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中考满分作文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带传动效率及滑动率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3、了解微机测试传动效率的原理。

4、验证初拉力对带传动承载能力的影响。

5、绘制滑动率和效率曲线。

二、实验设备
1、DCS—Ⅱ带传动实验台。

2、微型计算机。

3、打印机。

三、DCS—Ⅱ带传动实验台的构造
1、机械结构
本实验台机械部分,主要由两台直流电机组成,如图1所示。

其中一台作为原动机,另一台作为负载的发电机。

图1 实验台机械结构
1、从动直流发电机
2、从动带轮
3、传动带
4、主动带轮
5、主动直流电动机
6、牵引线
7、滑轮
8、砝码
9、拉簧10、浮动支座11、固定支座12、电测箱
13、拉力传感器14、标定杆
对原动机,由可控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

对发电机,每按一下“加载”按键,即并上一个负载电阻,使发电机负载逐步增加,电枢电流增大,随之电磁转矩也增大,即发电机的负载转矩增大,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两台电机均为悬挂支承,当传递载荷时,作用于电机定子上的力矩T1(主动电机力矩)、T2(从动电机力矩)迫使拉钩作用于拉力传感器(序号13),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正比于T1、T2的原始信号。

原动机的机座设计成浮动结构(滚动滑槽),与牵引钢丝绳、定滑轮、砝码一起组成带传动预拉力形成机构,改变砝码大小,即可准确地预定带传动的预拉力F0。

两台的转速传感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环行槽(本图未表示)中,由此可获得必要的转速信号。

2、电测系统
电测系统装在电测箱内,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实验台内附设单片机,承担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信号记忆、自动显示等功能。

能实时显示带传动过程中主动轮的转速、转矩和从动轮的转速、转矩值。

如通过微机接口外接PC 机,就可自动显示并能打印输出带传动的滑动曲线ε—T 2及传递效率曲线η—T 2和有关数据。

图2 实验台电子系统框图 3、 操作部分
操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机台正面的面板上,面板的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面板布置图
四、实验原理
1、滑动率的测定
滑动率用光电测速法来测定:两台电机的转速传感器(红外光点传感器)分别安装在两带轮轮背后的环行槽中,由此可获得转速。

1
1221121111211D n D
n D n D n D n v v v -=-=-=
πππε 其中,D 1与D 2相等,两带轮的转速n 1、n 2由DCS —Ⅱ带传动实验台测得。

因此
1
2
1n n -
=ε 随着发电机负载的增加,ε逐渐增大,当负载达到或超过带传动的临界承载能力时,带传动处于打滑状态。

2、效率的计算
带传动的效率由下式求得:
1
12
212n T n T P P =
=
η 五、 实验步骤
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熟悉实验台和各测量仪器的使用。

(一)人工记录操作 1、 设置预紧力
不同型号的传动带需在不同预拉力下进行实验,也可对同一型号的传动带,采用不同的预拉力,实验不同预拉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改变预拉力只需改变砝码的大小。

2、 将电机调速旋钮逆时针转至最低速位置,接通电源,按一下清零键清零,再将调速旋钮顺时针向高速方向旋转,同时观察实验台面板上主动轮转速显示屏上的转速值,当主动轮转速达到1200~1300转/分时,停止转速调节。

3、 在空载状态下,记录主、从动轮的转矩和转速值。

4、 加载测量:按实验台加载键一次,第一个加载指示灯亮,待转矩、转速显示稳定(需要2-3个显示周期)后,记录主、从动轮的转矩和转速值。

重复此操作,直至7个加载指示灯全亮,记录下八组实验数据。

5、 记录完八组实验数据后,按下清零键,加载指示灯全部熄灭,再将电机调速至零,然后关闭实验台电源。

6、 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二)用微型计算机测试
1、 连接RS232通讯线
在DCS —Ⅱ带传动实验台后板上设有RS232串行接口,可通过所附的通讯线直接和计算机相联,组成带传动实验系统。

2、 启动机械教学综合实验系统
启动计算机,进入机械教学综合实验系统主界面,在右上角串口选择框中选择相应的串口号(COM1或COM2)。

在左边实验项目框中点击“带传动”键,进入带传动实验台主窗口,点击“串口选择” 正确选择(COM1或COM2)。

点击“数据采集”键等待数据进入。

3、 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按人工操作记录的2—4步采集八组数据,当实验机构全部显示“8888”时,表明所采数据已全部送至计算机,计算机屏幕将显示所采集的全部八组主、从动轮的转速和转矩。

