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中考历史单元复习 侵略与反抗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略与反抗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外国对华侵略及影响
2.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重点、难点剖析
1.中国近代史的含义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
本段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2.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第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
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某某国。
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第三是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振兴中华的探索,其终极目的也是要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3.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的差距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4.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
第一,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第二,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商品没有市场。
虽然英国输入的工业品都是大机器生产的,价廉物美,但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没有市场。
原因一,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使中国老百姓很贫穷,没有钱去购买;
原因二,中国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老百姓平常吃的、穿的、用的大多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到市场上购买。
所以,英国的商品再好,中国老百姓也没有消费的需要。
第三,英国的产品在中国没有市场,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英国特别畅销,英国不得不拿出大量某某来补贴贸易逆差。
英国的某某不断流向中国。
第四,英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贸易是为了赚钱。
而英国用正当贸易未达到目的之后,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使中国大量的某某流入英国。
5.鸦片的危害
第一是某某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第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指铜钱兑换某某的比值提高了。
第三是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
第四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6.如果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还会打起来吗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
但是必须明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在实际上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
这种状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
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同时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它表现为从封建经济的缝隙中逐步生长出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只是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与封建主义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由此,资本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的前进方向。
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挣脱出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向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
8.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首先说明,有的同学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国家的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或者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这都是错误的。
第一,半殖民地的含义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等,但清政府在形式上依然对全国实行管理。
第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比如,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9.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
相反,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发展。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英国,成了号称“世界工厂”的资本主义第一强国。
这样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就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结局。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10.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某某条约》的签订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仍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因此发动侵略战争。
第二,从侵略力量上看,也有所扩大。
第一次的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又有美、俄等“调停”。
第三,从侵略区域看,也呈现扩大之势。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
第四,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这种结果也表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因此,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1.为什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把《马关条约》和《某某条约》进行对比。
第一,从割地来说:《某某条约》割让某某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某某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某某、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二,从赔款来说:《某某条约》赔款2 100万银元,这使清政府财政更加吃紧,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某某两亿两,并且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而清王朝的年收入只有某某8 000万两。
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贷款。
这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三,从通商口岸来说:《某某条约》五口通商,使中国经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马关条约》开放沙市、某某、某某、某某为通商口岸,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的富庶地区。
第四,《某某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第一次提出,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合法化”,其他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
厂。
通过这种资本输出的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某某条约》。
所以《马关条约》是继《某某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2.如何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从经济上来讲,清政府赔款4.5亿两某某,实际总数超过某某10亿两,这就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总收入。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所以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某某的“罚金”。
这是侵略者要通过索赔,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
赔款又以海关税、常关税、盐税等作担保,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第二,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三,从外交上看,“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第四,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派兵驻扎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就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学法指导
1.如何学习中国近代史
从这本书开始同学们将学习中国近代史。
也许这段历史,不像中国古代史的学习那样让你兴奋、充满自豪感。
但这段历史,却能激发你奋发拼搏的精神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
如何来学好这段历史,请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你要认真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初步了解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特点。
第二,在掌握了前者的基础上,要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
这两条线索就像是穿铜钱的线,把散落的历史知识串连起来。
以这两条线索学习近代史,会轻松不少。
第三,除了认真听老师讲之外,还要勤于思考,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是这样”。
第四,学习课本外,还要多读书,也可以从网络、影视作品中学习近代史。
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有很多近代史的题材,比如电视剧《北洋水师》、电影《我的1919》等,都将有助你更好地学习近代历史。
2.归纳记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前面所学的《某某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按照割地、赔款、通商等来记忆。
《辛丑条约》的记忆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某某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四,外交上,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试题讲评
(1)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是( )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B.中国社会一半是半殖民地的,一半是半封建的
C.独立主权部分丧失,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D.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分析:准确回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步形成的。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种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侵略特权,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社会。
所以该题正确答案是C。
(2)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下列四项中,属于俄国得到的“好处”的是()
A.对库页岛进行行政管辖B.俄国从圆明园抢得大量财物
C.沙俄强占中国伊犁D.获得2 100万元赔款
分析:该题考察的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它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对中国侵略的特点。
回答这种题,首先要把资料反复阅读,最好把你认为的关键字标上记号,比如能给你提示的时间、国家;其次,搞清考题让你回答的是什么,这里的“好处”指的是沙俄获得的侵略权益;第三,筛选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并抢劫圆明园的是英法侵略者,而沙俄强占我国伊犁发生在1871年,2 100万元赔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某某条约》的内容,只有1860年中俄《条约》中规定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割让给沙俄,所以该题正确答案应为A。
(3)材料解析中的图片题
下面四幅图片你认为最恰当的对比组合是
①华尔②左宗棠③邓世昌④瓦德西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
本题考察的是历史人物,这组图片中的人物都在外国侵略或者中国人民抗争中出现过,同学们首先要知道他们都参与了哪些重要事件,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美国人华尔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洋枪队”的首领,参与镇压太平军,后被太平军击毙;左宗棠是清朝的官员,面对外国的侵略,他临危受命收复某某,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民族英雄;瓦德西是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的统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正确选项是C。
(4)材料解析题中的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
材料四: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
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
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
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察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
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
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某某、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