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简介及文化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汨罗简介及文化介绍
端午源头龙舟故里魅力汨罗
汨罗市位于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地处“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内,因流经境内的汨罗江而得名,总面积156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
汨罗,源远流长,人文荟萃。
春秋时期境内就有罗子国,秦朝设臵罗县,唐朝省罗并入湘阴,1966年析臵汨罗县,1987年撤县设市。
汨罗既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晚年生活、创作和投江殉国之处,又是开国元勋任弼时诞生成长之地,哺育了彭家煌、杨沫、康濯等当代文学名家,留下了宋玉、贾谊、司马迁、韩愈、苏轼等历代文化名人问祖寻根的足迹。
龙舟文化、湖湘文化脉脉相承,求索精神、骆驼精神代代相传。
境内的汨罗江被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
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中国汨罗江龙舟节、中国龙舟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大文化品牌饮誉中外,被列为长株潭屈原文化旅游基地。
汨罗物产丰富,优势凸现。
素有“麻石之乡”的美誉,沙金矿居华南地区之首,森林覆盖率达42.6%,形成了再生资源加工、保安设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机电、化工、建材、冶金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一个以再生资源加工为特色的湖南汨罗工业园区正在强势崛起。
全市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近200家,初步形成了铜材、铝制品、不锈钢和塑料回收加工四大产业链。
汨罗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西临洞庭,南接长沙,北靠岳阳,京广铁路、武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穿南北,汨罗江、S308线、湘慧线横贯东西。
汨罗发展迅速,走势强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民
本岳阳”执政理念,以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汨罗为目标,一心一意大办工业,一心一意招商引资,一心一意向上争项目,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8年,汨罗被列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政策核心区,全市实现GDP102.8亿元,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超过8.3亿元。
今日汨罗,政通人和。
全市人民正上下一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响两张品牌,促进三项工作,紧跟长望浏宁,进军全省五强”的战略构想,加强政务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致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经典示范园区,向全省经济五强县(市)进军。
汨罗端午龙舟文化
为什么说汨罗是龙舟故里和端午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郢毁入敌手,悲愤交加,怀沙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悲痛不已,纷纷引舟抢救,沿水招魂。
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群众都要在汨罗江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屈原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
两千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场面被沿袭演变,成为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并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孕育成深厚的龙舟文化,成为湘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因此,汨罗是龙舟故里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端午龙舟文化有哪些内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龙舟竞渡的宗教性祭祀成份渐渐减弱了,逐步演变成一种纯粹社会性的娱乐,人们在通过纹身、纹船,并在紧张的龙舟角逐中享受着胜利的欢乐,龙舟竞渡从乐神到乐民的转化,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此,以悼念屈原悲壮殉国和激发爱国情感,激励人们拼搏向上、奋发进取为精神内涵的龙舟文化活动,绵延不息,今天则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龙舟节也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
千百年来,由于屈原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所独具的人
格魅力,屈原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
正因此,以激扬屈原精神为宗旨的龙舟文化的内涵就更充实,更具有民族性,当然也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有的学者认为,龙舟文化是人类对龙舟竞渡及其相关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的升华和历史沉淀。
它包含着人类对龙舟、信仰、心理、习俗、伦理、艺术等诸多物质的审美意识。
熔科学理念、制作技术、艺术表达、体育竞赛、情感交流于一炉。
因此,龙舟文化也是一种生态文化、一种水文化。
龙舟竞渡习俗的传承,也张扬了华夏子孙“横大江兮扬灵”、傲视万物、奋发争先的精神动力。
故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的审美透视,应表现为传承崇高。
与端午龙舟文化相关的部分
景点
汨罗江→ 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 屈原文化古城→ 屈子祠
汨罗江:汨罗江因主河道汨水和支流罗水相汇得名,流域面积5543平方公里,流长253.2公里,由于具有人文和地理的双重特性,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千古名江。
