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高中语文第4单元9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件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蚜01212118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页,共36页。
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用来陪衬诸葛亮,从而更加渲染了求访 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诗句自 然使刘备误以为其是诸葛亮。接着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明,因 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但又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貌,只是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 风度;既有远大抱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造 诸葛亮的形象。
3.通过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 的性格?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答案】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是: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 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诸葛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先攻荆州, 后夺取益州,最后夺取中原,统一全国。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高瞻远瞩,具有 雄才大略。
第十三页,共36页。
[识作者]
[常识·速览]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 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 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 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4.文章是怎样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答案】 (1)直接描写“隆中对”中的语言:诸葛亮为刘备献“三分天下” 之计,鸿篇巨论,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既见其惊人口才,更显其阔大胸怀与 非凡韬略。(2)侧面烘托。①听到“三分天下”之计后刘备的表现:“玄德闻言, 顿首拜谢”。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的是五体投地。②司马徽极力向刘 备推荐诸葛亮,并盛赞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其他名士,如崔州 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人无不对诸葛亮赞不绝口。文章层层烘托,反 复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鲜明形象。③环境描写。卧龙冈的环境“山不高 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山清水秀,幽雅清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脱俗的景物烘托出此地的主人自 然不同凡响。
第十七页,共36页。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 讲史小说发展到后来之所以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 一词出于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申的意思。明代演 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说明忠于历史。同时又常 在题名上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征播奏 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年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 事。
阶
段
(
j
i
ē
d
u阶
à段
阶n(Biblioteka 段 四)j一i
ē
d
u阶 à段
9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n(
)j
阶
二i
段
ē
五
d
u
à
n
)
三
第一页,共36页。
本课话题 ——礼贤下士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副校长“礼贤下士”邀请教授参加评选 1 月 19 日,卓越教学奖专家评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据四川大学官网 的报道,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在会上说,“卓越教学奖”旨在 表彰师德高尚、教学卓越、学术杰出的一线教师,使长期从事本科教学优秀教 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在 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育人氛围。
第九页,共36页。
阿母谢.媒人(动词,辞谢,谢绝) (5)谢玄往旦德昔日谢初不.之阳可(岁不动蚤,词自谢.来,家表来谢.示贵项感门王谢(()动动词词,,辞谢别罪,,告道别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告诫) 何颍川之.多贤乎(副词,这么) (6)之我欲另以二人比之.(第三人称代词,他)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结构助词,的)
第三页,共36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司马迁 《史记·鲁周公世家》 2.上流生活开放有序,不隐秘吝啬,礼贤下士,宾客茂盛,会引人到建立 丰功伟绩上来。
——培根 3.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袁枚 4.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
第五页,共36页。
潺.湲.(chán yuán) 松篁.(huáng) 寰.海(huán) 鼎鼐.(nài) 荏.苒.(rěn rǎn) 经纶.(lún) 悒.怏.(yìyàng)
荆榛.(zhēn) 苗裔.(yì) 鄙悃.(kǔn)
第六页,共36页。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元出直外欲闲去游.,去.自矣去(便动了词(,动出词去),前去)
第十六页,共36页。
[知文体] 演义小说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形式之一,由宋代的讲史 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 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做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 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 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 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 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
