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趣味探究
顺口溜: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
” 探究:结合身边的变化,生活的哪些方面让我们起来越时尚?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表现:(1)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3)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
3、意义:缩小了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新的目标:(1)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中共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城市化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进程:(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3)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趋势: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1)代表: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
(2)作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4、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概况: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此后互联网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影响:(1)打破了常规的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共享;(2)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3)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四、时尚中国(生活巨变)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表现:(1)观念的变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食品:各种食品应有尽有;
(3)出行:“自驾游”成为时尚;
(4)穿着:日益讲究穿戴;
(5)家居: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
(6)语言:流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
第二部分:重难点解析及问题探究
一、我国城市化的原因
A、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B、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C、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提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D、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二、现代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启示
①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本原因);
③国家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近代社会生活的延续;
⑤国际环境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启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
三、总结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
“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