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 2. 引导地电流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
导电体)。 接地的两种结构型式:
A型(单独的水平/垂直接地体) B型(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或围绕建筑物的环型人 工接地体)
接地分析(1)
l 接地电阻是表征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电流的一个基本 物理参数,在接地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l 地分为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和重复接地。
l 影响接地电阻的主要因子:
l
影响接地电阻的最重要因素是接地电极周围
大地的电阻率,次要因子是接地电极的形状和尺寸
。
l 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l
R=0.5ρ/ A
l
其中,A为建筑占地面积(m2)
l
ρ为土壤电阻率(Ω·m)
A型接地分析
1.不少于2个接地极 2.在土壤电阻率很低, 接地电阻很容易低 于10Ω时, 无 其他要求 3.土壤电阻率较高, 接地电阻不易达到 10Ω以下时,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体有 一长度要求。
闪击击在大地或其上突出物( 例如,建筑物、防雷装置、户
2 术语
6.外部防雷装置 :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注 :外部防雷装置完全与被保护的建筑物脱离者称为独立 的外部防雷装置, 其接闪器称独立接闪器。
7、内部防雷装置: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8、接闪器: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 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③ 换土。
l
④采用降阻剂。
接地分析
在高频(如1MHz)下, Ω=Rf+2πfL 很大,接地线成了天线 问题一: 环路感应出高电位
Uoc/max=μ0b l H1/max/T1 问题二: 引下线长度为干扰频率的波长λ的λ/4或奇数位时产
生谐振,能干扰设备正常工作
接地分析
• 图10 活动地板下专设等电位连接基准网
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13.闪电感应:
闪电放电时, 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雷电静电感应和雷电电 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2 . 0 . 1 7 闪电电涌
闪电击于防雷装置或线路上以及由闪电静电感应或雷击电磁 脉冲引发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的瞬态波。 14:闪电电涌侵入: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 即闪电电涌,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 损坏设备。
2 术语
15、内部系统 :建筑物内的电气和电子系统。
16.电气系统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
17、电子系统: 由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和仪表系 统无线电系统和电力电子装置构成的系统。
18、防雷区 (LPZ)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 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 、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防雷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的要求
第二类: ρ≤800Ω·m时,A/π≥5m ρ为800Ω·m至3000Ω·m时, A/π≥( ρ-550)/50
第三类: ρ≤3000Ω·m时 A/π≥5m或A≥79m2
接地分析(1)
接地的定义: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 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 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其目的是: 1. 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
19、雷击电磁脉冲 (LEMP):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 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
2 术语
20、防雷等电位连接 (LEB):将分开的诸金属物 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 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差。
21、电涌保护器 (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 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 元件。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二类 防雷建筑物 1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 国家级会堂、办公、展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 宾馆、国家档案馆、大城市重要给水水泵房 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 4 特级和甲级体育馆 4 制造(使用、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 且电火花 不易引起爆炸 5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且电火 花不易引起爆炸 6 具有2区或11(2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7 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所罐 8 预计N>0.06(0.05)次/a的部(省)办公建筑及重
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 置的接地电阻确定,以不大于其按人身安全所确 定的接地电阻值为准。
•防雷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的要求
第一类: 土壤电阻率ρ≤500Ω·m时 R≥5m时无须补加接地体( R= A/π)
土壤电阻率ρ在500~3000 Ω·m时
11ρ-3600
R≥
时无须补加接地体
380Leabharlann 新增内容(2)4.5.6 款1条: 防跨步电压: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 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 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 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2.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50kΩm。 注: 例如,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通常符合本要求。 3.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4.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4.2.2中第3款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 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 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4.1 接地电阻
4.2.3中第5款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电涌侵入)进入
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接地,冲击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30Ω。 在4.3.6和4.4.6中对第二、三类防雷建物: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防LEMP(雷击电磁脉冲): 第二类中的2-4款(会堂、展馆、
火车站、机场、水泵房、计算中心、通 讯枢纽、特甲级体育馆)
系统所接设备重要、 雷击磁场环境和加于设备电涌满足 不了要求……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建筑物外部防雷指防建筑 物外部直击雷,包括防建筑物 外侧击雷和雷电反击等。
分
类: 第一类(Ⅰ、Ⅱ级)
