件。

令记者深深震撼的是,所有的匾额、字画,均出自国
内顶尖书画大师之手。

齐白石、徐悲鸿和韩美林先生画的猴,范曾的题词“深山神猿”,启功
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赵朴初的“学无止境,业精于勤”,国画大师李可染画的《社戏图》……再加上各种脸谱、形形色色的奖杯、民国时期的《西游记》烟标、与六小龄童相关的
纪念邮票、各个朝代各个地方收集来的瓷器、明清时期《西游记》的各种版本,实在令人目不
暇接。

艺术馆的三层,则有“三圣堂”、“吴承恩纪念堂”、“玄奘大师纪念堂”以及“六小龄
童旧时住宅”,展品两百余件。

收藏是一种修行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这是第一次见面时,六小龄童赠给记者的题词,也是
他人生的座右铭。

在不少观众的心里,没有六小龄童,所有的孙悟空都像“山寨”。

而他本人对此则一笑置之,专心致力于西游文化与猴王精神的传承,并为把电影版《西游记》拍摄成功而四处奔波。

在他看来,西游文化主题的收藏既是一项个人爱好,同时也与自己毕生所致力的事业融合在一起。

平常一有时间,他就将自己置身在无数藏品的深处,寻找西游文化所孕育的那个孤独却不
孤单的灵魂,然后与之倾心交谈,而且经常一待就是一个下午。

六小龄童身上的衣着、帽饰等
生活用品,也都包含着世界各国美猴王及猴的元素。

许多人都还不知道,六小龄童是佛、道两教的居士,并分别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
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为师。

可以说,他演孙悟空,是因缘而生,而他演活了孙悟
空,并致力于西游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光大,却是因念所致。

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执著于西游
文化与猴王精神,却并不为此患得患失。

六小龄童说,收藏是人生的一种呈现,包括藏家自己的品味和收藏历程、藏品本身所记录
的时代、文化内涵。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原本十分清楚、简单的事情,
往往在经历一番之后,反而变得模糊起来,但收藏会给你一条回家的路。

的确,收藏是无数种能够触及命运和心灵的方式,你可以去欣赏,可以去想象,可以冷静,可以痴狂,可以逍遥自在,可以感慨沧桑,甚至可以选择去遗忘。

六小龄童告诉记者,西游文
化主题收藏对他本人来说,还是一种对话,跟自己、跟历史、跟另一个世界的对话。

久了,就
会觉得这是一种纯粹的修行,如同西天取经,注定了九九八十一难,就不能再有其他杂念。


这个过程中,有灾难、有和平、有欢乐、有痛苦,而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次对信
仰和远方虔诚的祭拜。

而这一切,只为了那些逝去但尚未失去的存在。

对话六小龄童
记者:请说说您为什么想到做西游文化专题收藏吧?
六小龄童:其实我有很多业余爱好,可人的精力有限,我就考虑选择一个爱好去坚持,并
深入进去。

拍完《西游记》之后,认识了很多同行,看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收藏。

我觉得不错,于是见到各种《西游记》的版本,甚至刻有孙悟空图像的窗花板,我都会买来研究。

这样
既可以满足业余修身养性的需求,又能跟我终生的艺术追求融合在一起。

记者:在您心里,有没有地位很特殊的一件藏品?
六小龄童:还真没有。

因为我觉得所有的藏品都像自己的孩子,只是来历不一样罢了。

记者:您在收藏的过程中有哪些原则?
六小龄童:首先要做有心人,随时随地都要去留意,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当收藏成为
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你才不会觉得腻。

其次就是要多看多学,只有这样,才能看出藏品的真假。

还有,就是一定要给卖家留出一定的盈利空间,但价格不能高得离谱。

记者:有没有想过把其中一些比较珍贵的藏品拿去拍卖,或者去关注以下它们的价格升值
什么的?
六小龄童:我曾买过一张民国期间印有孙悟空大闹天宫图案的烟标,当时花了三四百元,
现在有人出一万多元人民币找我买。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拿它们去拍卖,或者关注它们涨了多少钱,因为百年之后,我的全部藏品都会捐到艺术馆去!
记者:您花了这么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收集,全部捐出去,会不会觉得很可惜?
六小龄童:当然不会。

就像玄奘大师穷尽毕生之力,取经、译经、讲经,但他自己并没有
将取到的真经据为己有,而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记者:您平常是如何理财的?
六小龄童:你也知道,我拍《西游记》六年,报酬不到2000块钱。

我对钱的概念不强,也不太注重理财,倒是我爱人,会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但也只是量力而行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