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九年级一模语文汇编:文学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
文学文化常识
一、基础知识综合
(2024北京西城初三一模)班级进行了“古建文辉——语文中的中国古代建筑”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后计划举办专题展览。

下面是展览内容的初稿,请你进行审校、修改和补充。

展板一:汉字中的古建发展
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 A .因为这里形容建筑物高大雄伟的样子,所以“巍峨”一词中无错字。

B .因为这里表达“鲜明地展示”的意思,所以“张显”一词中有错字。

C .“穴”读作“xué”。

D .“剖”读作“pāo”。

2.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全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 ①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B .①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被汉字凝固 ①汉字的构造也会影响到建筑材料
C .①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 ①汉字的构造也会影响到建筑材料
D .①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被汉字凝固 ①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展板二:成语中的古建细节
...
A .美轮美奂
B .包罗万象
C .相得益彰
D .棋逢对手
4.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展板三:诗文中的古建形式
5.在文段横线处补全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不尽长江滚滚流①杜牧B.①不尽长江滚滚流①杜甫
C.①生子当如孙仲谋①杜牧D.①生子当如孙仲谋①杜甫
6.为插图黄鹤楼拟写一副对联,补全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何时① ,看洲渚萋萋芳草
今日白云仍在,拂汉阳①
A.①黄鹤飞来①历历晴川B.①黄鹤再来①历历晴川
C.①黄鹤飞来①浩瀚烟波D.①黄鹤再来①浩瀚烟波
7.展览的结语中需要解释主题“古建文辉”的意思,请你综合三块展板,补写内容。

历史悠久、细节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古代建筑,。

(2024北京房山初三一模)班级开展了“寻龙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你所在的小组准备以手抄报的形式汇报活动所得。

下面是手抄报的初稿,请根据要求修改。

8.请用正楷书写“我的寻龙之旅”六个字作为手抄报的标题。

(一)走进展馆寻“龙”
为了弘扬
..了“遇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都博物馆将馆藏文物中的“龙”元素进行梳理提炼,策画
铜坐龙”系列活动。

活动的主角铜坐龙为青铜实心铸造
..别致,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
..,它弓身踞坐,造型
光。

这尊铜坐龙于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正殿大安殿遗址出土。

它有力地证明了金代宫城核心区与当代北京城的关系,是北京城历史的重要见证。

它两肋有飞翼,带有从丝路传来的西亚、中亚地区翼兽的特征,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铜坐龙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也是北京城历史的见证。

9.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光大、发扬”的意思,所以“弘扬”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筹谋、设计”的意思,所以“策画”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把熔化后的金属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的意思,所以“铸造”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的意思,所以“造型”一词中有错字。

10.根据语境,文段中的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你做出修改。

(二)翻阅书卷觅“龙”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龙”的身影。

它显身在神话传说中,如盘古成龙相、伏羲为龙种;它出没在成语故事里,如卧虎藏龙、画龙点睛;它潜藏在古诗文中,如“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它奔腾在古典名著里,如《西游记》中一路驮着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小白龙;它腾飞在近代佳作中,如《少年中国说》中的“潜龙腾渊,鳞爪飞扬”……遍览古今书卷,龙影随处可寻。

龙,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

它是国人心中腾飞九天、威武向上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进取。

11.文段中画线句的作者是唐代的。

12.在括号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生不息B.川流不息C.经久不息D.自强不息
(三)立足当下话“龙”
新时代,“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它代表着自信精神:年轻人爱上博物馆,热衷逛古都、听京剧……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已深入人心。

它代表着创新精神:……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

作为
龙的传人
....,我们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助力中国这条巨龙继续腾飞!
13.根据小组意见,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

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上天入海的水陆两栖救援飞机“鲲龙”,勇往直“潜”的载人潜水器“蛟龙”,科考重器“雪龙2”号破冰前行
B.上天入海,勇往直“潜”,破冰前行,是水陆两栖救援飞机“鲲龙”、载人潜水器“蛟龙”和“雪龙2”号这个科考重器
C.水陆两栖救援飞机“鲲龙”上天入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勇往直“潜”,科考重器“雪龙2”号破冰前行D.水陆两栖救援飞机“鲲龙”上天入海,载人潜水器“蛟龙”、科考重器“雪龙2”号,勇往直“潜”,破冰前行
14.你想知道文段中“龙的传人”的意思。

