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温病的治疗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定义: 驱除表邪, 解除表证的治法. 定义 : 驱除表邪 , 解除表证的治法 .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 " 其在皮者 , 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 而发之" 而发之气. 注意轻开肺气.
(4)疏表润燥
作用: 作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咳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舌边尖红. 舌边尖红. 代表方: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辛凉与润燥合用;( ;(2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
清热解毒药; 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清热解毒药;(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4)咳 重加化痰止咳药. 重加化痰止咳药.
(2)透表清暑(化湿) 化湿)
作用:外散表寒, 作用:外散表寒,内清暑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 适应证: 夏月感受暑湿 , 复感寒邪, 邪 郁肌表. 恶寒, 头痛, 身形拘急, 郁肌表 . 恶寒 , 头痛 , 身形拘急 , 发 热无汗,口渴心烦等. 热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运用要点: 用药不避辛温; 运用要点 : ( 1 ) 用药不避辛温 ; ( 2 ) 掌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原则
立足祛邪,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邪正关系 立足祛邪 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 注重整体, 2,整体局部关系 注重整体,着眼局 部 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病与证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4,知常达变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温病用温药
湿);(2)不可误用汗法. 不可误用汗法.
(2)燥湿泄热
作用:辛开苦降以祛中焦湿热. 作用:辛开苦降以祛中焦湿热. 作用 祛中焦湿热 适应证:湿热遏伏中焦.发热,汗 适应证:湿热遏伏中焦.发热, 适应证 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 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 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 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代表方 运用要点 : ( 1 ) 辛温与苦寒并用 ; 运用要点: 辛温与苦寒并用; 运用要点
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节. 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节.
(3)宣表化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 湿邪困遏肌表.恶寒头重, 适应证 : 湿邪困遏肌表 . 恶寒头重 , 身体困重, 四肢酸重, 微热少汗, 身体困重 , 四肢酸重 , 微热少汗 , 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运用要点: 主以芳化; 表里湿同治; 运用要点:(1)主以芳化;(2)表里湿同治;
分类 (1)清泄少阳
作用:清泄半表半里之邪热,兼以化痰和胃. 作用:清泄半表半里之邪热,兼以化痰和胃. 适应证:邪郁少阳,兼痰湿.寒热往来, 适应证:邪郁少阳,兼痰湿.寒热往来,口苦 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苔黄腻舌红, 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苔黄腻舌红,脉 弦数. 弦数.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运用要点: 与小柴胡汤区别: 运用要点:(1)与小柴胡汤区别:本法用于热重
寒轻,兼有暑湿痰热;小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 寒轻,兼有暑湿痰热; 足者;( ;(2 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足者;(2)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2)分消走泄
.作用: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以分消 作用: 作用 宣展气机, 三焦邪热及痰湿. 三焦邪热及痰湿. 适应证 : 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 , 气 适应证: 适应证 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 化失司. 寒热起伏, 胸痞腹胀, 溲 化失司 . 寒热起伏 , 胸痞腹胀 , 苔腻等. 短,苔腻等. 代表方 : 温胆汤 , 或以叶天士所说 代表方: 代表方 温胆汤, 的杏, 的杏 , 朴 , 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 物 运用要点: (1)分消:杏仁开上,厚 运用要点: 分消:杏仁开上, 运用要点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温病的治疗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 , 审病因——根据病邪的性质 " 审因论治" 审病因 根据病邪的性质" 审因论治" 根据病邪的性质 2,辨病机 ,辨病机——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 叶天士: 卫气营血治则 : 叶天士 : " 在卫汗之 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气 ,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 直须凉血散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血". 三焦治则: 吴鞠通: " 治上焦如羽, 三焦治则 : 吴鞠通 : 治上焦如羽 , 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注意体质及兼夹证候
发汗 疏表 透疹
主治:温病初起, 主治:温病初起,温邪在表
风热袭于肺卫 暑湿兼寒郁于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燥热犯于卫表
分类 (1)疏风泄热
作用:疏散卫表风热(辛凉解表) 作用:疏散卫表风热(辛凉解表) 适应证:风热在表(卫分证) 适应证: 风热在表 (卫分证) . 发热微 恶风寒, 无汗或少汗, 口微渴, 咳嗽, 恶风寒 , 无汗或少汗 , 口微渴 , 咳嗽 , 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运用要点: 用药多轻清; 运用要点:(1)用药多轻清;(2)表热重可加
宜甘苦合化. 宜甘苦合化.
运用注意点
(1)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 )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 (2)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 )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三)和解法
定义:以和解,分消, 定义 :以和解, 分消, 疏透治疗半表半 里证. 里证. 作用:清泄少阳, 和解表里,分消痰湿, 作用 :清泄少阳,和解表里,分消痰湿, 透达秽浊,宣通气机. 透达秽浊,宣通气机. 主治: 主治: 半表半里证 邪郁少阳, 邪郁少阳,痰湿中阻 邪留三焦,痰湿内阻; 邪留三焦,痰湿内阻; 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湿热秽浊郁滞
(五)通下法
定义:通过泻下攻逐里实邪热. 定义:通过泻下攻逐里实邪热. 定义 作用: 作用: 作用 通导大便 祛除里实结热 泻下邪热 荡除积滞 通瘀破结 .主治: 热结肠腑有形实邪内结 主治: 主治 湿热结滞胶结于胃肠 瘀血邪热互结于下焦
分类: 分类: (1)通腑泄热 (1)通腑泄热
朴宣中,茯苓导下; 朴宣中,茯苓导下;(2)热势盛者加清 热之品. 热之品.
