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作者:靳改兰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5期
新课程课堂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
活力”。
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建构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倡导有效
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学”;其特点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自身内
在的个体世界,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怎
样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课堂,师生互动
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
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这样的教
学过程,师生之间不再是你教我学,而是相互探讨、平等交流的关系。
教师由导师、传播者转
化为课堂中的普通一员,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与学生一道参与活动,一同成为问题的发
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
在作文教学“观察秋天的一处景物”时,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作文课定位在教室里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源除了例文中精彩的段落之外,秋天的景物将会同时呈现在学生记忆屏幕上———枯草、黄叶、野菊花。
对秋天的描写是重复前人的话语,因为他们缺少对秋天的体验和更
深一层的感知,所以,任凭你描述如何生动形象,指导如何得体,学生的写作激情也不会高涨。
但若教者把作文课堂移到野外,田间庄稼绿意浓浓、葱茏苍翠,孩子们一到野外,就在草地上
摸爬滚打,甚是开心。
玩累了,他们才去留心周围的景物。
这个说“玉米棒真大”,那个说
“枣子压弯了枝头”。
有心的教师还可以扛着摄像机,追随同学们的足迹,将学生所见之物都
射入摄像机内。
隔日作文课上,重放前一天的录像,教室里自然沸腾了,一篇篇富有个性的文
章应运而生。
如果不是教师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多元思维得到发展,多
种能力得到展示,学生怎能做到以我手写我心、抒我情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运用多种形象
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照着书本上的题目逐题来讲,这是一种简单的、呆板的知识再现,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地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入境入情。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园地五》(人教版一上)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
情境———小蜜蜂去采花蜜,由此引领进入第一题的学习。
然后通过帮助小蜜蜂采花蜜和分花
蜜两次学习活动,生动有效地实现了第一题的教学目标。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教小蜜蜂读词,帮
小蜜蜂闯迷宫的情趣教学。
在这些学习过程中,还同时融入讨论、游戏、互相挑战等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热烈的气氛一浪接一浪。
事实证明,语文教学不能单靠灌输和说教,而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三、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没有向学生交代这节课要去学什么或要学会
些什么,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即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把学生从被动的“答问”地位提升到了主动的“学问”地位,
为学生走向主动性、走向自主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既可以单独学,也可以三人一伙、五
人一组自由组合,共同来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
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习的方法。
它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
同时教师也并没有放弃指导,只是这种指导是大气的、开放的。
(作者单位:山西偏关县第二小学)
60 责任编辑王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