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
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
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
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
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
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
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
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学的双重性质);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试比较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1)两家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都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品行形成的影响,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立场认识阐述教育作用是比儒家的人性论更显进步。
(2)两家教育目的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培养人才。
儒家要将人才培养成为君子,注重三方面修养“仁知勇”,教育观点为“学而优则仕”;墨家要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求”的兼士或贤士。
兼士与君子在外表与内质上都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
(3)在教学内容上,儒家以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而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墨家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4)两派在教学方法上也各有特色,儒家: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事实求是的态度。
墨家: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4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不同
答:(1)两人都提出了分工思想,认为人类靠分工协作得以生存,而荀况提出“群”其范畴更广并表现了明显的社会等级意识。
(2)两者教育理论基础不同,孟子:“性善论”;荀况:“性恶论”。
(3)教育思想上,孟轲以“内发说”为特征特别强调学习中个体的自觉。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求”“专心致志”。
而荀况提出“外铄说”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4)孟轲在教育作用与目方面的看法: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荀况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目的在于培养“大儒”,基本主张是“学恶乎始?恶乎中?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
(5)教育内容上,荀况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
(6)荀况对学习过程有相当完整而系统的分析:闻--见--知--行
5评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
答: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了“法后王”的主张,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这些都是进步的,而后来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和否定教育文化的偏颇就消极了。
法家主张绝对的“性恶论”,只讲法治而弃置人治,实际是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尽管法家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但法家对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持否定态度。
法家教育思想勇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窒息思想文化的发展。
6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第四章
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答:(1)秦朝教育政策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2)措施及评价
答:①统一文字:利于统一政令的推行和各地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同时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严禁私学:具体表现—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
它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堵截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③吏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使教育上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但秦又一次人为地官师合一,取消了专职教育,却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倒退。
2汉朝文教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术”①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②允许开办私学
③废除“挟书律”
汉武帝:“独尊儒术”①立五经博士
②开设太学
③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3.概述汉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评价
答:(1)概况:汉学校有官学有私学。
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东汉还设有鸿都门学、官邸学。
中央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主要是郡国学。
私学分为经馆和书馆。
教学内容:单一的儒家经典,都属今文经学;
教学形式:处是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大都受”集体上课方式
考试形式:设科射策
考试年限:西汉一年一试,东汉两年一试
(2)评价:太学的设立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同时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私学中经馆和书馆不仅是对春秋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汉朝初步形成。
4.评述汉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特点:重视师法、家法
评述:使统治者利用师法、家法的“保真”效果来维护经学的权威性,以保证政治思想的稳定,同事章句之学和师法家法的结合,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
5.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1)基本内容
①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施教以道德教育为主
②教育内容:“六艺”
③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④三大文教政策
(2)评价: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起深远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
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也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6.评述王充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答:(1)教育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即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
评价:这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王充不仅要求人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还应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实知识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2)评价: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
敢于破除传统、批判权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五章
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1)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两汉独尊地位已成旧梦。
(2)中央修复太学,魏实行“五经课试法”,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古文经学占据优势;两晋时期太学继续发展,人数多,生源广。
(3)地方学校设置,但不太稳定。
(4)曹魏设律学,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
(5)西晋设国子学,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更明显。
(6)东晋出现国子学与太学两学并存的局面。
2.比较南北朝学校的异同?
答:同:(1)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基本上都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2)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早有纯粹的儒门学者。
(3)学校教育由于战乱等,时兴时废,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4)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起到预设作用,易被忽视。
(5)专门学校出现,学校类型多样化,学制及教育机构设置也有所调整。
异:(1)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重义理之学;北朝不受玄谈之风影响,治经不掺杂玄学因素,虽佛道盛行,但只重形式,儒学始终第一。
(2)南朝以五经为主要教授内容,北朝经学基本上继承了汉学传统,谨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考证:“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3)北朝在非儒学教育方面不如南朝发达,对经学的发展也不如南朝;从总体上讲,北朝统治者在利用儒学维护统治、培训人才方面成就大,崇儒兴学,学习汉朝文化。
(4)南朝儒学一统局面受冲击,学制体制及学校类型更加多样化(如中央官学的设置)。
3.傅玄的教育思想有何理论价值?
