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2.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为此,西汉政府()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
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
3.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

这些规定()
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
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
4.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

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

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A.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B.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
C.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转移
5.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除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术20世纪初()
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
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 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
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另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7.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年画,题为《劳动的收获》。

该年画可用于研究()
A.高等教育的发展B.人民政权的巩固
C.新社会的新风尚D.农业技术的突破
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

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9.2012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维护上合组织及其周边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完善上合组织应对威胁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事态的机制为主要议题,研究讨论执法安全合作长远规划和目标,进一步健全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加强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建设,扩大执法安全合作的参与范围等问题。

这说明该组织()
A.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结盟B.正朝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C.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安全的威胁D.是新建立的区域经济组织
10.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

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
B.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认为人是哲学研究的主体
11.据下图可知,汉朝通过甘英的活动
甘英出使大秦图()
A.了解到西亚人文地理状况B.建立了与大秦的外交联系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加速了传统宗藩关系形成
12.《欧罗巴百年:从仇恨走向和解》中显示在1914年—2014年这100年间,西欧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引起仇恨,却最终达成和解,走向联合。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
A.西欧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B.西欧联合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发展D.为了加强西欧与苏联的经济联系
13.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

该漫画表明()
A.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B.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14.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
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D.气候条件的日益恶化
15.恩格斯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

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下列对这段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C.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不起任何作用D.历史发展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于是,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初露端倪。

航行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大约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

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普遍接受。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材料三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

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

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

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材料四从约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之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

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

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

19世纪中期后,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

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

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摘编自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如保障“制民之产”,落实土地“均”“正”,践行“薄其税敛”,重视按“劳”各得其分,尝试“与民分货”,倡导“取于民有制”。

保障“制民之产”是抓住了保障劳动正义的根本;落实土地“均”“正”是践行劳动正义的基础;践行“薄其税敛”是落实劳动正义的重要举措;重视按“劳”各得其分是实践劳动正义的中心环节;尝试“与民分货”是推进劳动正义的必要补充;倡导“取于民有制”是改善劳动正义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刘伟雄、李连根《中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材料二进入阶级社会后,尤其是前现代社会,相比神话英雄、宗教人物、王公贵胄,出现在艺术作品上的劳动者的形象相对稀少了很多。

直到16世纪,在商业发达的北欧,一些画家不吝创作以劳动者为主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中,劳动者质朴、快乐的形象中不失愚笨的一面,这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家“对乡村农家的态度与莎士比亚相似,习惯拿乡下佬开心”。

到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明确把劳动者当作主要描绘的对象,创作了很多传世的经典作品。

如古斯塔夫·库尔贝1849年创作的《碎石工》、米勒1857年创作的《拾麦穗》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广大劳动者艰苦的劳作状态和艰辛的生活情景,实际上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和拷问。

——摘编自郭广林《浅议近现代绘画与摄影里的劳动者形象》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社会风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和鼓舞人心的劳模精神。

在新时代,应重温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摘编自储新宇《弘扬伟大劳模精神铸就新的历史伟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艺术界对劳动人民态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伟大意义。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人类系统不同的子系统从而对整个人类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的历史时期的农业歉收、人口变化(人口数量波动、人口分布变化)经济盛衰、治乱循环、农耕——游牧文明界线进退与政治格局变动及文化的变迁均可能和气候的冷暖波动或旱涝变化存在明显关联。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图
——摘编自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等运用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详解】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C项正确;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B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
项错误。

故选C。

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在继承秦制方面是实行郡县制,在照顾东方社会习俗方面则是实行封国制度,故C符合题意;贯彻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不是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排除A;举孝和廉以及重用品秩低的官员都是西汉时期的创新,不能体现继承秦制,排除BD。

3.C
【详解】由材料可知,谏议大夫、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无需向宰相和中丞大夫等上级主管官员汇报,这些规定赋予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的特殊地位,C项正确;监察权非行政权,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监察体系的独立和完善,与“限制三省长官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监察机构的内部分工”情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4.B
【详解】材料表明南方各路户均田亩数的中举比较多,说明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的信息,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是南宋完成,排除D。

5.D
【详解】从“驱除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鞑虏”指的是满洲政权;C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的内涵。