查《现代汉语词典》,“传”的主要义项有:①传授;①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①传播。

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下列对“龙的传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授龙的知识的人B.传承龙的精神的人C.传播龙的文化的人
(2024北京东城初三一模)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年级开展“中华龙文化”主题学习活动。

下面是你所在小组准备的交流材料,请修改、完善。

15.用正楷字书写“龙腾祥瑞展宏图”七个字,作为交流的题目。

话龙之传统
中国古人认为,神龙出世,司掌着风调雨顺,护佑着五谷丰登,象征着威严煊赫,昭示
..着国泰民
安。

在庙堂之上,龙常常被视为天神或天命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
....的权力和威严;走入寻常百姓家,
“龙凤呈祥”象征婚姻美满,“鱼跃龙门”寓意金榜提名
..”展现进取精神,“一夜鱼龙舞”烘托佳节
....,“龙舟竞渡
氛围……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16.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明白地表示或宣布”的意思,所以“昭示”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最高”的意思,所以“至高无上”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名字写在录取的榜上”的意思,所以“金榜提名”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划船比赛”的意思,所以“竞渡”一词中有错字。

话龙之传承
(一)龙与文学
龙的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
....。

温庭筠在“威凤跄瑶簴(jù),升龙护璧门”(《元....,在古诗文中亦寥若晨星
日》)中,以“龙”为意象,表现出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平安的祈愿;李贺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
君死”(《【甲】》)中,以“玉龙”代宝剑,彰显将士们报效国家视死如归
....的精神;【乙】在“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中,用“龙”作譬喻,表现出他对高洁傲岸
....情操的追求……
17.依次在文段【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18.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家喻户晓B.寥若晨星C.视死如归D.高洁傲岸
(二)龙与京城
科学家们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推测明朝人是以“双龙”的布局设计并建造了北京城。

以北京城现在的布局来看,“水龙”可能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为龙眼,中南海和北海为龙身,什刹海为龙尾。

“陆龙”可能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坛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

19.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修改建议是:。

(三)龙与科技
“龙”出现在众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里: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龙字号”大
国重器拥有着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成为让中国工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国之砝码
....。

20.你想知道“国之砝码”的意思。

查《现代汉语词典》,“砝码”的解释有:①天平上作为质量标准的物体,通常为金属块或金属片,可以称量较精确的质量;①借指分量、条件。

根据文段内容和词典释义,说说“国之砝码”的意思。

话龙之传人
千百年来,龙的象征意义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文化认同的核心符号。

作为龙的传人,。

21.依据上面所有交流材料,用上“理解”“激励”“责任”三个词,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向同学们发出倡
议。

二、综合性学习
(2024北京燕山初三一模)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大好春光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春游踏青——一桩有历史感的文化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听一听,恰逢春色话春游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春游的历史文化,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

不少同学对古人如何踏青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你阅读下面的听讲记录,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浪漫诗意
①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春游,那个时期的郊游以浪漫闻名。

《诗经》中的爱情诗篇里常常可见有关春游的内容。

孔子推崇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颇具浪漫色彩。

你听,泗水河边,夫子拨弦,弟子和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琴声歌声融进暖暖的春日里,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魏晋·【甲】
①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交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

流连于山水之间,他们一起品茶,饮酒,赋诗。

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

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

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

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因此,永和九年暮春时节的这场文人雅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

唐朝·【乙】
①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巳、寒食、清明时节展开。

这些节日可是唐代官吏的公休假日!每到这时,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呢!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_________(人名)绝对算一个。

他徜徉于“绿杨阴里白沙堤”上,乐而忘fǎn。

那生机勃勃的早春西湖,在他的笔下灵动而缤纷。

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盛开着雪白花朵的山间,郊游的人们正举杯畅饮;城外远郊的阡陌上,踏青赏春的人们络绎不jué,好不热闹!
宋朝·健身休闲
①宋朝的春游,内容更加多元化。

除了赏花、品茶、写诗,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宋朝人,无论文人武士还是大家闺秀,几乎都会玩蹴鞠。

人们趁着春融日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宋人的春游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有没有给你的春游带来一些启发呢?
2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bàn”。

