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柳”,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唐永贞元年(805年)与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背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注释
篁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清洌:清澈。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或现或隐。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隶而从者,氏二小生: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的两个年轻人。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了。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姓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望庐山瀑布水
唐·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
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安东),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杜”。
注释
①庐山:在今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简析
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
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后两句用了夸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
“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
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误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不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宴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
为文崇尚自然,写有大量纪游诗文。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
时街民皆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羸马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中矣,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谈锋甫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著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乃急归。
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
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
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
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
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白洋潮[1]
明·岱
故事[2],三江看潮[3],实无潮看。
午后暄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戊寅八月[4],吊朱恒岳少师[5]。
至白洋,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6],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而来[7],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8]。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始雷鞭之,万首镞镞[9],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10],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边一礴[11],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12],轰怒非常,炮碎龙湫[13],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14]。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1]白洋:指白洋镇。
在镇。
在城西北三十里。
[2]故事:先例。
[3]三江:俗名三江口,在钱塘江南岸萧、绍海滨。
[4]戊寅:指明崇祯十一年(1638)。
[5]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评事、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以功,加少保。
崇祯中进少师。
卒于官,谥襄毅。
[6]遄(chuán):迅速。
[7]擘(bò)翼:开翅膀。
[8]镞(zú)镞:挺拔的样子。
[9]辟易:惊退。
[11]礴(bó):
通“薄”,逼迫。
这里有撞击之意。
[12]龟山:不详,当在湾岸边,白洋附近。
[13]龙湫:龙潭。
泛指深渊。
[14]龛赭两山:龛山,在萧山县东北五十里,其形如龛。
赭山,原在县西南五十里。
龛山、赭山原来一南一北,扼住钱塘江入,后来钱塘江从赭山北入海,龛、赭间水道已干涸。
【译文】这是以前的事情了。
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
午后有人喧闹着传到:“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到白洋,与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
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奔来,一直到塘上。
潮水越来越近,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涌起的潮水如百万雪白的雄狮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干争先抢后的。
看到的人惊恐的推开,跑到塘下避之。
潮到塘上,尽力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地面都湿透了。
潮水旋卷着向右而去,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在半空中飞舞,看了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
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孔孟论学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难道不是是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作者、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黄生借书说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劝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
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府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用绳子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
有个姓的人收藏的书很多。
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
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
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白色的蠹虫、灰色的游丝,常常罩满书册。
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
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姓的呢,还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人。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翼、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散文代表作《祭妹文》。
这篇课文本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在文中从一青年学士向自己借书谈起,指出借书读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拥有藏书的人却往往不读书,并举自身经历为例,勉励后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层次分明,说理透彻,语言诚恳亲切。
【注音】塞sāi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 庋guǐ惴zhu ì省xǐng 蟫yín
【注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
夫人,那人。
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夫,音fú。
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
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
摩玩,摩挲(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
姑,姑且、且。
俟,音sì,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所以( 凡是)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有所览,有看到的。
辄,就。
省记,记在心里。
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屋里) 到处都堆放满了。
落落,堆集的样子。
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
素蟫,指书里的蠹(dù)虫。
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
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以前) 一样贫穷。
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氏吝惜自己
的书( 不借给别人) 好像不大相同。
惟,只是。
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吝书,舍不得( 把) 书( 借给别人)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乎: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不幸而遇到姓(这样的吝啬鬼)的呢?然而,既然这样,那么……。
固,本来、诚然、实在。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今省北部。
2阴山:在今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5见:通“现”出现,显现。
这里不读jiàn
【翻译】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
阔的。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
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了。
【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
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
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
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
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
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
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
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词:又名《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词》)配的唱词。
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唐陇右道治所在姑
臧县(今省)。
2、“远”一作“直”。
3、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4、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6、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
管乐。
7、柳:《折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8、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词”是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壮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边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这首诗显得更有深意。
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这首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