点睛:本题涉及到对“鞑虏”的认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指出,“鞑虏”一词指的是满洲政权,而不是指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明确这一点才不会误选B选项,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6.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80年前,在军阀的“内部压力”下,中国青年另行寻找的“一套救国方式”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不符合时间信息,故AB错误;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不是另行寻找的救国道路,故C错误。

7.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和“反映学生生活的年画”再结合劳动这个关键信息,可得出在建国初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是在倡导一种热爱劳动的社会新风尚,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在倡导一种热爱劳动的社会新风尚,并未体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排除A项、B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参加劳动,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8.C
【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9.C
【详解】材料中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建设等为主要议题,所以关注的是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安全的威胁,故C项符合题意;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涉及和平安全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和经济的问题,故B、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根根材料”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可以看出西塞罗旨在说明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D选项符合题意。

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属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特点,B选项排除。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属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特点,C选项排除。

【点睛】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11.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甘英出使大秦的路线图,通过这一路线可以看出,沿途能够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状况,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建交,排除B;大秦不属于汉代的版图范围,不是管辖边疆的体现,也与传统宗藩关系无关,排除CD。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源是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即西欧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A正确;西欧的联合有助于西欧发展,挑战美国经济,排除B;C不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而是结果,排除C;欧洲走向联合之时正值冷战时期,其目的不是为了加强与苏联的联系,排除D。

13.B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在战后的十五年里崩塌殆尽,图中英国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反映出英国事实上对于融入欧洲依旧持有疑虑态度,故B项正确。

A项,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来说吸引力与疑虑并存,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英美关系,排除。

D项,题干与欧洲对抗美苏争霸无关,排除。

14.C
【详解】秦汉史大一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了打击,同时实行屯田制度,使得农耕区向北移动,这
是政府边疆政策影响的结果,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变法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排除B项;秦汉时期,尚未进入小冰期时期,气候未发生恶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可知恩
格斯认为,历史事件看似是偶然性支配的,但这种偶然性内部也隐蔽着规律,即历史事件并不是偶发的,
实际上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D项正确;恩格斯是在强调历史发展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ABC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故选D项。

16.(1)特点:贸易范围:横跨太平洋,连接了亚洲、美洲,辐射欧洲;贸易地位:西班牙主导经营、中国形成巨大顺差;产品结构:中国手工业品与美洲白银对流;贸易方式以和平的商品竞争为主;主要港口:
中国澳门、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

影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展;使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西属殖民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育,增强了全球经济联系。

(2)表现: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带动农业多种经营;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3)变化: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因素:民族主义思潮;工业革命的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

【详解】(1)特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是贸易范围横跨太平洋,连接了亚洲、美洲,辐射欧洲;根据“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

生丝、丝绸、瓷器
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普遍接受”可知贸易
地位上是西班牙主导经营、中国形成巨大顺差;产品结构上则是中国手工业品与美洲白银对流;贸易方式
以和平的商品竞争为主;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港口分别是中国澳门、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

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展;使
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西属殖民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育,增强了全球经济联系。

(2)表现:综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根据“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可知带动农业多种经营;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3)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因素:根据“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得出
是民族主义思潮;根据“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可知是工业
革命的推动和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根据“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

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

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可知是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

17.(1)影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维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2)趋势:由轻视到重视;由嘲讽到歌颂。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不断斗争;进步艺术家的博爱情怀。

(3)意义: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营造了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影响:综合材料一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劳动正义,其性质还是属于传统的民本思想。

所以中国古代的劳动正义思想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维系;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2)趋势:根据“出现在艺术作品上的劳动者的形象相对稀少了很多。

直到16世纪,在商业发达的北欧,一些画家不吝创作以劳动者为主的绘画作品”得出由轻视到重视;由嘲讽到歌颂。

原因综合材料内容你和所学可知,主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不断斗争和进步艺术家的博爱情怀等因素有关。

(3)意义:根据“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社会风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伟大意义在于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营造了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论题: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偏冷,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如五胡乱化,民族矛盾尖锐;清朝前期,气候偏暖,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

由此可知,气候的冷暖波动对农耕文明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依据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图可以看出气候变暖时期大致对应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盛世时期,而气候变冷的时期则大致对应古代中国的分裂战乱时期,这说明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是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

然后依据图示信息,任意选择两个时期进行论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偏冷,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如五胡乱化,民族矛盾尖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