C.“乐而忘fǎn”在此处的意思是“快乐得忘记返回”,因此应写成“乐而忘返”。

D.“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决”。

23.上面记录中提到的唐代“旅游博主”是谁?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写出他的名字。

24.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交游赋诗①挥毫泼墨①假日公休①全民狂欢
A.【甲】①【乙】①B.【甲】①【乙】①
C.【甲】①【乙】①D.【甲】①【乙】①
活动二:品一品,曲水流觞知雅韵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
的一种雅事。

农历三月,大家列坐于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

25.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同学们也列坐在小河旁,效仿古人“曲水流觞”的做法,以水代酒,以“春天”为主题开展对诗活动。

你觉得哪位同学对得不正确呢()
A.小梅: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B.小清: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C.小林: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D.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6.小溪想拟一副对联,记录大家对诗的情景,有几处还待推敲。

请你帮他做出选择()
上联:曲水流杯,诗① 清溪漾
下联:① 泛觞,泉自远山①
A.①书①激湍①入B.①随①吟咏①来
C.①随①激湍①来D.①书①吟咏①入
27.请你将“曲水流觞”四个字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活动三:学一学,忙趁东风扎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从古至今,放风筝都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

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同学们做风筝。

阅读下面关于风筝制作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

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

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

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

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乙】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28.【甲】【乙】两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逗号逗号B.逗号分号C.冒号分号D.冒号逗号
29.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参考答案
1.D 2.A 3.D 4.这些含有建筑细节的成语,有的保留了与建筑相关的原义,有的发生了语义演变。

5.C 6.B 7.示例:与汉字、成语、诗文交汇,共同构筑了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D.纵剖面,zòng pōu miàn,指顺着物体轴心线的方向切断物体后所呈现出的表面。

选项读音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第一空,根据材料第三段“‘穴’是象形字,建筑学家认为,它描画了华夏先民早期居处——地穴的纵剖面”可知,此处补充句子应表示汉字反映出中国建筑早期原始形态这一内容,横线后材料的主语对象是汉字,所以应用“汉字”作为句子主语,此处应选用“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

第二空,根据材料第四段“梁、柱、栏等都从‘木’,墙、堂、城等都从‘土’”等内容可知,此处补充句子应表示建筑的材料会影响汉字的字形构造,横线后的主语对象是建筑材料,多以应用“建筑材料”作为句子主语,此处应选用“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故选A。

3.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

句中形容建筑的美丽,符合语境;
B.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句中形容成语的内容丰富,符合语境;
C.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句中形容成语和建筑搭配较好之时,可以给双方增色,符合语境;
D.棋逢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句中的建筑和成语二者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不符合语境;故选D。

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如‘雕梁画栋’,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指房屋华丽的装饰;如‘钩(勾)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飞檐相互交错,现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可知,在与建筑有关的成语在运用中,“雕梁画栋”的原义并无变化,而“钩(勾)心斗角”的语义发生了较大变化。

所以画线句“都保护了与建筑相关的原义,没有发生语义演变”表述的含义与材料内容不符,应修改为:这些含有建筑细节的成语,有的保留了与建筑相关的原义,有的发生了语义演变。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根据“辛弃疾登北固亭”可知,此处应从辛弃疾所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筛选合适的句子,联系后文“暗讽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可知应采用“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这句话表明作者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收复失地,也暗示了作者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第二空,根据“借铜雀台之典,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可知,此句出自杜牧所写《赤壁》,这首诗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此处应填“杜牧”;
故选C。

6.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写作上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律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
美。

注意对联一般讲究“仄起平收”。

第一空,下联“白云仍在”中“白云”是名词,应对“黄鹤”;“仍在”应对“再来”。

所以此空应对“黄鹤再来”。

第二空,上联“萋萋芳草”中“萋萋”是形容词,且是叠词,应对“历历”;“芳草”是名词,应对“晴川”。

所以此空应对“历历晴川”;
故选B。

7.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归纳总结。

开放性试题,阅读材料,根据三则展板的主题“展板一:汉字中的古建发展”“展板二:成语中的古建细节”“展板三:诗文中的古建形式”可知,三块展板分别从汉字、成语、诗文三个角度介绍了古代建筑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在补充句子时,一定要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成语、诗文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拟写答案时注意与前一句的连贯,语言流畅即可。

