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伟大的抗日战争
姓名郭兰工作单位邯郸市第四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历史教材版本人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东方主战场。
本课内容较多,线索复杂,因此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
本课只讲授“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两个子目的内容。
学习这一课,要利用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日军侵华暴行,充分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具有的特别突出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①在学习初中所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分析概括出其危害。
②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抗日这一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日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
客观、及时地评价学生的每个环节,激励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③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难点
重点:掌握全民族抗战局面中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地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学生对图片很感兴趣,但是不能得出这是活跃在我们河北省的抗日事迹。
让学生了解河北省主要的抗日事迹。
更加容易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背诵并回答问题。
至少请两位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回答并赋分。
通过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夯实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熟练识记重点知识。
展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材料。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国民党的证明抗战学生总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①战略防御
阶段:淞沪会战(成功地粉碎
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徐
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
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武汉
会战。
战略相持阶段:枣宜会
战。
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给出国民党抗
日的材料,让学
生依据材料得
出结论,体会中
国军民为抗日
做出的重大贡
献,深刻体会一
寸山河一寸血
的悲壮。
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学生认真思考并学生认真
思考并与小组成员讨论并抢答
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材料的能
力,养成论从史
出的史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的自我评价
1、上课是否遵守纪律
2、教师的提问是否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
3、课堂练习是否完全掌握
4、已经完全能背诵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七、教学板书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整编军队。
(4)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民国正面战场抗战
(1)防御阶段: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徐州会战④武汉会战
(2)相持阶段:枣宜会战
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1)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日战场路线。
(2)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3)反扫荡斗争:百团大战
(4)少数民族抗日武装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配合、协作
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起局部反攻
3、中共七大
4、抗战的胜利
5、抗日胜利的原因
6、抗战胜利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基本满意,把学生应该掌握的概念、内容都基本上交代清楚了,大体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方法仍是略显单一。
最让我满意的地方是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趣味。
不足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不是很全面,需要引导他们,但气氛很活跃,学生们都在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章节检测时,抗日战争这一课正答率很高。
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达到了我的要求。
但是我觉得自己在介绍战役的时候略显枯燥。
把战役讲活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生动的语言,日后还需更加的努力。
当时的听课教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如对抗战的史实进行更详实的补充。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当今我们要共同警惕日本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