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9七上·江油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碣(jié)石黄晕(yùn)酝酿(liàng)繁花嫩(nèn)叶
B . 窠巢(kē)草垛(duò)粗犷(kuàng)淅淅(xì)沥沥
C . 暖和(huo)棱镜(léng)着落(zhuó)咄咄(duō)逼人
D . 池畦(qí)贮蓄(chù )看护(kān)精神抖擞(sǒu)
2.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老师批改作业废寝忘食,讲起课来强聒不舍
B . 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 . 明天我们的班长就要转学了,弥留之际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写了留言并且合了影。
D . 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3. (2分)(2017·广丰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13枚金牌中的11枚,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B . 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C . 过去这个学校不执行“学生以学为主”,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很低。
D .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4. (2分) (2019九下·岳麓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武松因杀了西门庆被刺配孟州,孟州的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武松后来帮助他从蒋门神手里夺回了快活林的店铺。
B . 亲情是暴风雨中的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阿廖沙在外祖母的爱与保护下成长为一个勇敢、充满爱心的人;在保尔遇到危险时,哥哥阿尔焦姆总会挺身而出。
C . 《格列佛游记》主要写了格列佛乘坐鹦鹉螺号冒险出海航行,因海难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等地的经历。
D . 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敬佩鲁滨孙做了无数次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做出了陶器;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不放弃理想,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书写 (共1题;共5分)
5. (5分)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ǎi________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作dǔ________注。
③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wǎn g________的沉思。
④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shùn________。
⑤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dūn huáng________月牙泉。
三、默写 (共1题;共8分)
6. (8分)(2019·攀枝花)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________,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萧关逢候骑,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4)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6)浮云游子意,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________?”(《曹刿论战》)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0分)
7. (20分) (2019七上·龙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9日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東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材料二:“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根据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中国汉族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个。
材料三: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首要问题,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这让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
“我不怕死,我怕老。
”一位失独父亲说。
此外,歧視、健康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绝大多数失独家庭最终都开始运离正常社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
(1)请概括上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2)“只生一个好”的生育政策将成为过去,假如你们所在的小区要宣传“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为他们写一则宣传标语。
(3)小英的家庭符合生两孩的条件,她爸妈妈准备再生一个,小英坚不准许,认为父母再生一个会减少对她的爱,和父母闹得很僵。
假如你是小英的同学,你如何劝说她?
(4)请你设计两条关于“关爱失独家庭”的活动。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7八上·丹江口期中)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望”字将上任的地点与送别的地点“蜀川”联系起来了。
B .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C . 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王勃,他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初唐四杰。
D .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颈联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9. (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
注: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②猥自枉屈猥:
③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④见布衣之士布衣: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见之,不可止。
(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
10. (25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穿校服的父亲
邓迎雪
①听说,校门口有个卖凉皮的老头,穿着我校的老校服,让人感觉特别滑稽,特别逗,同学们称他为“凉皮校服哥”。
②作为全年级的尖子生,我的自尊心格外强,从不在同学面前显露我贫寒的家境,母亲早逝,父亲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咬咬牙掏了高价择校费,我这才进到这所重点中学读书。
父亲又心疼我学校离家太远,就让我住校,一周只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请我一起到校外吃饭。
我拗不过他们的热情,随着去了。
校门口,吃饭的同学很多,肉夹馍、凉皮、包子、稀饭一应俱全,每个摊点前都围满了人。
这时,不知谁提议去吃凉皮,在一路打打闹闹的笑声里,我们走向“凉皮校服哥”。
④我随着人流往前走,远远看去,那个摊点前围了不少人,透过些微的空隙,发现那个忙碌的身影如此熟悉。
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由得停下脚步,那满头白发、低头忙碌的可不正是自己的父亲?他穿着一件我淘汰下来的红蓝相间的老校服,是那样刺眼。
此刻,他正不停地忙着,偶尔抬起头笑着跟同学说些什么。
⑤“师哥,今天生意不错啊。
”我听见一个大嗓门男生在跟父亲开玩笑,而父亲居然还好脾气地
笑!