(3)开达膜原
作用 : 疏利透达募原的湿热秽浊之邪 . 作用: 疏利透达募原的湿热秽浊之邪. 作用 适应证 : 邪伏膜原 . 寒甚 , 热象较微 , 适应证: 邪伏膜原. 寒甚, 热象较微, 适应证 脘痞腹胀, 身痛肢重, 脘痞腹胀 , 身痛肢重 , 苔腻白如积粉 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代表方剂 运用要点: ( 1 ) 用药偏温燥 ; ( 2 ) 辨证 运用要点: 用药偏温燥; 运用要点
焦者; 焦者;(2)小便短少不能一概用淡渗. 小便短少不能一概用淡渗.
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 )对湿热之邪的治疗, 之侧重及邪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之侧重及邪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已化燥者忌用; )如已化燥者忌用; (3)平素阴虚者慎用. )平素阴虚者慎用.
佐透表药. 佐透表药.
(2)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清泄气分邪热( 作用 :以辛寒之品清泄气分邪热 (透热 外达) 外达) 适应证:热炽阳明气分.壮热,汗出, 适应证: 热炽阳明气分 . 壮热 , 汗出 , 心烦,口渴,苔黄燥,脉洪数. 心烦,口渴,苔黄燥,脉洪数. 代表方: 代表方:白虎汤 运用要点: 白虎汤加减运用: 加人参, 运用要点 : ( 1 ) 白虎汤加减运用 : 加人参 ,
肺止咳,清润化痰. 肺止咳,清润化痰.
运用注意点: 运用注意点:
(1)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 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 表法; 表法; 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 (2)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也 只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 只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过用辛温 有助热化火之弊; 有助热化火之弊; 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 (3)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 可过分清凉,以防其凉遏不解; 可过分清凉,以防其凉遏不解; 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 (4)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 中病即止. (5)中病即止.
要点在湿浊偏甚. 要点在湿浊偏甚.
运用注意点
(1)本法清热之力较弱,热盛者不宜. )本法清热之力较弱,热盛者不宜. (2)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化湿,湿 )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化湿, 邪不著者不宜用. 邪不著者不宜用.
(四)祛湿法
定义:以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除 定义:以芳化,苦燥, 定义 湿邪. 湿邪. 作用: 作用: 作用 宣通气机 化湿泄浊 运脾和胃 通利水道 主治 : 湿遏卫气 , 湿热蕴阻气分 , 主治: 主治 湿遏卫气, 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2)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 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
(3)分利湿邪
作用:用淡渗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作用:用淡渗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作用 适应证 : 湿热郁阻下焦 . 热蒸头胀 , 适应证: 湿热郁阻下焦. 热蒸头胀, 适应证 小便短少甚至不通, 渴不多饮, 小便短少甚至不通 , 渴不多饮 , 苔白 腻. 代表方:茯苓皮汤. 代表方:茯苓皮汤. 代表方 运用要点:(1)本法还可用于湿邪在上中 运用要点: 运用要点
分类: 分类: (1)宣气化湿 (1)宣气化湿
.作用:宣通气机,透化湿邪. 作用: 作用 宣通气机,透化湿邪. .适应证 : 湿遏卫气 , 气机不畅 , 湿重 适应证: 适应证 湿遏卫气, 气机不畅, 热轻者. 身热不扬, 午后为甚, 热轻者 . 身热不扬 , 午后为甚 , 汗出 不解, 或微恶寒, 胸闷脘痞, 不解 , 或微恶寒 , 胸闷脘痞 , 小便短 苔白腻,脉濡缓. 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代表方: 代表方 三仁汤. .运用要点: (1)注重宣开肺气(流气化 运用要点: 注重宣开肺气( 运用要点
加苍术,加桂枝,加薄荷,荷叶( 加苍术,加桂枝,加薄荷,荷叶(新加白虎 暑盛加清暑药. 汤),暑盛加清暑药.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之品清里热, 泄邪火 作用:以苦寒之品清里热,.泄邪火 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适应证: 热在气分 ,郁而化火 . 身热不 口苦而渴, 烦燥不安, 小便黄赤, 退 , 口苦而渴 , 烦燥不安 , 小便黄赤 , 舌红苔黄. 舌红苔黄.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 运用要点: 药用苦寒; 运用要点:(1)药用苦寒;(2)热盛津伤
(二) 清气法
定义:用寒凉药物清泄气分邪热 定义: 作用: 作用: 清热泻火 清泄气分邪热 宣畅气机 存津,止渴, 存津,止渴,除烦 主治: 表邪入里, 主治: 表邪入里,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气分无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形邪热 营热转出气分 湿热化燥
分类 (1)轻清宣气
作用:轻清之品以透泄邪热, 作用:轻清之品以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适应证:热郁胸膈.身热微渴, 适应证: 热郁胸膈 .身热微渴 , 心中懊 不舒,舌苔薄黄. 憹不舒,舌苔薄黄. 代表方: 代表方:栀豉汤加味 运用要点: 药用轻清; 表未解, 运用要点:(1)药用轻清;(2)表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