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2018.01 |大多数城市发展来看,对于基础设施和工业区的建设投入较大的精力,而对于市政道路交通的设计却略显不足。
这样一来,我国虽然具备了一定量的交通运输设施,然对这些交通运输设施的利用率远远不足。
甚至在很多老旧城市和主城区间,仅仅只有一两条交通运输线路来予以连接。
若遇到节假日或者上班高峰期,道路交通十分拥堵,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对于当前城市发展来说,提高市政道路交通设计,使之和城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规 划
市发展相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2.2市政道路规划缺乏远期规划
在现在的城市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市政道路几年内,多次进行翻修现象,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本浪费。
同时,还有部分市政道路交通设计中受制于资金,相应的配套设施未能及时到位,造成下雨天道路排水不畅等。
此外还有部分道路尚未达到使用年限就破损无法使用。
这些问题的出现均是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未能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往往使顾此失彼,难以发挥市政道路规划的最终作用。
2.3整体格局规划设计不合理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做好整体道路布局设计。
然当前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部分道路的功能和效率难以有效发挥。
长期以来,我国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将重点服务对象放在了机动车上。
随着机动车占用道路的资源越来越多,不仅未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甚至促使该局面更加凸显。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时,受到工程设计理念的影响较深,而对于交通需求方面的考虑略显不足。
这就导致最终建成的道路难以满足车流、人流以及横断面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整体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解决城市道路规划问题的对策
3.1合理的设计市政道路车道数
由于驾驶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实际行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部分驾驶员违规进行超车、拐弯或者停车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多车道的使用效率。
对于此种现象,若单一通过增加车道数来对交通拥堵现象进行换届显然是不可取的。
由于我国对于标准车道数的要求是不宜超过8道,若8道车道数依然无法满足交通运输压力,则可以通过建设平行车道的办法来予以缓解。
并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切实降低市政道路的负荷。
3.2合理设计市政道路交叉口
如果城市道路上存在较多的交叉口,则交叉口之间的间距就会想到较小,直接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据相关研究资料现象,市政道路交叉口数量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是成正比的。
因此,在具体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应尽可能的降低道路交叉口的数量,并在固定位置设置信号提示灯,以便于机动车能够及时的予以掉头。
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左右转车道合理的进行增设,有效防止车辆交叉行驶,提升整个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具体设计思路为:可以将道路局部的分隔带和绿化带适当的划分一部分出来设置为左右转车道。
若其宽带不符合设计需求,则可以局部拓宽交叉口,使其满足左右车道的增设需求。
3.3合理设计市政道路分隔带以及绿化带
城市交通系统中不仅仅只有机动车,还有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且后面二者对于交通的通行效率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此时就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隔离带和绿化带,来对交通压力进行缓解。
具体来说,应该将宽度相对较大的绿化带用作分隔带,既能对城市道路进行一定的分割,还能够对汽车尾气和噪音等进行净化。
3.4加强对市政道路设计规划的审批
市政道路设计事关重大,万不可马虎大意,同时也不能一蹴而就。
同时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牵涉面较广,影响面巨大。
这就要求市政道路设计部门做好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落实好规划设计的审批以及后续监督等工作,从而保证市政道路规划能够更为的科学合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树立良好的城市外在形象。
总之,市政道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系统且繁杂。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备先进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结合城市的具体发展状况,人口、交通运输压力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予以设计,从而不断创造出精品的道路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志星.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及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08):200-201
[2]邓蕾蕾.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及布局规划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05):9-10+26+5
[3]吴志睿.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分析探讨[J].山西建筑,2016,42(10):137-1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2|CHINA HOUSING FAC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