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物的类群2-腔肠扁形动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
形态和机能——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神经细胞向前端集中形成雏形的 “脑”;
• 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纵行神经索,其中
腹侧两条最发达;
中 枢 系 统
• 在神经索之间由横神经相连 因中枢形状象梯形,所以称为梯形神经系统。
形态和机能——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
十分发达,具备了专门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腺,
内胚层 伸展方向与身 体和触手长轴垂直。
外胚层 伸展方向与身 体和触手长轴平行。
刺细胞本门动物所特有。一般分 布于外胚层,尤其是触手上(有 些种类内胚层也有)。结构复杂, 顶端有刺毛,内有刺丝囊,囊内 贮藏有毒液和一长而中空的刺丝, 受刺激后能向外翻出,射向敌人
或捕获物。
神经系统 动物界最简单、最低等的神经系统,呈网 状,神经细胞不形成中枢,刺激传导无方向,传导 速度缓慢(比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慢约1000倍)。称 之为散漫神经系统或网状神经系统。
约200种,几乎全部进行世代交替,水螅型不发达,
水母型结构复杂,生殖细胞源于内胚层,全部海产。
代表动物如海蛰。
约6,000种,不进行世代交替,只有水螅型,结构 复杂,具复杂的消化循环腔,生殖细胞源于内胚层。 多数种类形成群体全部海产。代表动物如海葵。
3.4 腔肠动物的经济意义
• 食用:海蛰,饲料;但大量繁殖时可引起下网 捕鱼困难,或引起牡蛎大量死亡。 • 根据珊瑚化石上的生物钟,推断地球自转速度 的变化。 • 珊瑚礁可形成储油层,对寻找石油有重要意义。 • 装饰品。 • 仿生学上的应用。
部分种类(大多数多肠目)在发育过程 中产生牟勒氏幼体,也叫原轮幼体,浮 游生活。
生物学特征——分布
自由生活:小部分,多栖息在海洋和淡 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湿场所。
寄生生活:大部分。
4.3 扁形动物的分类
约10,000种,主要根据生活方式,形态结构分为三纲:
分类——涡虫纲
约2,000种,本门中原始类群。绝大多数在水中营 自由生活,有消化系统。
分类——吸虫纲
约6,000种,寄生生活, 体表无纤毛,消化器官
趋于退化,生殖系统十
分发达。如华枝睾吸虫。
分类——绦虫纲
约2,000种,在 脊椎动物(包括 人)肠腔内寄生, 消化器官完全退 化。身体由许多 节片组成。生殖 系统十分发达, 每个节片都有 1—2套雌性生殖 器官。如猪带绦 虫。
腺细胞 主要散布在内胚层中,可分泌消化酶。
垂唇及水螅基盘也有分布。
间细胞 未分化细胞,分布于皮肌细胞基部。 可分化形成其它细胞。
形态与机能——消化、呼吸和排泄
同时具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无专门的呼吸与排泄器官。
形态与机能——水螅型和水母型
腔肠动物有两种基本形态: 水螅型和水母型
水母型中胶层较厚,水螅型中胶层较
发育:大多数腔肠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经 过浮浪幼体阶段(原肠胚后),体表长满 纤毛,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发育成新 个体。
生物学特征——世代交替
在水螅型和水母型同时存在的种类,
水螅型以无性生殖(即出芽)的方式产生 水母型芽体, 水母型个体成熟后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 生水螅型个体。这种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 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珊瑚纲的全部,水螅纲及钵水母纲中的少数种类 一生只有一种类型,虽然兼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 殖,但这两种生殖方式并不交替进行。
进行世代交替的种类,水螅型为无性世代,行无 性生殖;水母型为有性世代,行有性生殖。
分布
• 全部水生。绝大多数栖息于海洋,狭温 性,如绝大多数珊瑚只分布于热带和亚
热带的海洋;
生殖导管(输送生殖细胞),附属腺体(前列腺、 卵黄腺等)。同时还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
4.2 生物学特征——生殖
少数行无性生殖 大多数行有性生殖,绝大多数异体受精。
再生见于涡虫纲,前端较强,后端较弱。
生物学特征——发育