第二类(Ⅲ级)
第三类(Ⅳ级)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一类 防雷建筑物 1. 制造(使用、贮存)炸药(火药、起爆、
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的建筑物, 因电火花 而引起爆炸, 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 具有0区或10(2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 筑物。
3. 具有1(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因电火花引起爆炸, 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 身伤亡者。
要 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9 预计N >0.3(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民建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省级档案馆 2 预计N≥0.012(0.01)次/a, ≤0.06(0.05)次/a的部 (省)办公建筑及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 预计N≥0.06 (0.05)次/a, ≤0.3 (0.25)次/a的住 宅、办公楼等民建 4 预计N≥0.06 (0.0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 综合评估后确定需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
外部防雷装置的原理: 将雷电引向自身并泄入大地 使被保护物免遭直接雷击。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接地电阻值要求降低 (2)绝缘段前后的处理 (3)具体规定了SPD的选择
4.1 接地电阻
4.2.1中第8款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 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 接地电阻,但在3000Ωm以下地区,冲击接地 电阻不应大于30Ω。
险 环境
6 Td>15d/a地区, ≥15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Td ≤15d/a地区, ≥20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综合防雷系统组成
•外部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
• 防LEMP系统(LEMS
)
•接 •引
•接 •等
•间
•屏
•电
地
电
隔
蔽
涌
•闪 •下
装
位
距
措
保
•器 •线
置
新增内容(1)
4.5.6 款1条: 防接触电压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 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位 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2.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 注: 例如,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通常符合本 要求。 3.外露的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μs 冲击电压100kV 的绝缘层隔离,例如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 乙烯层。 4.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5 外部防雷装置(1)
l 防雷的基本原理:
l
是利用接闪杆、接闪带 (避雷针
、带)和电涌保护器(避雷器)将雷电
连 接
离
施
护 器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l 外部防雷包括防直击雷、侧击雷、雷电 反击等内容。
l 内部防雷是防止雷电及其他形式的过电 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防直击雷和闪电电涌侵入: 各类防雷建筑物 防雷电感应: 一类和第二类中5-7款 设内部防雷装置: (各类防雷建筑物)
——在建筑物的地面层处等电位连接,有建筑物金属体、金 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 ——外部防雷装置与金属物的间隔距离
4.2 绝缘段前后的处理
4.2.4条第13款:对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 埋地金属管道和有阴极保护的埋地金属管道在入 户处设绝缘段时,规定如下:
—选择Ⅰ级试验的密封型SPD —Iimp按计算0.5I/n.m计算,m=1 —UP应小于绝缘段的UW ,在无法确定时
UP ≤2.5 且≥1.5kv SPD的上端头接到等电位连接带
1 总则
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 计。
旧条文中: 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 罐、化工户外装置已删去。
2 术语
对雷电、防雷装置、被保护系统共作了50条定义: 1、对地闪击:
雷云与大地( 含地上的突出物)之间的一次或多次放电。 2、雷 击:
对地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3、雷击点 :
•A型接地分析图
B型接地分析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总长度80%与土壤接触 ——环型地网的等效半径re = A/π re ≥l
2.ρ第≤8二00类Ω防·m雷时建,筑A物/π: ≥5m ρ为800Ω·m至3000Ω·m时,
A/π≥( ρ-550)/50 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ρ≤3000Ω·m时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2010年11月3日发布 2011年10月1日实施
各时期版本
★ GBJ 57-83: 经验总结和参考前苏联标准 ★ GB 50057-94: 在IEC/TC81 61024基础上修改 ★ GB 50057-94 (2000年版): 增加了第六章 防雷击电磁脉冲,参考IEC 61312标准 ★ GB 50057-2010:
A/π≥5m或A≥79m2
接地分析(2)
•
a)
b)
c)
• 图 1 典型接地体的三种表示图
接地分析(2)
l 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降低防直击雷冲击接 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
l
①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
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有效长
度的规定。
l
。
②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l
1 . 增加了术语一章; 2 . 变更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 3 . 补充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 4 . 修改防侧击的规定; 5 . 详细规定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6 . 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 , 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 7 . 部 分 条 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22、电压保护水平 (Up):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 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 其值可从优先值的 列表中选择。该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 最高值。
23.通流容量:避雷器的通流容量是指避雷器允许 通过雷电波最大峰值电流量。
3 建筑物防雷分类
分类原则: 根据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
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
注:以前,接闪杆称为避雷针,接闪带称为避雷带, 接闪线 称为避雷线, 接闪网称为避雷网。 9、闪电静电感应 :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 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 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 如没有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 高的电位。
2 术语
12、闪电电磁感应: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