中国江河大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惟独只有汨罗江等极少江河四季江水向西流,这是它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
汨罗江的第二大特性是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写作之地,又是他的归宿之地,他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
屈原投江后,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步屈原之后尘,从潭州(即今长沙)乘坐一条小船,顺流而下,在病中艰难地来到屈原殉国的汨罗江,拜谒先生祠堂。
然后沿江逆流而上到达昌江(即今平江),因疾病和饥饿折磨,客死舟中,葬于汨罗江边。
汨罗江有幸吸纳了伟大的诗宗屈原和诗圣杜甫的灵魂,留下了宋玉、贾谊、司马迁、韩愈、苏轼等历代文化名人问祖寻根的足迹,哺育了彭家煌、杨沫、康濯等当代文学名家。
汨罗江因屈原和杜甫等旷世之才而成为湖湘文化和浩瀚诗海的源头,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
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位于汨罗江
红花大桥下游500米处,按国际龙舟竞渡标准建设。
中心建有主席台、贵宾休息室、观礼台、表演广场、停车场、运动员休息室、运动员更衣室、6×1200米航道、龙舟泊位等设施。
主席台位于中心南岸,占地面积335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主体工程为框架结构,台顶为张拉膜结构,构图恰似屈原作品中描绘的凤鸟伏于山顶。
整个中心可容纳观众近30万人。
屈原文化古城:屈原文化古城由屈原墓、普德观、普济寺等组成。
屈原墓位于范家园镇和屈子祠镇境内。
相传屈原投江后,头部被鱼蚀去一半,女嬃为其配上半边金头,为防盗墓,故筑疑冢。
女嬃日夜以罗裙兜土筑坟,感动天神,天神即派土地神以赶山杖驱土,一夜筑成12座疑冢。
12座疑冢散布于约2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均为五花土夯筑。
如今,尤以范家园镇永青村赵家冲1座疑冢最为突出,形如小丘,高约6.5米,封土堆底直径40米,同
治六年(1867年)刊立石碑,上刻“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屈原墓于195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入“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景点。
普德观毗邻屈原墓,始建于公元1669年,后遭毁弃,1993年由地方群众自发捐资恢复,取名为大通寺,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普德观。
观内建有“辖神宝殿”、“五岳行宫”、“三视殿”、“吕祖殿”、“观音殿”、“真武殿”、“白鹤殿”、“万佛塔”、“白鹤塔”、“望江楼”、“日月楼”、“钟鼓楼”、“居士楼”、“慈善堂”和“孔子文庙”。
观内古木参天,绿草茵茵,檀香缭绕,神光永驻,气贯乾坤。
屈子祠:屈子祠座落在汨罗江北岸的玉笥山上。
屈原投江殉国后,乡人立祠以祀。
屈子祠始建于汉,历代多有修缮,并两易其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建现址,是我国现存纪念屈原唯一的古建筑,素有“中华第一祠”之称。
2000多年来,宋玉、贾谊、司马迁、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毛泽东、郭沫若、曹禺、李铁映、胡绳、贺敬之、余光中等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和领袖人
物曾到屈子祠凭吊屈原。
如今,屈子祠成为了人们拜谒屈子忠魂、注入求索因子、饱览楚风巫俗、领略山水画卷的文化圣地。
屈子祠附近还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招屈亭等古迹,东侧新建了屈原碑林,内刊当代书法名家沈鹏、赵朴初、楚图南等所书屈原作品及纪念屈原诗文碑刻356块。
屈子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潇湘八景之一。
汨罗江畔端午
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基本内容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上惊天一跃,汨罗江畔端午节就与一条江(汨罗江)、一位世界名人(屈原)、一座千年古祠(屈子祠)紧紧地连为一体,并由此丰富了端午习俗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派生了一项龙舟竞渡运动,使汨罗江成为蓝墨水的上游、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民族精神升华的圣地、无数文人为之向往的地方。
1、基本情况
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
汨罗江边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
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雄黄酒更有浓郁的地方含义。
而且上述这些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如在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
屈原文》、公元六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等均有描述。
在这些日子里,从节日期盼、准备、参与、狂欢到回忆的全过程
中,汨罗江畔的人们无不充满一种内在的情感冲动。
如一家之主分工摘粽叶、打艾叶和采菖莆以及浸糯米的那份期待,一家几代围着堂屋包粽子时那份团聚的浓浓亲情,女儿女婿背着崽女带上粽子、鸡蛋、包子回娘家时的那份温馨,十里八乡老百姓争相观龙舟竞渡时的那份狂热……无不显示人们在这个喜庆节日里洋溢着的快乐。
节日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老夫子的深深怀念。
还有青年男女和他们的父母,则把这个节日当成了相亲招亲的极好机会。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更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每年端午,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的新闻媒体常常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原苏联、韩国等多家电视台还以专题形式推介龙舟竞渡、屈原、屈子祠和汨罗江,特别是龙舟竞渡运动现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具体表现形态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丰富内涵是以文化空间的形态来表现的,具体有:
⑴吃粽子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除了驾舟打捞屈原的尸首外,还纷纷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砣”丢到河里,祭祀屈原,以示怀念和敬意。
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人们又
将准备好的竹筒饭和桃、李等鲜果,分发给各竞渡渔船,准备投放河里,忽然,西南方向一阵香风吹来,只见屈大夫神采昂然,面带微笑,头戴切云冠,身穿朝服,脚踏朝靴,锦带上佩着珍珠美玉,腰挎陆离长剑,来到了人群当中。
众人问:“庶民每年向您祭祀的粗食顺乎?”屈原曰:“其意甚善,可惜祭品多为鱼虾所食。
”众人闻知,心生怨恨,说:“捕尽江中鱼,杀尽水中虾。
”屈原答曰:“不可也。
”众人问:“何以为妙?”“可用竹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视为菱角,再系五色丝线,可镇蛟龙,”屈原答后忽然不见。
众人叹为奇事,于是望空朝拜,依其言而为之。
所以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
此后,每年端午节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祭屈原、慰忠魂、镇蛟龙。
这一习俗由此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
的端午习俗。
⑵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人民的伟大发明。
相传屈原投江那天,两岸数百条渔船争相打捞尸首,直至十五方捞上岸。
此后,人们每年都用龙舟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并慢慢形成了劳动人民一项十分喜爱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竞渡运动。
唐初魏征编纂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更有详细载述。
⑶插艾叶菖蒲艾叶本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药材,在五月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俗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说法,可浸米包粽子、可晒干代香、可煎水洗澡以治皮肤搔庠,可燃烧驱蚊除瘴,还可饮用艾叶水,清肝明目、治肠胃病。
每年端午,当地各家主人都要清早起来割回许多艾叶,除插在门窗上祛邪除害外,还要准备家用。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用途亦
如此。
故汨罗江流域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
⑷饮雄黄酒至今这里仍流传有几千年的传说:每年端午节,汨罗人家家都要饮雄黄酒,并将酒洒在房屋四周。
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们就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划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点,或在两腮边抹上一片,以避邪镇恶,免生痱子、疥疮,便有端阳“饮了雄黄酒,百魔都远走”之说。
⑸抢龙水五月初五,天刚刚放亮,家住汨罗江边的当家人,便争着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
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梳头或洗澡沐浴,意味着洗尽一身的病痛。
⑹挂香囊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内藏大米、香料、大蒜、艾叶等。
端午节一早,大人便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挂在小孩或孕妇胸前,以示避灾。
⑺插栀子花每年端午,汨罗江畔的年轻姑娘们不擦雄黄、不挂香袋,而是采摘栀子花插在头上、放在室内。
栀子花端午特别香,姑娘们插在头上,以示去头屑、防虱子,也使头发青丝柔软,让人感觉清新美丽。
传说此俗也源于屈原的女儿女嬃娘娘。
⑻抹露珠端午节,江畔年轻姑娘清早起来,迎着初露晨曦,走到
田坎或江边,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
晶莹剔透的露珠,蒙在头上擦头发。
俗传端午露珠为龙珠,可祛头风、青发丝,也是源于女嬃娘娘。
⑼踏露水端午节,江边农夫清早起来,都要赤脚去踏露水。
据说踏露水可以祛风湿、防疾病、除脚气,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蚂蟥不叮脚。
其实这是人们对屈原九年间常常披着晨曦、踩着露水到江畔行吟的一种怀念。
⑽歇端午“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
这是一句在汨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家喻户晓的俗语,足见汨罗人对端午的重视程度。
人逢端午节则不管工夫或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
如果只顾自己手头工夫,不顾大局,便会被人骂为不懂世事的小人。
⑾采百草端午节前后的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男女齐动手,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种药材,称之为采百草。
人们普遍认为,此季节的百草被屈老夫子点化了,抹了龙水,药性最好,可以治百病,药到病除。
⑿唱老戏端午唱老戏,是汨罗江畔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起初,汨罗人在端午节要祭龙,而祭龙中载之以歌舞,以娱龙神。
随着龙舟竞渡的兴起,江边的人们便弱化了娱龙的成份,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
随着历史的变迁,老戏、皮影戏、地花鼓、扇贝舞、踩高跷、高故事、样板戏、歌舞会、电影则纷纷登场。
这样上午水面上锣鼓喧天,下午江岸边琴瑟和鸣,使得观者流连忘返,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之中。
⒀回娘家旧时的妇女,地位是较低下的,不能随意回娘家。
端午节,便让那些饱尝思念之痛的出嫁女们找到了回娘家团聚的机会。
汨罗江一带一般是初四前,妇女们穿上平日垫箱的最舍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携着丈夫,带上精心准备的粽子、盐蛋、蒲扇等礼物一路欢歌笑语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
传说此俗亦源于女嬃娘娘。
3、子项目介绍
汨罗江畔造龙舟及竞渡过程中的独特习俗:
⑴偷神木汨罗人造龙舟,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在半夜去偷。