卵裂方式为不等 完全卵裂。部分 种类属于螺旋卵 裂(见于多肠目 和无肠目)。
利用虫黄藻的代谢废物(碳水化合物
及氧气),加速骨骼生长。单个珊瑚
个体很小,但是它们的骨骼经过长年
累月的堆积,相互粘连形成骨架,再
加上沉积物,就形成了各种珊瑚礁。
3.3 腔肠动物的分类
约3,700种,大部分进行世代交替,单体或群体, 生殖细胞由外胚层产生,大多数种类海产,有少数 淡水种类。代表动物如水螅。
第四节
4.1 形态和机能——基本体制
动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
阶段——两侧对称(或左右对
称),身体有了前后左右之分,
通过主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动 物一般为扁平叶状或线状。适 合于快速移动和有可能在固体 上面爬动,为动物登陆创造了 条件。
形态和机能——中胚层产生
形态和机能——皮肌囊
外胚层产生的表皮和中胚层产生的肌肉常
体腔囊只有一个开口,所以它兼有摄
食和排遗两种功能。
形态与机能——细胞组织上的特点
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在动物的四种组织
中(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
组织),上皮组织占优势,形成体壁内外表
面,并分化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
如水螅分化出了
皮肌细胞
腺细胞 间细胞 刺细胞 神经系统 等
皮肌细胞 组成内外胚层 的主要细胞,即是表皮 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 细胞。基部具向两个方 向伸展的肌原纤维。
常紧贴在一起,形成皮肌囊,包裹全身, 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自由生活的种类
寄生扁虫
含有细胞核的上皮细胞本身埋于肌肉层之下,形
成下沉上皮。表面无纤毛,由一层透明均匀的细
胞质组成(特称外皮层),具吸收养料和抵抗宿
主消化液侵蚀的功能。(是一种合胞体)
形态和机能——实质组织
皮肌囊内无体腔,为一种源于中胚层的结
缔组织充填,体内所有器官都包埋其中,
功能为储藏水和养料,增强了耐干耐饥饿
能力,保护内部器官。
形态和机能——消化系统
分为口、咽和肠三部 分,有口无肛门;肠 一般分支,食物在其 内行细胞外消化和细 胞内消化。
形态和机能——排泄系统
大多数种类具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排泄系 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构成。
4.4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 及防治原则
I. 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
II. 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III. 防治原则 IV. 本纲几种重要寄生虫
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2.化学作用
3.机械作用
4.传播疾病
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 先天免疫 • 后天免疫 •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2)
第三节
3.1 腔肠动物的形态与机能
基本体制
体壁构造及体腔囊
细胞组织上的特点
消化、呼吸和排泄
水螅型和水母型
形态与机能——基本体制
形态与机能——体壁构造及体腔囊
是真正两胚层细胞的开始。
消化循环腔(或称肠腔),具细胞内
消化和细胞外消化两种功能,而且通
过它将消化后的营养运输到身体各处。
薄,但两者的基本构造是一样的。
3.2 腔肠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I. II. III. IV. 生殖与发育 世代交替 分布 珊瑚礁及其形成
生物学特征——生殖与发育
无性生殖:通常是出芽,形成单体或群体。
有性生殖
生殖细胞是间细胞形成的,可能源于外胚层,也 可能源于内胚层。
再生:再生能力很强,但不是正常的生 殖方式,只在受外力损伤后才会出现。
小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淡水种类很少,广温性,世界各大洲的
都有分布。
珊瑚礁及其形成
由珊瑚纲中的一小部 分种类,称之为造礁 珊瑚分泌的骨骼形成
的。造礁珊瑚生活于
热带和亚热带(北纬 30°~ 南纬 27°之间) 的浅海,水温 22~30℃ 只 分 布 在 水 深 50 米 以
上处。
•因为它们的内胚层细胞中共生着无数
的虫黄藻(一种单细胞藻类),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