人诚恳、谦虚,不要摆架子,对别人要尊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应用角度】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谦逊”等。
第三十三页,共36页。
2.热点素材 漫画:“求贤若渴”
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现,面对他们曾经熟悉的家政市场,却明显有一些不适 应:保姆越来越难请;月嫂、育婴师等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工资“开价” 高了……事实上,在一系列“不适应”的背后,正是多地家政服务市场“价格 看涨、学历变高、年龄变低”的三大新变局。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5.《三国演义》本是一部以描写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而本文全篇 充满了什么气氛?这种气氛对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答案】 本文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作者所描写的 卧龙冈的环境是高冈流水,疏林茅庐,苍松翠竹,四时野花,清新异常,情趣 幽雅。冬日的山冈则是“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无论是山畔荷锄田间的农夫及 其所唱的山歌,还是骑驴踏雪而来的老者,拥炉抱膝长吟的少年,到处都表现 出一派淡雅、静谧的气氛。这些,也都起到了更好地渲染、烘托诸葛亮的作用。
第十四页,共36页。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 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 《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 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 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 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递进关系,况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表并列关系,并且)
第八页,共36页。
玄德从其言.(名词,说的话) (3)言可郦言元.刘之备所拜见访闻(,动殆词与,余说同),而言.之不详
(动词,记载) (4)省不君省子.治博国学安而民日之参事省.(乎动己词(,动词懂,得省)察)
第十二页,共36页。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道貌非.常. 古义:与平常不同。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极。 (2)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古义:这么多。 今义:①如此之多;如此之大。②多少;若干。③很多。 (3)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古义:诚挚恳切。 今义:指巴结讨好。
第二页,共36页。
3 月 16 日,教务处再次发布通知,决定从 3 月 17 日至 21 日进行网络投票。 人们注意到,在评选活动专题页面中,此前高调抵制卓越教学奖的谢谦教授名 列 15 位候选人当中。
谢谦在微博上解释了原因:“分管副校长打电话找我,此奖是常年奖,每 年一评,奖金来自校友捐赠,不是国家资金。他希望我支持学校的工作,推荐 材料由教务处准备,不用麻烦我。我与校长没私交,从来没对过话,他这样礼 贤下士,我好意思再拒绝吗?”
第十页,共36页。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不劳下.问(名词作状语,向下) (2)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名词作状语,每天,成天) (3)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名词作状语,亲自) (4)荆州北.据汉、沔(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5)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在西面) (6)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 南面,对外,对内)
第四页,共36页。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玄.德(xuán) 愕.然(è) 吾侪.(chái) 愧赧.(nǎn) 管仲.(zhòng)
峨.冠博带(é) 斡.旋(wò) 慵.懒(yōng) 揲.蓍.(shé shī) 殷馗.(kuí)
寰.宇(huán) 汉胄.(zhòu) 鹤氅.(chǎng) 倥.偬.(kǒng zǒng) 襄.阳(xiāng)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6.赏析本文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答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 此人的重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复渲染。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不仅使刘 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者欲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其才气。 一顾草庐,数人荷锄于田间,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逸生活的惬 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描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样的风景描写用意 在于暗示诸葛亮是一个隐者。那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吗?在此 设置了一个悬念。
第十八页,共36页。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 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智慧的 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十九页,共36页。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唤来便了 ②半里下马步行
第二十页,共36页。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1.课内素材
[素材·应用] 三顾茅庐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
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
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
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从刘备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待
[文本·层析] 1.诸葛亮所吟之诗暗示出他怎样的形象?
【答案】 诸葛亮所吟之诗暗示他虽隐居隆中而内心却充满安抚天下的远 大志向,这是他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2.诸葛亮的肖像描写有何特点?