导电体)。 接地的两种结构型式:
A型(单独的水平/垂直接地体) B型(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或围绕建筑物的环型人 工接地体)
接地分析(1)
l 接地电阻是表征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电流的一个基本 物理参数,在接地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l 地分为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和重复接地。
l 影响接地电阻的主要因子:
l
影响接地电阻的最重要因素是接地电极周围
大地的电阻率,次要因子是接地电极的形状和尺寸
。
l 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l
R=0.5ρ/ A
l
其中,A为建筑占地面积(m2)
l
ρ为土壤电阻率(Ω·m)
A型接地分析
1.不少于2个接地极 2.在土壤电阻率很低, 接地电阻很容易低 于10Ω时, 无 其他要求 3.土壤电阻率较高, 接地电阻不易达到 10Ω以下时,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体有 一长度要求。
闪击击在大地或其上突出物( 例如,建筑物、防雷装置、户
2 术语
6.外部防雷装置 :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注 :外部防雷装置完全与被保护的建筑物脱离者称为独立 的外部防雷装置, 其接闪器称独立接闪器。
7、内部防雷装置: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8、接闪器: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 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③ 换土。
l
④采用降阻剂。
接地分析
在高频(如1MHz)下, Ω=Rf+2πfL 很大,接地线成了天线 问题一: 环路感应出高电位
Uoc/max=μ0b l H1/max/T1 问题二: 引下线长度为干扰频率的波长λ的λ/4或奇数位时产
生谐振,能干扰设备正常工作
接地分析
• 图10 活动地板下专设等电位连接基准网
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13.闪电感应:
闪电放电时, 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雷电静电感应和雷电电 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2 . 0 . 1 7 闪电电涌
闪电击于防雷装置或线路上以及由闪电静电感应或雷击电磁 脉冲引发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的瞬态波。 14:闪电电涌侵入: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 即闪电电涌,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 损坏设备。
2 术语
15、内部系统 :建筑物内的电气和电子系统。
16.电气系统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
17、电子系统: 由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和仪表系 统无线电系统和电力电子装置构成的系统。
18、防雷区 (LPZ)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 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 、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防雷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的要求
第二类: ρ≤800Ω·m时,A/π≥5m ρ为800Ω·m至3000Ω·m时, A/π≥( ρ-550)/50
第三类: ρ≤3000Ω·m时 A/π≥5m或A≥79m2
接地分析(1)
接地的定义: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 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 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其目的是: 1. 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
19、雷击电磁脉冲 (LEMP):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 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
2 术语
20、防雷等电位连接 (LEB):将分开的诸金属物 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 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差。
21、电涌保护器 (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 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 元件。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二类 防雷建筑物 1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 国家级会堂、办公、展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 宾馆、国家档案馆、大城市重要给水水泵房 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 4 特级和甲级体育馆 4 制造(使用、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 且电火花 不易引起爆炸 5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且电火 花不易引起爆炸 6 具有2区或11(2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7 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所罐 8 预计N>0.06(0.05)次/a的部(省)办公建筑及重
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 置的接地电阻确定,以不大于其按人身安全所确 定的接地电阻值为准。
•防雷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的要求
第一类: 土壤电阻率ρ≤500Ω·m时 R≥5m时无须补加接地体( R= A/π)
土壤电阻率ρ在500~3000 Ω·m时
11ρ-3600
R≥
时无须补加接地体
380Leabharlann 新增内容(2)4.5.6 款1条: 防跨步电压: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 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 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 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2.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50kΩm。 注: 例如,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通常符合本要求。 3.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4.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4.2.2中第3款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 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 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4.1 接地电阻
4.2.3中第5款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电涌侵入)进入
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接地,冲击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30Ω。 在4.3.6和4.4.6中对第二、三类防雷建物: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防LEMP(雷击电磁脉冲): 第二类中的2-4款(会堂、展馆、
火车站、机场、水泵房、计算中心、通 讯枢纽、特甲级体育馆)
系统所接设备重要、 雷击磁场环境和加于设备电涌满足 不了要求……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建筑物外部防雷指防建筑 物外部直击雷,包括防建筑物 外侧击雷和雷电反击等。
分
类: 第一类(Ⅰ、Ⅱ级)
第二类(Ⅲ级)
第三类(Ⅳ级)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一类 防雷建筑物 1. 制造(使用、贮存)炸药(火药、起爆、