因为偷来的木叫神木,通过偷神木过程中你追我赶的情形,寓意所造龙舟会划得更快。
⑵雕龙头雕龙头要选一根优质樟木,然后由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沐浴焚香,对空朝拜后开始雕刻。
龙头完工之后,就举行庆祝仪式,首司召集全境人员设香案、摆果品,以茶代酒,大锣大鼓,铳炮喧天,由4个儒生,俗称礼生,举行一堂儒礼,称之为行黄龙礼。
庆祝仪式之后,由首司负责敬奉龙头,摆设茶酒果品,一天到晚香火不断。
⑶关头龙舟制作成功后,用桐油擦好,再用晒油覆盖,画好龙鳞,安上龙头和凤尾(用竹片制成羽毛状后涂有彩色油漆),旌旗、锣鼓、桡子、长招则安放在舟上,一切准备妥当,就举行龙舟制作竣工的关头仪式。
⑷亮舟龙舟关头之后,当天晚上就要亮舟,即举行龙舟竣工仪式。
亮舟陈设物品有香案、茶盘、大米、菜油(俗称青油)、灯盏(没有灯盏就用茶碗)等物。
⑸下水龙舟下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进行,时间选在辰时之内。
背龙头的人一直冲到河中间,抱起龙头五沉五起,参拜五方,称之为龙头洗澡。
龙头洗澡之后,背龙头的人游回到岸边浅水处,由首司跪拜三叩首,上一块花红,再上岸将龙头安装在龙舟上。
⑹赞龙舟去朝庙途中,沿河各家各户都放鞭炮、系红绸,有的亲戚还送红包或烟酒。
上红之时,鞭炮一响,在河中间的龙舟,便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河边抢红。
赐红之人手捧香盘对着龙舟三作揖后,龙舟上的桡手才能上岸。
双方对面作揖,由东转向西、由西转向东、互换位臵,互相递交香盘,称之为“把钟”。
“把钟”之后,赐红者开始赞龙舟。
⑺回赞龙舟上红后,桡手也要回赞:“小小龙舟,游来贵地,承蒙盛情接待,喜听先生金言,龙游贵地,百草皆青……”回赞之后,龙舟起鼓,摧桡,再在河中划一个圆圈,表示回敬。
⑻朝庙每年五月初一日各龙舟下水,都要划到“屈子祠”前敬奉
屈大夫英灵。
因屈子祠俗称汨罗庙,故称“朝庙”。
⑼竞渡汨罗江龙舟竞渡一直是选在五月初五的上午举行。
过去组织人员是地方绅士、大户家主和有名望之人,设起点和终点。
参加竞渡龙舟首先抽签,按左东、右西为标准,第1签属东,依次类推。
竞渡时辰一到,三声炮响,各龙舟方可起程,
各自沿直线逆江奋勇争先。
后来,竞渡就只有起点,不要终点,这种竞渡,史料中称之为“飞凫式”竞渡。
二、端午节的发展、演变、传承
从屈原投江之日起,端午节便与屈原紧紧相联,到公元前250年已开始由汨罗向楚地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成为南方尤其是楚国民间纪念屈原的节日。
至隋唐时已成华夏各族人民为纪念屈原而过的节日,并开始向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地区传播至今,成为全球华人及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人民共有的传统佳节。
新闻宣传参考资料之六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非遗”价值初探
中国俗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众多古老的传统节日,但唯有端午节是纪念一个人物并派生了一项竞渡运动,而且把这个节日里所有的习俗都献给了这个人物,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展示了汨罗江畔端午节的杰出价值。
主要表现在:第一,传承了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什么吃粽子、赛龙舟、办盛宴、插菖挂艾等端午习俗千百年来在全国各地世代相传,长盛不衰,除了因为它是一个民族沿袭千年的风俗习惯外,更重要的是它和一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凝聚和传承了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列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
尽管他“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但他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
他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自己的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
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屈原将自己的命
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对爱国主义伦理观念的形成,具有无法估量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在人民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的时候,在外族入侵,国难临头
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屈原爱国精神与人格操守的充分体现。
如南宋、元末、明末、清末,“抗战”时期。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继承和发扬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习俗,继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派生了一项独特的竞渡运动。
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楚人祭龙的日子,屈原怀沙纵身跳进了滚滚波涛中……巨星陨落,悲风四起。
屈原投江的消息立即在汨罗江畔传开,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点打捞抢救,并向江中抛洒竹筒饭和麦面坨,以防鱼虾、蛟龙吞噬屈原的躯体。
此后,每年的端午节,汨罗江畔的人们就不断重复着这个“故事”,并由此形成沿袭千年的著名节日。
这一活动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甚早、甚多。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
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唐初魏征编纂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更有详细载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
习以相传,竞渡之戏。
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岳阳市借助龙舟竞渡运动发祥地在汨罗的优势,大打端午文化品牌,20年内举办了8次大规模的国际龙舟赛事,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来宾,极大地提高了岳阳的知名度,促进了岳阳的改革和开放。
2005至2007年的端午节,汨罗江上再次擂响国际性的龙舟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