示例:在与汉字、成语、诗文的融汇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8.我的寻龙之旅9.B 10.铜坐龙是北京城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

11.刘禹锡12.D 13.C 14.B
【解析】8.本题考查汉字临摹。

用正楷字体工整书写,注意“寻”“旅”的规范书写。

9.本题考查字形。

A.弘扬:发扬光大。

书写正确;
C.铸造:把金属加热熔化后倒入砂型或模子里,冷却后凝固成为器物。

书写正确;
D.造型:塑造物体形象。

书写正确;
故选B。

10.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语序不当,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与“北京城历史的见证”交换位置。

因此改句为:铜坐龙是北京城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1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B.川流不息: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C.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D.自强不息: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

句中形容龙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努力,用“自强不息”恰当;
故选D。

13.本题考查情景补写。

要求补写语句节奏匀称。

“水陆两栖救援飞机‘鲲龙’上天入海”与“载人潜水器‘蛟龙’勇往直‘潜’”“科考重器‘雪龙2’号破冰前行”为并列关系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字义理解。

“龙的传人”是中华人民的自称。

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先民的发展,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

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常引以为豪。

传:传承龙的精神的人;故选B。

15.龙腾祥瑞展宏图16.C 17.甲雁门太守行乙刘禹锡18.B 19.答案示例:在“拍摄”前加“通过” 20.答案示例:国家的强大竞争力量21.答案示例:我们要深刻理解“龙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励自己发愤图强,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
【解析】15.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将“龙腾祥瑞展宏图”用正楷字工整、正确地书写下来。

注意“腾、祥、瑞、图”等字书写正确。

16.本题考查字形。

A.说法不正确。

“昭示”意思是:明白地表达或宣布。

书写无误;
B.说法不正确。

“至高无上”意思是: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书写无误;
D.说法不正确。

“竞渡”的意思是:划船比赛;渡过江河湖面的游泳比赛。

书写无误;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乙】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18.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此处形容龙的形象在中国人人都知道,使用正确;
B.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清晨的星星一样。

形容很少。

此处形容龙的形象在古诗文中很少出现,与“亦”矛盾,使用不当;
C.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

形容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死。

此处形容将士们报效国家不怕死,使用正确;
D.高洁傲岸:形容众多污秽中的纯洁。

此处形容他的高尚情操,使用正确;
故选B。

19.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画线句“科学家们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推测明朝人是以‘双龙’的布局设计并建造了北京城”语病是成分残缺,在“拍摄”前加“通过”。

2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根据“‘龙字号’大国重器拥有着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成为让中国工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国之砝码”语境,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砝码”的解释中“借指分量、条件”可知,“国之砝码”这里是指“国家的强大竞争力量”。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用上“理解”“激励”“责任”三个词,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即可。

示例: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龙”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激励自己奋勇拼搏,承担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责任。

22.C 23.白居易24.B 25.D 26.C 27.示例一:选甲,甲是行书,潇洒飘逸,能体现沿溪而坐泛杯作诗的潇洒快意。

示例二:选乙,乙是隶书,古朴典雅,能体现曲水流觞习俗历史悠久的特点。

28.A 29.示例一:“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示例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体现,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解析】2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和歌:读音hè gē,附和唱歌。

而非“‘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河畔:读音hé pàn,河边,岸边;而非“应读作‘bàn’”;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绝”是断的意思,不能写作“决”;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根据①段“唐代”“绿杨阴里白沙堤”的等提示可知,语段中的资深的“旅游博主”指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4.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提炼概括,其实就是为语段拟写标题。

根据“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

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

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

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可知,魏晋时期人们喜好交游,并且交游中喜欢写诗作赋,所以【甲】处可写①“交游赋诗”;
根据“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巳、寒食、清明时节展开”“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可知在唐代,春游成了大众乐事,所以【乙】处可填写①“全民狂欢”。

故选B。

2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A.“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春风》,意思是: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梨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和“春天”有关;
B.“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出自宋代苏轼的《东栏梨花》,意思是: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和“春天”有关;
C.“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田家》,意思是林外鹁鸪声声叫小雨渐渐停歇,屋头红日送春暖杏花正鲜。

和“春天”有关;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这两句诗以花喻雪,写的是冬景,和“春天”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