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常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常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1)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
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
(2)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3)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4)“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5)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6)“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讯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7)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
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8)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
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
“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
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
(9)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
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
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10)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
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
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11)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
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12)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13)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
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14)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15)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16)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17)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18)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是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警醒人们共同面对这个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
B. 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故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
故乡不再是那热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是户籍跟身份证。
C. 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北京的文化符号,例如地名、风物等,既支撑了自己的观点,也赋予了文章浓郁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
D. 文章既有理性的光芒,又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体悟;既有批判和反思,又有感伤与企盼。
对情感和精
神世界的执着守望,是本文的写作旨归。
2. 下列对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人们把故乡指向户籍和身份证,由故乡联想到的仅有“房屋”“产权”“住宅”等信息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论断似乎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B. 故乡的变幻和涂改,缺少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也就不能使人们产生依赖感和深厚情怀。
这里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故乡消逝的哀痛之情。
C.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空间。
D.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表达了作者回乡的渴望,找寻哪些地点和路标,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
3.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第(8)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
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
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
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
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
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
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
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
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
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
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
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
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5.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7.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画眉鸟》)
8.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9.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花开胥得意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
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
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
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
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
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
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
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
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
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
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
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
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
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
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
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
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
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
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
情就会好转。
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
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
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
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
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
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
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
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
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
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
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
她是被感动的,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
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
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
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
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
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
母亲觉得无比失落。
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
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
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
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
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
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
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
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
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
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
”
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
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
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
”
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
”
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
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
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
他那时的样子。
(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2月,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疫情不能出门的父母焦急万分,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在城市的新增病例在增加,又一时没有特效药,抗疫形势严峻。
B. “腊梅花开”寓意春天到来,寄托着母亲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家乡早日摆脱疫情、一家人早日团聚的强烈期盼。
C. 父亲说医护人员都是军人,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既为不让母亲担心,也流露出得知实情后对儿子的牵挂。
D. 母亲非常喜欢意外发现的腊梅花,但她“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表明她的坚强与乐观。
1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交代儿子是军医,母亲除夕没有收到儿子任何消息,儿子每天很晚回一条平安短信等情节,都为儿子除夕夜坐专机支援抗疫一线埋下伏笔。
B. 小说人物极具代表性,是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国人的缩影,既有家庭小爱,又有无私大爱,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C. 最初,父子相互了解对方实情,因为爱,都用善意谎言掩饰自己的实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故事得以闭合。
D.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关心家人、坚强乐观、有大局意识的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
12. 如何理解“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请简要分析。
13.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4.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