⑥我的耳朵嗡嗡作响,脸发烫,步子也变得轻飘飘的,他转身逃跑般离开了。
⑦到了寝室,我的心仍扑扑腾腾地跳,对父亲的埋怨排山倒海般撞击着我的胸口。
⑧周末回家,父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而我却冲他发火:“谁让你去学校门口的?你不怕人家笑话我啊?”他没有计较我的无理,说:“那儿生意好,我故意躲得远一些,离学校还远着呢。
再说你住校,一直在食堂吃饭,遇不
见。
”“你怎么知道我遇不见?你还穿校服,那适合你穿吗?你知道人家叫你什么?”我竟然委屈得流出了眼泪。
父亲的表情很复杂,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叹口气,递给我一条毛巾,就到厨房做饭去了。
⑨也许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就不在校门口摆摊了。
我隐隐约约听同学说,那个卖凉皮的不在那儿了,找了好几回都没有。
我听了,略略放了心,心想父亲在别处做生意也是一样的。
再回到家时,我和父亲都没有提过这件
事。
⑩转眼到了六月,市里组织了一场中学生物理竞赛,全校共有十几名学生参加。
那天上午,我和老师、同学一起乘车赶往赛场,因为前方堵车,车子在一个十字路口减速前行,我就在那儿猝不及防地看见了父亲。
⑪那天,天气预报说是近五十年来最高温,四十一摄氏度。
白花花的阳光烘烤下来,柏油路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树木的叶子都打着卷,连知了也没了叫声。
父亲就在一棵大树下,摆了几张小方桌卖凉皮。
天太热,行人逃也似的匆匆而过,没人向摊点张望一眼。
父亲没有泄气,不时扯起围裙擦一下满头的大汗,大着嗓门吆喝,声音听起来有些嘶哑,就像要被太阳烤化的柏油路,让人揪心。
⑫车子很快就走过去了,把父亲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汽车空调“咝咝”地吹着冷气,竟然吹出了我的泪,我愧疚极了。
是不是自从被我从校门口撵走后,父亲就一直在这儿摆摊?在这个长长的炎热的夏季,再苦再累再难,他从不在我面前提一个字。
我把成长的疼痛留给父亲,可父亲给我的依旧是浓浓的爱。
⑬那天考试后,我回到家,见到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爸,天太热,别出去摆摊了,等凉快了还去老地方吧,同学们老念叨你。
”父亲有些吃惊的望着我。
我只觉着嗓子发紧,头一低进了房间,眼泪夺眶而出。
( 选文有删改 )
(1)本文以“我”对父亲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请从⑤-⑫段中找出表现“我”对父亲感情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2分)
埋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疚
(2)请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进行赏析。
他穿着一件我淘汰下来的红蓝相间的老校服,是那样刺眼。
(3)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位怎样的中学生?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白花花的阳光烘烤下来,柏油路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树木的叶子都打着卷,连知了也没了叫声。
(5)文章结尾写道“我只觉着嗓子发紧,头一低进了房间,眼泪夺眶而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我”的心理会想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1. (25分) (2017九上·梁溪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爷爷的芦苇荡
汪去
①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②老头的固执,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
他们在老宅子上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房间多的恨不得能开宾馆。
然而老头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
③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
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
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到:“今年的苇叶长的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④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
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
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
一把可以卖5毛钱。
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⑤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七十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
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一年一次的“体己钱”。
⑥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
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
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
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一片风干的鱼皮。
这是一
张多年前的旧照,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的手。
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的确良”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
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很小的一片而已。
⑦“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
”爷爷手里摩挲着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
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
⑧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
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粒的糯香。
⑨但是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
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
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⑩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在爷爷的白头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⑪苇叶“沙沙”响,似乎在说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的“体己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
对于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是酸涩而又馥郁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是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1)文章围绕“芦苇荡”写了爷爷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⑥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划线句。
(4)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⑩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⑪自然段划线的短语“酸涩而又馥郁”的理解。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请以“接受磨练,也是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二、书写 (共1题;共5分)
答案:5-1、
考点:
解析:
三、默写 (共1题;共8分)
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答案:6-5、
答案:6-6、
答案:6-7、
答案:6-8、
考点:
解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0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8-1、
答案:8-2、
考点:
解析: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考点:
解析: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答案:10-1、
答案:10-2、
答案:10-3、
答案:10-4、
答案:10-5、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答案:11-2、
答案:11-3、
答案:11-4、
答案:11-5、
考点:
解析: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2-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