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04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KC04原理简介
1.同步电路
同步电路由晶体管V1~V4等元件组成。
正弦波同步电压u V经限流电阻加到V1 、V2的基极。
在u V正半周,V2截止,V1导通,VD1导通,V4得不到足够的基极电压而截止。
在u V的负半,V1截止,V2 、V3导通,VD2导通,V4同样得不到足够的基极电压而截止。
必须注意的是,在上述u V的正、负半周内,当| u V |<0.7 V时,V1 、V2 、V3均截止,VD1、VD2也截止,于是V4从电源+15 V经R3、R4获得足够的基极电流而饱和导通,在V4的集电极获得与正弦波同步电压u V同步的脉冲u c4,即u c4与u V的变化频率相同,如图2-15所示。
2.锯齿波形成电路
三极管V5、电容C1等组成锯齿波发生器。
当V4截止时,+15 V电源通过R6、R22、R W、-15 V对C1充电。
当V4导通时,C1通过V4、VD3迅速放电,在KC04的第④脚(也就是V5的集电极)形成锯齿波电压u c5,锯齿波的斜率取决于R22、R W与C1的大小,锯齿波的相位与u c4相同。
3.移相电路
晶体管V6与外围元件组成移相电路。
锯齿波电压u c5、控制电压U K、偏移电压U P分别通过电阻R24、R23、R25在V6的基极叠加成u be6,当u be6 >0.7
V时,V6导通,即u c5+U P+U K控制了V6的导通与截止时刻。
由波形图可以看出,锯齿波与ωt轴的交点就是脉冲产生的时刻,如u b6波形所示。
这个交点的左移或右移可由控制电压U K来确定。
当U K增加时,交点左移,脉冲左移,控制角α减小;当U K减小时,交点右移,脉冲也右移,控制角α增大,这样就控制了脉冲的移相。
偏移电压U P的作用是当控制电压U K为零时,可用U P 来确定脉冲的起始位置。
4.脉冲形成电路
V7与外围元件组成脉冲形成电路。
当V6截止时,+15 V电源通过R7、V7的b-e结对C2充电(左正右负),同时V7经R26获得基极电流而导通。
当V6导通时,C2上的充电电压成为V7的b-e结的反偏电压,V7截止。
此后+15 V 经R26 、V6对C2充电(左负右正),当反向充电电压大于1.4 V时,V7又恢复导通。
这样在V7的集电极得到了脉冲u c7,其脉宽由时间常数R26C2的大小决定。
5.脉冲输出电路
V8~V15组成脉冲输出电路。
在同步电压u V的一个周期内,V7的集电极输出两个相位差180°的脉冲。
在u V的正半周,V1导通,A点为低电位,B点为高电位,使V8截止,V12导通。
V12的导通使VDW5截止,由V13、V14、V15组成的放大电路无脉冲输出。
V8的截止使VDW3导通,V7集电极的脉冲经V9、V10、V11组成的电路放大后由①脚输出。
同理可知,在u V的负半周,V8导通,V12截止,V7的正脉冲经V13、V14、V15组成的电路放大后由15脚输出。
KC04的第13脚为脉冲列调制端,14脚为脉冲封锁控制端。
在KC04的基础上采用四级晶闸管作脉冲记忆就构成了改进型产品KC09。
KC09与KC04可以互换,但KC04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触发脉冲的前沿陡度,脉冲调节范围也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