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的危机公关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众传媒的危机公关秀
姓名:李佳慧班级:市场营销学号:103010912
对于国内企业的危机公关处理水平,学术界与媒体一向诟病甚多。
无疑,相对于外企完善的危机处理体系来说,国内企业即使是上市公司,面对危机事件的反应总是显得有点迟钝与前后矛盾。
这次面临公众信任危机,至今分众的反应被割裂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回避与矢口否认
事件发生第二天,央视《新闻联播》中专门针对此事做了一个后续新闻追踪,时间长达1分多钟。
在《新闻联播》的镜头中,分众传媒的一位女性副总裁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表现得极为不耐烦,矢口否认分众传媒掌握手机用户的信息。
而当其他媒体也纷纷前往分众公司采访时,遇到的则是无人接待与应对的情况,估计是想借回避来平息事态。
很显然,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看,分众第一阶段反应缓慢、逃避与矢口否认事实等表现都是重大败笔。
也注定了这事接下来引起媒体接二连三地跟进,并引发社会公众怒火的结果。
既没有召开公开的新闻发布会说明和解释原因,也没有专门针对此事发布相应的公告或道歉函,任凭媒体无序报道和任意猜测……这无疑对分众传媒的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大冲击。
阶段二:推诿撇清
回避策略不奏效后,分众接下来的反应可以用“推诿撇清”四字概括。
3月18日晚,针对近期市场传闻以及相关股价变动,分众传媒发表澄清声明。
董事局主席江南春表示,对分众传媒集团“未能尽到监管职责”向消费者表示歉意,并叫停短信广告业务,进行整改——这是“3·15”晚会曝光事件以来,集团第一次公开对该事件作出回应。
从表面看来,江南春道歉了,这是个好消息,相比起此前分众高层采取的回避态度,这至少是正面面对危机公关的一个体现。
然而,再仔细咀嚼这番声明,却明显看到,相对于分众在操作广告业务时一贯标榜的“精准”,此次的道歉多少有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之嫌。
江南春的道歉,主要想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一、分众无线的短信业务,是个别业务部门及其收购下属公司的自发行为,作为上市公司的分众传媒未尽到监督职责,也就是以一招“移花接木”,将责任推卸给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分众无线,从而快速撇清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分众传媒的关系。
二、尽管给消费者的生活造成了打扰,但这些信息绝非不良信息。
(原话:“虽然这些信息绝非不良信息,但依旧造成了对消费者生活的打扰。
”)
三、分众无线并非“垃圾短信重要源头”和“泄露手机机主个人资料的罪魁祸首”,分众的数据库获得是合法的,不涉及个人隐私。
四、否认“每天发几亿条、制造了市场上80%比例的垃圾短信”,“公司不可能占到垃圾短信市场80%的份额,分众无线未经许可发出的短信至多也不会超过2%。
”
可以说,发言里,道歉是其次,解释和辩白才是主要目的。
熟不知,过火的辩白会“谋杀”信任。
公众的反应大多是“放下的一颗心再度悬起”。
首先,分众垃圾短信门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分众究竟发送了多少垃圾短信,而在于一家知名的甚至正准备独立上市的企业,这种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有多大。
分众一直纠缠于80%上,觉得委屈,希望通过澄清而“大事化小”。
但仅就道歉而言,过多的辩解和撇清往往容易被解读为“缺乏诚意”。
当然,要说其全无诚意也不准确,起码江南春已作出了“暂停无线相关直属部门和下属
公司短信广告业务,进行整改”的决定,这确实比任何语言上的歉意更让人安心。
但是,在关于用户信息的来源和去向方面解释的缺乏可信性,仍然使人忧心。
回想当初刚得知分众参与发送垃圾短信时,很多人第一感觉可能只是惊讶。
但事情发展到后来,想到个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乃至爱好、购买习惯等都可能被放在一个信息库中随时供人挑拣,有可能被售卖出去用于其他除垃圾短信以外的领域,不安全感早已经替代了震惊、愤怒。
不能否认,生活在信息社会,大多数人的部分信息被某些机构所掌握是可以预期的。
但分众此次曝出的垃圾短信丑闻已触及了很多人的底线。
分众“短信门”的危机公关秀已谢幕,但效果显然不太理想:前后两个阶段反应的矛盾之处,以及最后这种“过了火”的澄清辩白,只会让人在质疑其诚意的同时,对企业的印象也大打折扣。
在公众对分众媒介缺乏甄别与警惕的今天,分众传媒表面上似乎风光无限,他们的风光更多来自客户的盲目投放与缺乏监控的广告环境,但是随着企业内部媒介投放规范与监控制度的逐步完善,分众媒介们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危机处理得当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