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间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瓴事F 急史
栏目主持人/文欣
教学参考例谈间接教学純駐8学中的应用
〇梁仕泽
学者加里• D.鲍里奇认为教学策略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其中,直接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由教师提供信息,将规则、事实传递给学生;间 接教学指的是教师给学生呈现材料、对象和事件,引导学生结合这些信息自主进行总结,分析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直接教学法,给学生详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影响等,这样不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不佳。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运用间接教学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本文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与思考。

一、 设计主线,分析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之一。

在间接教学中,教师可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调动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结合材料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具体到“抗日战争”一课可介绍日本对外扩张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日本的经济危机,了解当时的国际环境。

学生结合这些史料就会明白国际关系失衡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探究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时,教师也要先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了解双方的将领、兵力,了解抗日战争期间的局部战争、全 面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及其主要战役。

这样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关键是要夺取战场的主动权,战争是国家命运的拐点。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学到了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点,同 时也对“战争”的本质有所了解,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扩大化,用到分析类似事件。

在间接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围绕学习主题,避免无效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结合历史现象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究。

二、问题导学,提升思维能力
为促使学生深人理解,间接教学法的策略之一是提出探究性问题,以问题导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问题引领下一步步深人,进而展开深层次思考。


师除了提出问题,还要激发学生自己的问题意识,
鼓励他们自主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

具体到“抗日战争”一课,首先,引导学生思考
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处于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力量
是否均衡,这种均衡状态因何而被打破。

其次,鼓
励学生思考日本为何要发动战争,中国面对日本的
侵扰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
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分析,尝试自己提出问题。

如有
学生提出:“我从资料中看到,正面战场上我国投人
了不少兵力,可是,为何一直都无法战胜日本,敌后
战场上反而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呢?”还有学生提
出:“从一开始的历史资料看,日本在战争中占有绝
对的主动权,但是为何后来主动权发生了转移呢?
这种转移是一点点出现的,还是因为某些大事件而
突然出现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
问题进行深人探究,还可以将中日甲午战争等学过
的知识点融人进来,辅助思考。

本杰明•布卢姆认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包括
知识类、理解类、应用类、分析类、综合类和评估类
几种。

运用间接教学法,要尝试提出分析类和理解
类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高层次的思维技巧回答问
题。

长期的思维训练也会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创设情境,探究发展规律
间接教学法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联系当前的学习主题,增进学生理解。

也就是说,
教师要避免直接呈现材料,而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兴趣,使其进人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深人思考,探究
历史发展规律。

具体到“抗日战争”一课,教师可以播放多媒
体视频,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
论:“有学者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用了一
个字,‘熬’,你认为这个‘熬’用得是否合理?你觉
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贏得是不是偶然呢?结合
33
--------------------------------------------------------1 2021年第5期(总第508期

深入发翻s s材赫学生核心素养—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
〇冷志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以才立,政以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广大人民群众也对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人们仅仅满足于能上大学,而现在已经转变为上更好的大学,从而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必然会对高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真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基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笔者以执教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新
教材开篇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
期国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对本课做出明确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
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
华文明起源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
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
特征。

据此,笔者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 通过梳理石器时代的重要史实,厘清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借用图表、文字等史料,准确记忆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早期文明产生
的多源性和统一性(多元一体)。

(唯物史观、史料
实证)
3. 通过对生产力提高、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国家产生的条件,理解国家的产
生是人类社会进人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唯物史
观)
4.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分 析早期国家的特征,认识早期文明家国同构、华夏
一体的特点。

(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5. 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强化疆域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
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下面就如何落实五大核心素养,谈谈笔者的教
这些问题,和你的同伴展开讨论。

”这样便引导学生
进人问题情境中,促使他们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如有学生深入探讨了敌强我弱的情势,认为抗日战
争期间我国军民艰苦奋战,用一个“熬”字形容再
贴切不过,能展现出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

学生最
后总结认为,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民族凝聚力的体
现,也和爱好正义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的帮助分
不开,所以这场战争虽然M得不容易,但是也绝对
不是侥幸得胜,而是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学生
融人情境,深入理解规律。

M34
2021年第5期(总第508期)h------------------------------------------------------
设置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展示图片、视频资料、阅读当时的新闻,“神入历史人物”等,这样能将学生带人特定情境中,在讨论思考问题时,学 生身临其境,思考能力也有所提升。

高中历史教学,若能运用间接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则能提升学生理性思维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地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517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