答:(1)反对崇虚无,贵刑名,要求尊儒理教。
(2)对人性对教育的影响分析,人性有善有恶,可变性大,重视环境对教育对人性的影响。
(3)设置太学,采取定名分措施,使社会人员各就其业,把振兴教育与发展农业相协调,把尊儒尚学与贵农贱商同样看成事业之要务。
(4)涉足教育经济学,兴学不妨农事,有计划的发展教育。
(5)重视道德教育,正心,内省,因善恶以训诫
(6)经济决定论
4.试析颜之推教育思想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
答:(1)是一位儒家思想代表,但并不是纯粹的儒者;由于受家传儒学影响,但处于兵火战乱时期,儒家失去以往独尊地位,玄学佛学兴盛,使他广闻博识,晚年信奉佛教,主张儒佛调和。
(2)写出《颜氏家训》,着力于士大夫教育。
身处社会动乱之时并历经几代,许多士大夫之家破,作为士大夫的他为保持自己地位与传统,要求士族重视教育。
(3)更多从“利”的角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战乱,朝代更易,不稳定,有别于“君子喻于亲,小人喻于义”的传统思想,从个人前途与谋生手段的角度阐述教育作用。
(4)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专精一职”的人才,由于社会动荡朝廷急需实用人才。
(5)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玄学清淡之风盛行,自高自大,以才学相标榜,以虚心求学为耻,为扭转社会动乱不安带来的这种学习风气。
他主张虚心务实,博学广师,不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第六章
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它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①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设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而实际上每
一座道观、佛寺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
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
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②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
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
答:①隋文帝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学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
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
②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③隋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州县学。
④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广泛搜罗人才。
⑤把学、律学和算学划归到各个专职行政机构,实行对口管理。
⑥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
⑦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⑧根据社会发展创设的专科性学校。
⑨根据州县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规定了各个州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
3.隋唐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做了探讨(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②形成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
③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④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⑤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以儒经为教育内容的传统学校和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⑥学校的分布面积较广(中央官学—州县学、乡学、里学、私学、家学等)。
⑦重视医学教育。
⑧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4.隋唐时期科举制对学校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答:科举制和学校教育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影响:①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科考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统一的考试内容必然促进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②但过分重视科举取士,忽略了学校教育,造成学校教育沦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对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
5.韩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①除了提出“性三品”外,还提出了“情”,认为人们要遵从封建的道德规范,顺性而克情,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②提出了“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通过教育手段,是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③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及考试内容的不合理,要求统治者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④在官学衰落、人们耻学于师的情况下,他重振师道,扭转当时的不良学风(师道观)。
⑤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要重视因材施教,要注意生动活泼。
(对于学习问题,要勤劳,多读博学,积极思考)
6.柳宗元和韩愈在教育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答:同:①都根据儒家传统思想,把人性分为三等。
②都提倡尊师重道,,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③学习要靠个人的刻苦和勤奋,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④都主张因材施教
异:①就教育目的而言,韩愈强调“学所以为道”,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而柳宗元则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社会合格的官吏。
②就教育作用而言,韩愈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而柳宗元则认为教育能够发挥为社会培养行“大中之道”的贤者。
③就教学内容而言,韩愈侧重于仁义道德所体现的《诗》《书》
《易》《春秋》中,而柳宗元则强调的是“中道”—仁义礼智信。
④在教学方法上,韩愈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柳宗元则说明教师和学生所应努力的方向。
第七章
1.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宋朝官学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具体内容:①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
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编纂《三经新义》③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主要有五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特点:宋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教育体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宋朝在诸路设置提举学事司,它的设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②官学类型多样化③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立
2.评述辽金元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①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推行“汉化”政策②各级学校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将学校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④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本民族教育体系⑤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严格,重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层官僚子弟享有文化教育的特权。
3.分析书院产生的原因及两宋书院的特点。
答:原因: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渊源流传的私人讲学传统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特点: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4.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
答:教育理论: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学校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也”。
人才思想: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
5.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答: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具体论述如下:
①小学教育阶段:
3~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柸璞”。
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道德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熹一方面主张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自成方圆。
另一方面,他又重视《须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