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精神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

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

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

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

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

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
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

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C.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

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

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

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
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

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

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

途经
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

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

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
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
能控制自己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

,”“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
更没余地。

”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

但意义不同
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
的重要作品。

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

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

”“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

”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

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
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

他当了一辈子美
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

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

艺术是他永远的
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
荣誉和头衔。

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

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
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

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

”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

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

装不下别的了。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
【1】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

【2】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

【3】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

【4】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结
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

仕州为主簿。

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

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赦晏冤理得申。

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

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

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

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

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

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迁散骑侍郎。

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

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

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臣等敢冒陈闻。

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

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

”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

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

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

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

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

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

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

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

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攀担任别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主动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充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
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不仅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

(2)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1】请对首句中的两个“自”字进行赏析。

【2】“不见人烟空见花”用了对比反衬手法,请分析其在诗句中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

四、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写出了山间的春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2)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的两句是“,”。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五、选择题
1.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李金发先生一生清高,不大与文坛往来,出版的作品也甚少,但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3)诚实守信、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A.开山鼻祖坐山观虎斗一诺千金B.始作俑者隔岸观火一言九鼎
C.始作俑者坐山观虎斗一诺千金D.开山鼻祖隔岸观火一言九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历史表明,尊重对手,平等待人,学会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对话,共同应对生活面临的挑战,是文明应有的内涵。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愿望。

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在昨天进行的欧洲羽毛球团体赛中,卫冕冠军丹麦队和德国队以5:0和3:2分别战胜芬兰队和瑞典队,闯进了决赛。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促进成品油质量升
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六、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精神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

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

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

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

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

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
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

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C.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
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不是作者的观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
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归结为作者的观点。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
念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
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原文表述为“缺乏精确的习惯”,选项为“没有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