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殷墟观后感-范文模板 (1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殷墟观后感
篇一:殷墟游后感
殷墟游后感
记得刚来安阳时,很多同学都给我说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名弘扬世界。
殷墟内充满了历史的色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商朝的风采,是很值得一去的。
于是,怀着对历史向往的心情,我游观了殷墟。
来到殷墟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扇红色的大门,横梁上赫然写着“商朝王陵
遗址”几个金黄的打字,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进入大门,有点茫然不知
所措,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吸引力,不知该先去那个地方看好。
心想,就
跟着导游慢慢地、一一游览吧!
以前对殷墟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的知识,对殷墟的印象也只源于那古老的图片。
而今,当我置身于这一充满历史色彩的地域时,听着导游那从未听过的解说,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对殷墟的参观让我收获颇多,是我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次的了解,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脑
海里。
一、殷墟的来历
公元前14世纪(正时奴隶社会制度),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在此建立了商代二百七十余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
曾
时的殷都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
沿古老的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式
的古代都城,城市布局规模巨大、严谨合理。
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
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绚烂,独具东方特色的殷墟文化。
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
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知道被考古学家们发现,才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殷墟的介绍
在游殷墟的过程中,处处都有牌子向游客做简单的介绍,从这些文字中以及导
游的解说中,我对殷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
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
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一)、殷墟王陵遗址
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
出土地。
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
从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1X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
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宫殿宗庙遗址
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4A旅游景区。
占地面积22.12公顷,房屋占地面积1392.34平方米。
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
《妇
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
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三)、洹北商城遗址
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其西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二者略有重叠。
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
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显示出我国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征,是城内核心部分。
其南北长500米以上,东西宽远不止200米。
宫殿区内现已
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即著名的一号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城址北
部(宫殿区以北)近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
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间。
我曾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看到过用泥做成的小人,是古时人们制作青铜器过程的
反应。
当我看到殷墟中那些陈列的青铜玉器,特别是被称为世界青铜器之最的
司母戊大方鼎时,我惊呆了,那么的大,上面雕刻的东西是那么的精巧。
或许,在现在制造这样一个方鼎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在当时,技术是那么的落后,这
个世界之最是怎样造成的呢?不禁让我对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勤劳产生了由
衷的敬佩。
在参观过程中,还有一处让我难以忘却,那就是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
的前列的妇好墓。
墓中的东西虽然被移走,但从那些陈列品中,就能想象出当
时挖掘的场景。
在妇好墓前,有一尊大雕像,就是妇好。
你看它目光炯炯,不
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
最
让我佩服的是,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
公斤。
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
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
大过人。
当我走近她时,总有一种敬畏之感,在她面前,感觉我是那么的渺小,她的威姿,震撼了我的心灵。
到殷墟不能不看甲骨文,它是中国汉字的鼻祖,通过了解,我知道了殷墟甲骨
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被称为中国古
代最早的“档案库”。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
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
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望着那些被译过来的象
形文字,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造字记录的情景,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先人们
的聪明才智。
当领略过商朝的文化起源后,我有了解了他们的交通用具,当时人们是怎样旅
行的呢?带着疑问,参观了殷墟车马坑。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殷代的车子,考古
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
段了。
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
殷墟考古
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
早的实物标本。
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
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
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
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
葬1人。
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
研究证明,殷代的(来自:WWw. : 殷墟观后感 )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
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
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