【答案】 诸葛亮的肖像描写说明他具有君子之相貌﹑儒士之才华和隐士 之风度。
第二十二页,共36页。
(1)去言项罢王,军飘在然鸿而门下去.(,动沛词公,军离在开霸)上,相去.四十里 (动词,距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动词,除去,除掉)
第七页,共36页。
不文如王且且..归如(此副敬词贤(,表暂递且进)关系,况且) (2)且肃宣备权曰旨(,表递论进天关下系事势,,并致且殷,勤而之且意),且.问
第十一页,共36页。
(7)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8)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在南面) (9)亮夜.观天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0)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 (11)一声长啸安.天下(使动用法,使……安定) (12)乞即席.地权坐(意动用法,把……当作席子,坐在)
第十五页,共36页。
[探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百姓渴望国家统一, 过上安定的生活。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 统一国家的大业。但当时他身边仅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此 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用来陪衬诸葛亮,从而更加渲染了求访 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诗句自 然使刘备误以为其是诸葛亮。接着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明,因 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但又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貌,只是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 风度;既有远大抱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造 诸葛亮的形象。
3.通过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 的性格?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答案】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是: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 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诸葛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先攻荆州, 后夺取益州,最后夺取中原,统一全国。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高瞻远瞩,具有 雄才大略。
第十三页,共36页。
[识作者]
[常识·速览]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 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 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 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4.文章是怎样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答案】 (1)直接描写“隆中对”中的语言:诸葛亮为刘备献“三分天下” 之计,鸿篇巨论,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既见其惊人口才,更显其阔大胸怀与 非凡韬略。(2)侧面烘托。①听到“三分天下”之计后刘备的表现:“玄德闻言, 顿首拜谢”。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的是五体投地。②司马徽极力向刘 备推荐诸葛亮,并盛赞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其他名士,如崔州 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人无不对诸葛亮赞不绝口。文章层层烘托,反 复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鲜明形象。③环境描写。卧龙冈的环境“山不高 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山清水秀,幽雅清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脱俗的景物烘托出此地的主人自 然不同凡响。
第十七页,共36页。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 讲史小说发展到后来之所以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 一词出于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申的意思。明代演 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说明忠于历史。同时又常 在题名上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征播奏 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年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 事。
阶
段
(
j
i
ē
d
u阶
à段
阶n(Biblioteka 段 四)j一i
ē
d
u阶 à段
9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n(
)j
阶
二i
段
ē
五
d
u
à
n
)
三
第一页,共36页。
本课话题 ——礼贤下士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副校长“礼贤下士”邀请教授参加评选 1 月 19 日,卓越教学奖专家评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据四川大学官网 的报道,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在会上说,“卓越教学奖”旨在 表彰师德高尚、教学卓越、学术杰出的一线教师,使长期从事本科教学优秀教 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在 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育人氛围。
第九页,共36页。
阿母谢.媒人(动词,辞谢,谢绝) (5)谢玄往旦德昔日谢初不.之阳可(岁不动蚤,词自谢.来,家表来谢.示贵项感门王谢(()动动词词,,辞谢别罪,,告道别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告诫) 何颍川之.多贤乎(副词,这么) (6)之我欲另以二人比之.(第三人称代词,他)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结构助词,的)
第三页,共36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司马迁 《史记·鲁周公世家》 2.上流生活开放有序,不隐秘吝啬,礼贤下士,宾客茂盛,会引人到建立 丰功伟绩上来。
——培根 3.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袁枚 4.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
第五页,共36页。
潺.湲.(chán yuán) 松篁.(huáng) 寰.海(huán) 鼎鼐.(nài) 荏.苒.(rěn rǎn) 经纶.(lún) 悒.怏.(yìyàng)
荆榛.(zhēn) 苗裔.(yì) 鄙悃.(kǔn)
第六页,共36页。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元出直外欲闲去游.,去.自矣去(便动了词(,动出词去),前去)
第十六页,共36页。
[知文体] 演义小说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形式之一,由宋代的讲史 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 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做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 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 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 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 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
