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

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

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

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

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

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

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

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

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

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

“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

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
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

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

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

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D.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化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化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典之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

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
予之,当孩子动情地吟哦时,还能找到多少相配的物境和诗意?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

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

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

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

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

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

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

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

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

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

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

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
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

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

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

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多么美好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 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 现在的孩子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

D. 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5. 文章第1段引用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概括。

6. 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马灯
薛培政
我到某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

梁老的老伴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

老头子却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见我对这盏马灯好奇,梁老便将马灯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中,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26岁的我担任了连指导员。

暮春的一天早上,尚未吹起床号,通信员便将我推醒,通知我到团部接受一项紧急任务。

当我快步赶到团部时,团长已在那里等候我了。

团长告诉我,根据气象预测,今年天山天池冰面解冻可能要提前。

他随即命令由我带队,以最快的速度将山上伐下的木材,用,马匹通过天池冰面运到对岸,为战备施工备足木料。

当我带领两个排的兵力赶到天池边时,才发现作业的艰难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次要往山下运送的木材,都是6至10米长,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松木。

近似原始的运输方式,是在木材的一头钉上数个铁钯,用绳索系牢套上马匹拖过冰面。

要将堆积如山的木材全部运到天池对面,至少需要一个月。

当运输进入后期时,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天池出现了解冻的迹象:放眼望去,湖面上的裂纹清晰可见,并不时发出阵阵冰裂的声音。

天池平均水深60余米,最深处约105米,因属高山湖泊,水温较低,假如人或马匹不慎坠湖,几乎就没有抢救的可能。

任务紧急,情况突变,向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停止运输,剩余的木材只能等到冬季封冻时才能运出,势必会影响战备工程的进度;若是按照原来的运输方式作业,造成伤亡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在天池边踱来踱去,虽有寒风吹过,但仍感到身上一阵阵燥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利用夜间气温低,浮冰间再次形成连接,天池冰面相对固定的时机,组织展开夜间作业。

夜幕渐渐降临,呼啸的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

漆黑一片的冰面上,别说战士难以行进,就连拉木头的马匹都扭动着身子不愿前行。

见此情景,我瞬间便做出第二个决定:由我提着马灯走在前面开路,大家看着灯光,跟我保持距离连成一线行进。

如果一旦看不见灯光,要赶紧卸下木材,立即返回原地,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在这罕无人迹的天山上,战士们那悲怆的回答响彻旷野,我感到肩头上有千钧的压力。

我提着这盏马灯在前挪动,身后运木材的人员马匹形成一条长龙,渐渐向天池对岸靠近。

经过两个整夜的紧张抢运,终于将所有木材运到对岸。

这时人困马乏,都盼着早点返回营区休整。

我顾不上歇息,再次来到天池边,仔细观察了现场情势后,回到队伍前做出了第三个决定:原地进行短暂休整,备足两天的干粮,准备翻山绕道返回营区。

“指导员,咱们昨夜不是才从冰面上过来吗?这回又是轻装返回,不会出事的!”几个老兵劝我道。

“您看俺们都劳累成这样了,为啥有近道不走,非要绕远路自讨苦吃呢?”有的战士也发起了牢骚。

……
在稍作休整,备足干粮之后,我铁青着脸向着队伍下达了命令:“同志们,上级赋予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团首长在等待着我们安全返回。

现在湖面上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盲目蛮干,做无谓的牺牲,我必须把人员、马匹一个不能少的带回营区,开拔——!”
两天后,当我站在营区门口,看着所有人员和马匹安全进入营区后,竟一头晕倒在地……
若干年之后,当那些身处天南地北、已是子孙满堂的老战友,偶尔与我见面或电话联系时,总少不了提起这档子事,都认为我当年提着马灯在前开路,颇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

“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

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即将分娩的妻子,倘若我那夜掉进湖去,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可是,想想担负的任务,再看看身边的战士,作为指挥员,我别无选择。

所幸的是,我把他们一个个安全的带回来了……”
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略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的是“老边防”梁英才的一段往事,以讲述人讲述自己过去经历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 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天池已出现了解冻的迹象,在这种令人紧张的情况下该如何抉择,这一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夜幕下寒风、大雪等恶劣的天气情况,反衬了人物的英雄壮举,为后文在返回营区时改路作了铺垫。

D. 小说在主人公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给读者展示了那个火红年代的英雄人物的壮举,颂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8. 小说以“一盏马灯”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写道:“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

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

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

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

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节选自张耒《强村丛书》)
1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11. 文中的“屈宋”分别是_____、______。

(填写姓名)
12. 根据文意,概括贺方回词的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的描写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B. 开头两句展现的景象神态毕现地村托出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柳塘新绿”,这令人倍感温柔的景色减却了思妇心中的离愁。

C.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日头”一句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指出“离恨”是“人间有白头”的祸根。

D. 辛弃疾虽是豪放词人,但这首词却写思妇的离愁别恨,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在风格上比较特别,是一首优美婉约词。

14. 辛弃疾的这首词表面上虽然是“代人赋”,实则“别有怀抱”。

请结合词中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约会中女子调皮活泼的性格和男子未见情人而焦急不安的情态。

(2)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4)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 。

(欧阳修《伶官传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中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近期,新冠肺炎来得很猛,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肩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

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

不准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

了解新冠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过于恐慌,树立科学、
理性的态度。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

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做点事儿。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搞定这场抗疫阻击战!
某校学生会
2020年2月18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同学致老师的赠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对您的深情难以言状。

所有的迷恋都已凝成一串省略号。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敬;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

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我多想再一次关注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春风化雨沐我心,师恩浩大永记心。

在人生的旅程中,您启迪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智力。

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谢谢您,老师!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亲爱的老师,愿您永远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17. 赠言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18. 仿照上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献给老师的赠言。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写作。

2020年8月,我校对暑期期间的高三学生做了一项调查,下面是有关此次调查中高三学生关注度的词云图。

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请观察这幅词云图,根据关键信息,使之产生合理的关联,写一篇发言稿,在开学第一次班会课上作为代表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错误。

结合“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
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分析,原文为“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每个家庭为中心”不同于原文的“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势力”与原文“中心势力”不同。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错误。

结合“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

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

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分析,“以史为鉴”于文无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B项,“难以找到”错误。

结合“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分析,错在把原文中“怎样找到”换成“难以找到”;
C项,“在于实现‘富民’目标”错误,结合“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

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分析,原文并无此意。

D项,“《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于文无据,结合“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分析,原文也无此意。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