此时应将电机粗、细调速电位器逆时针转到底使“开关”断开。

移动鼠标,选择“数据分析”功能,屏幕将显示本次实验的曲线和数据。

4、 打印:移动鼠标至“打印”功能,打印机将打印实验曲线和数据。

5、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台电机调速电位器开关断开,关闭实验机构的电源。

用鼠标
点击“退出”,退出实验系统,然后关闭计算机。

6、 整理实验报告。

六、 实验数据记录
七、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及主要内容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
(五)绘制滑动率曲线(ε—T2曲线)和效率曲线(η—T2曲线)。

(六)分析带传动打滑的原因和提高带传动承载能力的措施。

实验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轴系结构设计中有关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实验箱。

实验箱提供能进行减速器圆柱齿轮轴系,小圆锥齿轮轴系及蜗杆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的全套零件(具体见表2)。

2、测量及绘图工具
30Omm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三角板等。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1、根据下表选择性安排每组的实验内容(实验题号)
2、进行轴的结构设计与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每组学生根据实验题号的要求,进行轴系结构设计,解决轴承类型选择,轴上零件定位固定轴承安装与调节、润滑及密封等问题。

3、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
4、每人编写实验报告一份
四、实验步骤
1、明确实验内容,理解设计要求;
2、复习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参看教材有关章节);
3、构思轴系结构方案
A、根据齿轮类型选择滚动轴承型号;
B、确定支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C、根据齿轮圆周速度(高、中、低)确定轴承润滑方式(脂润滑、油润滑);
D、选择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皮碗、油沟);
E、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间隙调整等问题;
F、绘制轴系结构方案示意图
4.组装轴系部件
根据轴系结构方案,从实验箱中选取合适零件并组装成轴系部件、检查所设计组装的轴系结构是否正确。

5、绘制轴系结构草图。

6、测量零件结构尺寸(支座不用测量),并作好记录。

7、将所有零件放入实验箱内的规定位置,交还所借工具。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
3、实验题目及示意图
4、实验结果
(1)轴系装配图: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3号图纸上用1:1比例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要求装配关系表示正确,注明必要尺寸(如轴承跨距、齿轮直径与宽度、主要配合尺寸),填写标题栏和明细表。

(2)轴系结构分析:简要说明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滚动轴承的安装、调整、润滑和密封等问题。

六、参考图(见后附图)
实验三减速器拆装及结构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减速器的用途和结构。

明确减速器各零、部件的结构,用途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减速器主要零、部件拆装方法、调整方法和拆装步骤。

3.学习减速主要零、部件的测量技术。

二、实验设备
1、 JZQ-250型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
2、教学用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其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

图2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1-箱座 2-箱盖 3-上下箱联接螺栓 4-通气器 5-检查孔盖板 6-吊环螺钉7-定位销 8-油标尺 9-放油螺塞 10-平键 11-油封 12-齿轮轴
13-挡油盘 14-轴承15-轴承端盖 16-轴 17-轴套 18-齿轮
三、实验步骤
1.拆开箱盖(用套筒搬手、活动搬手、起盖螺钉)。

2.进行目测训练—先用目测法估计第一级中心距,第一级的齿轮齿数、模数、轴的直径、齿轮外园直径等。

然后用测量工具(游标尺等)测量上述尺寸并与目测比较,将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3.在压力机上卸下第II轴上的一个齿轮和一个轴承等零件。

然后分析各零件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的形状、结构和作用。

4.擦净拆下的各零件,在压力机上(用铜套等辅具)依次装回。

5.装好箱盖,实验结束,整理工具。

四、思考题
1.减速器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2.减速器有哪些附件,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吊环螺钉、起盖螺钉、定位销、窥视孔起何作用?
4.减速器的齿轮传动和轴承采用什么润滑方式、润滑装置和密封装置?
5.通过减速器的拆装,扳手空间应为多大?如何考虑?
6.从设计的观点,减速器在结构和工艺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及仪器
3、减速器传动简图
4、减速器装配草图
5、测量数据记录
6、实验分析及思考题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