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殷墟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内涵,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能表达的了的。
参观殷墟,
仿佛游弋与历史的长河中,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的繁华古都,望着那一件件陈
列的古代的从生活用品到军事武器,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
及管理制度,更能让你体会到他们聪明才干。
静静地看着那些列在展室里,各
式各样的青铜器具,我第一次欣喜地感到,他们是如此的美,纹饰细腻,全身
泛着柔和的雅致的绿色,甚至发着一种极其艺术的光环。
哦,原来铜锈的颜色
配着那样细腻的纹理,竟也可以如此的优雅,原来枯燥的不是青铜器具,而是
我内心对历史的匮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曾经的天下大都会呵,二百七十余年激情燃烧的铿
锵岁月,并没有轻得像一缕烟,依然留下了诸多让人暇想的见证。
三千余载的
风雨沧桑,是何等的漫长,又是何其的短暂,曾经矗立起的那么多无法超越的
高峰,如今,依然穿越于时空而存在。
墓地内华美的陪藏品与殉藏的累累白骨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的发展总有着它
的必然吧,面对历史的厚重,我无言评说,只是为那些无辜的生命叹息,并深
深感慨没有战争的和谐社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并为
维护和平而默默努力。
对殷墟的参观让我收获颇多,从课本到现实的过渡让我激动不已,那些前年的
古物,那些千年的故事从前年的遗址中移到了我的脑海中,它们将永远刻在
我的脑海里,时刻让我回忆起历史,时刻提醒我先人们所创造的价值,永远
记住那段刻骨的,辉煌的历史。
篇二:《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观看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一方面为自己对汉字的孤陋寡闻羞愧不已,同
时也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折服,思绪万千,感触良多。
开篇以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
的缺乏了解,进而与近年来全球汉语热的情形对比《汉字五千年》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
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
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
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
不同的汉字构
成方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习惯。
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
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片中孝文帝拓跋宏的例子,强有力的说明了文字的重要性。
有能力缔造一个强
大王朝的君主,却无力创造文化和文字。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只能牺牲亲情。
就在他壮志未酬离开人世的这年,
大洋彼岸的欧洲同样仍在分裂之中。
然而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
同的答案。
欧洲大陆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正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
而在
中国,混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
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凝聚着
结束内乱的能量。
汉字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名单心灵缝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
化及其传承的核心。
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灵气形成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
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态虽屡有变异,却一
脉相承,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
躅前行的漫漫夜路。
无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
汉字是我们成为我们,是汉
族成为汉族。
汉字是中华成为中华。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这块
土地上,执着地书写了几千年,从未间断。
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同寻常又光彩夺目的奇葩。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
中断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作为中国人,
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有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
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
续和传承承担责任。
我认为大家在书写汉字的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一种尊重文
化的态度,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更好的讲这一特殊文化传承下去。
唯有如此,汉字才能如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般,时代流传。
篇三:《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201X年03月18日(星期二)华民集团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一次既深刻而又有
意义的集体活动。
在办公室雷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爱国精神。
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
的一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
201X年在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
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刚到达博物馆外面的时候,我们就被眼前这个雄伟的、气势磅礴的建筑物震慑了,博物馆的正面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
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金色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初次来到国家博物馆,置身其中的我感
觉自己突然变得很渺小。
在服务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入口,待一系列安检过后,我们来到了展馆内部。
环顾四周,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基调,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央大厅,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书法作品;第二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毛泽东雕塑作品;第三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
作的与毛泽东相关的油画、国画等绘画作品。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几尊有着
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毛泽东雕像,将毛泽东精神展现的淋
漓尽致。
大多数展厅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层,上行和下行两条扶
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宽敞的走廊,走廊的左边是大美木
艺展厅,此展厅所展览的近百件家具,均为中国明清时期家具的精华,也是中
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巅峰时期的代表。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明清家具的造型和
工艺特点,感受明清家具所蕴涵
的深厚、柔美、风雅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进而深刻认知中国古代家具之
“大美”之所在!