人诚恳、谦虚,不要摆架子,对别人要尊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应用角度】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谦逊”等。
第三十三页,共36页。
2.热点素材 漫画:“求贤若渴”
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现,面对他们曾经熟悉的家政市场,却明显有一些不适 应:保姆越来越难请;月嫂、育婴师等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工资“开价” 高了……事实上,在一系列“不适应”的背后,正是多地家政服务市场“价格 看涨、学历变高、年龄变低”的三大新变局。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5.《三国演义》本是一部以描写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而本文全篇 充满了什么气氛?这种气氛对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答案】 本文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作者所描写的 卧龙冈的环境是高冈流水,疏林茅庐,苍松翠竹,四时野花,清新异常,情趣 幽雅。冬日的山冈则是“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无论是山畔荷锄田间的农夫及 其所唱的山歌,还是骑驴踏雪而来的老者,拥炉抱膝长吟的少年,到处都表现 出一派淡雅、静谧的气氛。这些,也都起到了更好地渲染、烘托诸葛亮的作用。
第十四页,共36页。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 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 《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 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 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 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递进关系,况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表并列关系,并且)
第八页,共36页。
玄德从其言.(名词,说的话) (3)言可郦言元.刘之备所拜见访闻(,动殆词与,余说同),而言.之不详
(动词,记载) (4)省不君省子.治博国学安而民日之参事省.(乎动己词(,动词懂,得省)察)
第十二页,共36页。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道貌非.常. 古义:与平常不同。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极。 (2)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古义:这么多。 今义:①如此之多;如此之大。②多少;若干。③很多。 (3)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古义:诚挚恳切。 今义:指巴结讨好。
第二页,共36页。
3 月 16 日,教务处再次发布通知,决定从 3 月 17 日至 21 日进行网络投票。 人们注意到,在评选活动专题页面中,此前高调抵制卓越教学奖的谢谦教授名 列 15 位候选人当中。
谢谦在微博上解释了原因:“分管副校长打电话找我,此奖是常年奖,每 年一评,奖金来自校友捐赠,不是国家资金。他希望我支持学校的工作,推荐 材料由教务处准备,不用麻烦我。我与校长没私交,从来没对过话,他这样礼 贤下士,我好意思再拒绝吗?”
第十页,共36页。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不劳下.问(名词作状语,向下) (2)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名词作状语,每天,成天) (3)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名词作状语,亲自) (4)荆州北.据汉、沔(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5)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在西面) (6)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 南面,对外,对内)
第四页,共36页。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玄.德(xuán) 愕.然(è) 吾侪.(chái) 愧赧.(nǎn) 管仲.(zhòng)
峨.冠博带(é) 斡.旋(wò) 慵.懒(yōng) 揲.蓍.(shé shī) 殷馗.(kuí)
寰.宇(huán) 汉胄.(zhòu) 鹤氅.(chǎng) 倥.偬.(kǒng zǒng) 襄.阳(xiāng)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6.赏析本文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答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 此人的重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复渲染。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不仅使刘 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者欲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其才气。 一顾草庐,数人荷锄于田间,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逸生活的惬 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描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样的风景描写用意 在于暗示诸葛亮是一个隐者。那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吗?在此 设置了一个悬念。
第十八页,共36页。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 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智慧的 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十九页,共36页。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唤来便了 ②半里下马步行
第二十页,共36页。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1.课内素材
[素材·应用] 三顾茅庐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
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
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
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从刘备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待
[文本·层析] 1.诸葛亮所吟之诗暗示出他怎样的形象?
【答案】 诸葛亮所吟之诗暗示他虽隐居隆中而内心却充满安抚天下的远 大志向,这是他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2.诸葛亮的肖像描写有何特点?
【答案】 诸葛亮的肖像描写说明他具有君子之相貌﹑儒士之才华和隐士 之风度。
第二十二页,共36页。
(1)去言项罢王,军飘在然鸿而门下去.(,动沛词公,军离在开霸)上,相去.四十里 (动词,距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动词,除去,除掉)
第七页,共36页。
不文如王且且..归如(此副敬词贤(,表暂递且进)关系,况且) (2)且肃宣备权曰旨(,表递论进天关下系事势,,并致且殷,勤而之且意),且.问
第十一页,共36页。
(7)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8)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在南面) (9)亮夜.观天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0)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 (11)一声长啸安.天下(使动用法,使……安定) (12)乞即席.地权坐(意动用法,把……当作席子,坐在)
第十五页,共36页。
[探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百姓渴望国家统一, 过上安定的生活。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 统一国家的大业。但当时他身边仅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此 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