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的建筑物, 因电火花 而引起爆炸, 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 具有0区或10(2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 筑物。
3. 具有1(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因电火花引起爆炸, 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 身伤亡者。
要 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9 预计N >0.3(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民建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省级档案馆 2 预计N≥0.012(0.01)次/a, ≤0.06(0.05)次/a的部 (省)办公建筑及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 预计N≥0.06 (0.05)次/a, ≤0.3 (0.25)次/a的住 宅、办公楼等民建 4 预计N≥0.06 (0.0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 综合评估后确定需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
外部防雷装置的原理: 将雷电引向自身并泄入大地 使被保护物免遭直接雷击。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接地电阻值要求降低 (2)绝缘段前后的处理 (3)具体规定了SPD的选择
4.1 接地电阻
4.2.1中第8款规定: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 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 接地电阻,但在3000Ωm以下地区,冲击接地 电阻不应大于30Ω。
险 环境
6 Td>15d/a地区, ≥15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Td ≤15d/a地区, ≥20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综合防雷系统组成
•外部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
• 防LEMP系统(LEMS
)
•接 •引
•接 •等
•间
•屏
•电
地
电
隔
蔽
涌
•闪 •下
装
位
距
措
保
•器 •线
置
新增内容(1)
4.5.6 款1条: 防接触电压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 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位 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2.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 注: 例如,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通常符合本 要求。 3.外露的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μs 冲击电压100kV 的绝缘层隔离,例如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 乙烯层。 4.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5 外部防雷装置(1)
l 防雷的基本原理:
l
是利用接闪杆、接闪带 (避雷针
、带)和电涌保护器(避雷器)将雷电
连 接
离
施
护 器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l 外部防雷包括防直击雷、侧击雷、雷电 反击等内容。
l 内部防雷是防止雷电及其他形式的过电 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
4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防直击雷和闪电电涌侵入: 各类防雷建筑物 防雷电感应: 一类和第二类中5-7款 设内部防雷装置: (各类防雷建筑物)
——在建筑物的地面层处等电位连接,有建筑物金属体、金 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 ——外部防雷装置与金属物的间隔距离
4.2 绝缘段前后的处理
4.2.4条第13款:对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 埋地金属管道和有阴极保护的埋地金属管道在入 户处设绝缘段时,规定如下:
—选择Ⅰ级试验的密封型SPD —Iimp按计算0.5I/n.m计算,m=1 —UP应小于绝缘段的UW ,在无法确定时
UP ≤2.5 且≥1.5kv SPD的上端头接到等电位连接带
1 总则
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 计。
旧条文中: 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 罐、化工户外装置已删去。
2 术语
对雷电、防雷装置、被保护系统共作了50条定义: 1、对地闪击:
雷云与大地( 含地上的突出物)之间的一次或多次放电。 2、雷 击:
对地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3、雷击点 :
•A型接地分析图
B型接地分析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总长度80%与土壤接触 ——环型地网的等效半径re = A/π re ≥l
2.ρ第≤8二00类Ω防·m雷时建,筑A物/π: ≥5m ρ为800Ω·m至3000Ω·m时,
A/π≥( ρ-550)/50 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ρ≤3000Ω·m时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2010年11月3日发布 2011年10月1日实施
各时期版本
★ GBJ 57-83: 经验总结和参考前苏联标准 ★ GB 50057-94: 在IEC/TC81 61024基础上修改 ★ GB 50057-94 (2000年版): 增加了第六章 防雷击电磁脉冲,参考IEC 61312标准 ★ GB 50057-2010:
A/π≥5m或A≥79m2
接地分析(2)
•
a)
b)
c)
• 图 1 典型接地体的三种表示图
接地分析(2)
l 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降低防直击雷冲击接 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
l
①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
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有效长
度的规定。
l
。
②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l
1 . 增加了术语一章; 2 . 变更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 3 . 补充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 4 . 修改防侧击的规定; 5 . 详细规定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6 . 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 , 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 7 . 部 分 条 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22、电压保护水平 (Up):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 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 其值可从优先值的 列表中选择。该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 最高值。
23.通流容量:避雷器的通流容量是指避雷器允许 通过雷电波最大峰值电流量。
3 建筑物防雷分类
分类原则: 根据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
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
注:以前,接闪杆称为避雷针,接闪带称为避雷带, 接闪线 称为避雷线, 接闪网称为避雷网。 9、闪电静电感应 :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 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 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 如没有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 高的电位。
2 术语
12、闪电电磁感应: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