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论文
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1)课堂氛围枯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

学生在沉闷的氛围中学习,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1)题海战术。

为了提高成绩,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练习类似题目,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怪圈。

(2)忽视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成为制约他们数学学习的瓶颈。

(1)概念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仅仅采用定义—例题—练习的模式,未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2)缺乏对概念的辨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近概念容易产生混淆,教师若未能及时进行辨析,将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
(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的目标和内涵。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方面,教师应将这些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践这一理念: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解决,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 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增强数学建模的能力。

- 利用几何图形、图表等工具,帮助学生发展直观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 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
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

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知识的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能够
与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认知路径。

- 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可视化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 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

-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2、关键,促进思维发展
(1)从具体到抽象,打牢认知基础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情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学概念,从而为理解抽象知识打下基础。

- 操作实践:通过动手操作教具、模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增强认知体验。

- 语言引导: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数学语言,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

(2)从有限到无限,实现认知飞跃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突破有限的知识点,实现认知的飞跃,从而发展其数学思维。

- 探索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无限性。

- 拓展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达到认知的飞跃。

- 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认知发展。

3、强化辨析,深入理解概念
(1)明晰内涵外延,深入理解概念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强化概念的辨析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 内涵解析:教师需要向学生清晰地解释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通过举例、反例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核心意义,避免对概念的误解。

- 外延拓展:教师应通过丰富的实例,拓展学生对概念外延的认识,即概念所涵盖的所有个体。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概念的全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 辨析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概念,通过比较、分类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对比表达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比不同的表达
形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 多形式表达:教师鼓励学生使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数学概念和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 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表达形式的优缺点,让学生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适用场景和特点,从而提高其选择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 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提升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再思考
1、学入研读,整体把握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和内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整体认识。

- 深度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提高学习的深度。

- 知识整合:通过项目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 综合运用:设计跨学科、跨单元的综合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感知,自主探究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感知体验: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实物操作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在感知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主动发现数学规律。

- 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思辨明义,主动建构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是核心素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 思辨训练: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 知识建构: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总结,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 评价反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促进其自我监控和调整学习策略。

四、结语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读、充分感知、思辨明义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挑战的数学学习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