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的冬天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相关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X毕,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曾任十七小学教师、校长、某某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某某齐鲁大学、某某某某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X.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某某,先后在某某齐鲁大学和某某某某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某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某某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某某度过的那几年”。

《某某的冬天》写于1931年春天,作者当时在某某齐鲁大学任教。

原为系列描写某某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某某的马车》、第二节《某某伪洋车》、第三
节《某某的大葱》、第四节《某某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老舍对某某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某某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描写某某的冬天的特点的文字,体会作者对某某的冬天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天气特点:温晴。

阳光下的山景:暧和。

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山景特点雪后的山景: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水色特点:清亮
小结: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某某冬天“温晴”这一天气特点,赞誉某某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的某某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二、理解散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通过描绘某某冬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你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节课,我们要了解作者与课文大意。

布置作业
1.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2.完成课后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曾有一位研究老舍的著名专家这样说过:“老舍成就了某某,某某也成就了老舍。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某某。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这样深情地写道。

其对某某的喜爱溢于言表。

老舍曾在某某住了4年半。

1930年,而立之年的老舍来到了某某,任教于齐鲁大学,从此他开始了与某某的缘分。

他写某某,写了一个长长的系列,而且,都写得那么典雅,那么精致,那么动人,那么富有诗意!
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课文,就是要理解作品的典雅精致,理解作者对某某冬天的特殊情感,理解作者写景的方法。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

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要素
㈠理解散文描写的对象。

本文的对象是某某的冬景。

我们要在理解某某的冬景的特点理体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感情。

㈡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语言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言,并分析其是怎样表达的,有什么妙处;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或抄写的方式积累语句或词语;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本课可通过理解语言的方式,理解景物:
积累语言:
(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肌肤:肌肉皮肤。

(5)出奇:特别、不寻常。

(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8)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9)贮蓄:存放、积存。

(10)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

(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12)髻: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13)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14)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

(15)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课堂探究:
1.第一段作者怎样写出某某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某某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某某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伦敦的暗——某某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某某的冬天是响晴的。

(3)热带的热——某某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某某有温晴的天气。

2.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某某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某某真得算个宝地。

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某某冬天的景色。

3.“某某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

如果改为“没有风”则不符合情况。

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4.第5自然段,写某某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表现出某某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6.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某某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抒胸臆。

如开头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某某真得算个宝地”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X小水墨画”。

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深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描绘了眼前的景物,还通过想像写景,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

7.篇末用“这就是某某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某某的总的观感。

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某某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某某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同的理解?
2.你学了本课有哪些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故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鉴老舍在《某某的冬天》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某某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X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某某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某某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再接着写某某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

文章运用了比
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

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课后我们还可以找出作者写作某某的其他文章来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布置作业:
1.预习《风雨》,要求熟读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趣味语文教学资料
1.老舍的勤俭一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

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勤俭的好习惯。

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

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某某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

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已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

2.怀念老舍(节选)
吴泰昌
1979年11月30日,巴金开完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三次全国作代会后回沪。

12月6日下午开始写《怀念老舍同志——随想录三十四》,15日下午改定。

这是我读到的巴金写怀念友人文章中最长的一篇。

巴金在文章中“赞老舍是‘新中国的最大的歌德派’,‘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是‘伟大的爱国者’;为老舍‘文革’中被迫害惨死而痛苦、愤怒;说老舍‘要在中国人民中间永远地活下去’。

”说他想起了老舍那句“遗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来爱我呢?”“我会紧紧捏住他的手,对他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你要在中国人民中间永远地活下去!’”
巴金在《怀念老舍同志》中说了那么多话,不仅仅是为老舍,而是为一代知识分子。

他在1980年3月6日给李健吾的信中说:“我写了篇怀念老舍的文章,为知识分子讲了两句话。

我这样想:要实现四化,就离不了知识分子。

一般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好的,老舍是一个代表人物。


3.老舍为自己作品写广告
1934年12月,《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遂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以为补白。

老舍自撰的作品广告妙趣盎然,抄录如下:
《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

《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

《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

《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

《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赵子曰》也是本小说。

《老X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

1935年老舍又为其《樱海集》写了广告:《上任》写山大王拜访侦探长。

《牺牲》写美国式的牺牲法。

《柳屯的》写一种女权的膨胀。

《末一块钱》写都市的晚间,少年的末路。

《老年的浪漫》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

《毛毛虫》写新时代的一种咒诅。

《善人》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

《邻居们》写不打不成相识。

《月牙儿》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

《阳光》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中国文人为自家的作品撰写广告,老舍先生恐为第一人。

4.老舍自传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

继学师X,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
示甘于寒贱也。

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5.老舍穷成“作家”
比起徐志摩,同是“异乡人”的老舍遭遇可是天壤之别。

他1924年受聘到亚非学院担任中文教师,薪资很低,更因伙食太差得了胃病。

为了学好英文,老舍拚命念英文小说,开始感到“手痒”,来年便在3便士一本的学生练习本上写成处女作“老X的哲学”。

赵毅衡认为是伦敦把老舍逼上作家这条路的。

有趣的是,这位外表严肃的“京派作家”,很可能是“金瓶梅”英译版的催生者。

赵毅衡发现,花了15年将“金瓶梅”翻成英文的怪杰埃杰顿,不但是老舍在伦敦的少数好友之一,还在序言中特别感谢老舍的“慷慨帮助”。

还好老舍的回忆录从未提及此事,否则恐怕又会被红卫兵扣上“译淫书有辱国体”的罪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