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球理论讲座(连载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中医阴阳球理论讲座(连载十一)包巨太
2《黄帝内经》与阴阳思维模式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所产生的阴阳理论,繁荣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医学也吸纳了这一哲学思想,并将其全面运用于解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成书稍晚的《黄帝内经》,第一次将阴阳概念的内涵、事物的阴阳属性特征以生命科学形式进行了系统而又详实地阐述,并将阴阳的交感互藏、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换等关系用于解决医学实践问题,从而形成了在《黄帝内经》中既源于哲学阴阳但又有别于它的医学阴阳理论。
我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挖掘阴阳理论的数学内涵来解读《黄帝内经》,使古奥晦涩的语言和复杂的理论更易于理解和为人们所接受。
2.1 《黄帝内经》科学内核的解读
《黄帝内经》作为四部经典之首,它的核心理论即为阴阳五行学说。
其中,阴阳思维模型体系的构建,与《周易》的哲学阴阳、道家的精气学说以及阴阳家的思想密不可分,如《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古代先贤们用阴阳来思考问题,并将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式引进了天文、地理、术算、医学、人事等领域中,《黄帝内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形成,也正是由《黄帝内经》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得”的论断,凸显了无神论思想,即具有辨证唯物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将《黄帝内经》甚至是中医学纳入科学的范畴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2.1.1《黄帝内经》在中医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和模型中的层次
2.1.1.1建立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自觉的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阐述医理的理论内核,使《黄帝内经》以前时期零散的医疗经验得以系统化,形成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发病学说、诊法学说、疾病防治学说等医学理论学说,其内容范畴涵盖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生命观、人体观、疾病观、方法论,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方法。
通过对古今《黄帝内经》的注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可将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阴阳五行、养生、藏象、经络、津气血精神、病证、病因、病机、诊法、治法、五运六气等11类。
2.1.1.2提出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吸纳了我国古代唯物论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以此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整体观念”,将人视作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且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始物质“气”构成的,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为“天人相应”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黄帝内经》从生理、病理、防治等角度首先提出了“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思想,来阐述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五脏与经络、形体官窍、四肢百骸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及《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人的政治、经济等地位的变迁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文素养,均能给机体造成的生理病理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作者单位:063210 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 R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223(2021)16-006-02
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August 2021 Vol.21 No.16
6
专题讲座
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则当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阐述,而天人相应也是《黄帝内经》重点提出的学术观点之一。
(2)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且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的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在防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之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对于自然外环境和人体内环境,《黄帝内经》分别提出了“气立”和“神机”的概念,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说明人体及自然界的等生命现象的发生,要靠机体自身“神机”去激发,机体“神机”功能的发挥需要依赖大自然的“神机”来诱导,当具有相对稳定的时令气候范围内(即有效的“气立”),人与自然的“神机”形成一致,生命现象方能得以维继,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因此,《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说明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从道家“气一元论”到《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的形成,说明《黄帝内经》已经具备了模型思维的特点,即“内——外”的思维模型,而贯通“内外”的正是“天人相应”观念的理论基础——气一元论。
(3)动态平衡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之后,《黄帝内经》将古代哲学中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具有医学特点的理论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均存在着“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其内在的核心机制就是阴阳五行在时空四维空间中发生对立制约、生克制化所产生的变化现象,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突出地说明了人体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动态平衡,是指相对的平衡,并且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这也正与《周易》中“变易”和“不易”的思想一脉相承;在动的过程中,势必引起变化,而变化则包含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正是基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生命现象才能呈现规律性的发展和变化,人体生命物质的形成亦能有迹可循,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论述“精神化生”时提出了:“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阴魄”的“精”“神”生成的路径过程,即神发于下,长于中,旺于上;精发于上,长于中,成于下;其关键之处在于阳气的升和降,阳气升乃是本性使然,阳气的降乃是阴气助之,而阴阳的升降超乎不了阴阳图,而阴阳的升降不仅仅限于二维平面,更是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也存在于四维时空的变化(如图1、图2)。
图1 阴阳升降二维平面图
图2 阴阳升降三维立体空间图
(4)审证求因(辨证)
审证求因,又称病因辨证,是《黄帝内经》认识病因的方法之一,系指通过观察自然因素与疾病的直接联系来寻找病因。
此种认识疾病的过程和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成熟的病因、藏象、津气血精液、阴阳五行等学说基础之上,并运用了司外揣内、知常达变等思维方法,从机体外在的表现症状和体征来推测内在的脏腑功能变化、阴阳五行的运行状态、气血精液的分布等生理或病理状态,从而给出相应的治疗、养生或预防措施。
(未完待续)
7
现代养生 2021年8月第21卷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