出来木艺展厅的对面是商邑翼翼展厅,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该厅展示内容
主要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为主,是高度发达的商文明的物证。
从
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信仰空间、甲骨文字、戎马生涯、贵族生活等方面对晚
商贵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展示。
除了展厅里面,在博物馆的公共区域也随处可见一些展品,路过三楼的公共区
域我们还参观了宋代石雕艺术,有辅以武士、四神、妇人启门等,展现墓主人
的日常生活。
这些墓碑雕工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惟妙惟肖的
侍女形象,有的奉梳妆洒扫,有的侍饮宴起居,有的献歌舞音乐,各有职司,
分工明确。
她们眉目传情,欲语欲动,使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宋代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更能感受到雕塑家精湛的技艺。
来到四层后我被名为“友好往来历史见证”的展厅所深深吸引,展厅里面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的展示,这些礼品见证了新中国60余年辉煌的外交成就,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从中也反映了不同
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受礼厅出来再往里走是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展厅,这里的雕刻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透露出原始朴拙的生命和自然之美。
我深深的
觉得非洲雕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与非洲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
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工具,反映了非洲人朴素的世界观和
人生价值观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青铜馆。
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
染下,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通过这些石像、青铜被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
带着对石像和青铜器的那种质朴的感怀,我们进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
古代瓷器艺术馆,这里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
特色的珍品。
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
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
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简直美不胜收。
最后,真的很感谢这次活动的举办,让我们更了解国家的历史。
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
在此我只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
同时希望能
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但是,这可能也将成为
此次活动中唯一的缺憾,因为这里太大了,大家不得不拖带着还没参观完就已
经疲惫的双脚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带着感慨和意犹
未尽期待着再一次回到这里,去感受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遭遇的数千年未见
之奇变;去领会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
——XXX 201X年03月27日
篇四:文化伟力观后感
《文化伟力》观后感
在春暖花开之季,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校组
织了观看了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理论文献
电视片《文化伟力》,该电视片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精品力作共分六集,
分别是文明之源、凝聚之魂、创造之光、竞发之帆、兴业之柱、强国之路。
作
为一名积极分子,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文明之源这集精彩的阐述。
下面说下我
对文明之源的理解。
文明之源主要内容,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
型聚落遗址距今大约在4000年到4600年左右。
在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
残破的陶制扁壶,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在扁壶身上有一个朱砂写成的“文”字,有学者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着更为
久远的历史。
而殷墟甲骨卜辞上的“文”字与这件陶器上的“文”字,在书写
上几乎没有差别。
直到今天“文”字也是字形变化最小的汉字之一。
文字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在古老的哲学典籍《周易》中说: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或许这就是汉语中“文化”一词最为切近的阐释
和最为久远的源头。
该片阐述了文化就是以文化之,文表示了一种思想、一种
观点、一种智慧,而化则表示用这些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中、行动中、社会中,通过文化来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就是要用这种无形的思想、无形的观念、无形的智慧来引导,
来推动有形的社会、有形的事物、有形的发展。
界。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一切能力以及精神创造物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翻开人来发展的历史人类告别蒙昧落后走向开化。
文明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的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生命繁衍岁月流转的历史也不仅仅是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历史更是一部文化进步文明承传的历史。
文化是文明形成的基因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文明发展的源泉,劳动创造文化和文明,而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态,人类社会在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更以文化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结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认知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同时有开启这对未来的向往文明的传承始终是以文化为载体正是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人类的文明
俩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蜿蜒在中国的版图上他们孕育出了世界上唯一的绵延数千年而又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文化创造了无数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历史的悠悠长河中炎帝神农氏与皇帝轩辕氏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备受历代炎黄子孙的千秋景仰人们在早期的长时间的农业劳动生产中形成了男耕女织守望田园辛勤劳作的经济结构和生活制度这是中国存在的最广泛的文化类型最终繁衍出了与游牧文
明相对应的另一种人类早期的文明形态农耕文明从中国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开创农业至今几千年过去了农业仍旧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依靠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科技文化已经融入农业生产古老的农耕文明发展为现代农业文明科技为古老的农耕文明插上高飞的翅膀
中华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态而浩如烟海的中华古代文化典籍不仅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更是将中华文明一步步的推向更加辉煌的巅峰称为中华文明的又一份灿烂的瑰宝上至周秦汉唐下至宋元明清王朝变更帝号更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始终根植于华夏文明之中四书五经的深邃哲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一座座浩大的文学殿堂一大批留芳千古的哲人诗人词人小说家他们的深刻思想和优美词章化成巨大的精神能量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之光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乐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展现着文化的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构建者文明社会的秩序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创造那些一直延续到尽头的祭祀仪式是我们回溯昔日礼乐文化的窗口舒缓而悠扬的金声玉振肃穆而有序的举手投足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方撇捺毛是礼乐之美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