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
卷
1.如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 cm。
2.如图所示,是某一支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此时显示的温度是______
℃
3.如图所示,是利用电子秒表记录的前2名同学百米赛跑的成绩,则第2名比第1名
多用了______ ms。
4.这学期结束前,学校组织了体育期末考试。
在跳绳时,我们会听到“嗡、嗡、嗡”
的声音,这声音是由______ (选填“空气”或“跳绳”)振动产生的。
5.每个物理量都有一个客观确定的值,这个值叫真实值。
测量时,测量值很难与真实
值一致,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叫误差。
除了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外,请你再写出一种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
6.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A发出声音,通过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甲所示;如果用较大
的力敲击音叉A时,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应该是图______ ;如果用较小的力敲击另
一个频率较高的音叉B时,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应该是图______ 。
(实验中用的是同一台示波器)
7.2020年的夏至日,在我国很多地方,都看到了漂亮的“金
边日食”现象。
“日食”现象可以用“光的______ 规律”
来解释,它是太阳光被______ 遮住的结果。
8.冬天里的早晨,温度较低,当我们用手摸室外放在一起的木头和铁块时,却感到铁
比木头冷些。
实际上室外放在一起的木头和铁块的温度是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我们感到铁冷些,是因为铁块的______ 性比木头好。
9.有太阳时下雪,就被称为“太阳雪”,这种现象多见于北方。
雪的形成是______ (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______ (选填“冷”或“暖”)气流影响。
10.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返回,从月球取了1731g的月壤。
月壤从月
球带回地球,质量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改变,理由是物质的质量与位置______ 。
11.以下测量中,用同一测量仪器进行三次测量求平均值,不是为了减小误差的是()
A. 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B. 用天平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
C. 用量筒测量同一块鹅卵石的体积
D. 用体温计测量小明一天早中晚的体温
12.小明用一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值分别是36.3cm、36.4cm、
39.4cm、36.4cm,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A. 37.1cm
B. 36.3cm
C. 36.37cm
D. 36.4cm
13.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到了冬天,戴眼镜的人常因口罩佩
戴不严实,出现眼镜“起雾”的现象。
“起雾”是一种()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熔化现象
D. 凝华现象
14.物质在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且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则该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
15.2020年12月25日,在南京市江宁区发生了2.3级地震,震源深度12km。
关于地震
时产生的声波()
A. 是次声波,人耳听不见
B. 是次声波,人耳听得见
C. 是超声波,人耳听不见
D. 是超声波,人耳听得见
16.同学们在音乐教室排练文艺节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
C. 同学们的笑声越大,笑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D. 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 “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D. “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
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做法中,可行的是()
A.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B.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 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向光屏方向移
D. 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向蜡烛方向移
19.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下列各项中不必要的是()
A.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的实验台上
B. 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C. 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D. 称量时,左盘应放置被称量的物体,右盘放置砝码
2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一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甲物质密度为2.7kg/m3
B. 乙物质密度为0.9×103g/cm3
C. 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乙的体积比为3:1
D. 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乙的质量比为3:1
21.小明利用图示仪器研究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特点,实测数据如表:
射入角0°10°20°30°40°41.2°41.8°42°
折射角0°15.2°30.9°48.6°74.6°81°90°/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______ 。
(2)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折射角等于90°,几何光学中把这时的入射角叫做临
界角。
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临界角大小为______ 。
(3)当入射角超过临界角,发现光会全部反射回来,这就是全反射现象。
若光从空
气斜射向玻璃,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22.小明在“探究海波熔化规律”时。
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结合分析数据并回答相关
问题:
时间/min0123456
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
(1)在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______ 。
(2)请根据数据画出海波的“温度一时间”关系图像;
(3)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海波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
晶体”);
(4)在熔化过程中,海波所处的状态是______ 。
23.小刚做“测量蜡块密度”的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的______ 处,若此时指针的位置如图
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 移动,使天平平衡。
(2)将蜡块放在天平______ 盘中,另一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
平衡,蜡块的质量为______ g。
(3)将蜡块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用铁丝将其压入水中,读得量筒的示数为
60.0mL,则该蜡块的体
积为______ cm3。
(4)计算得出蜡块的密度为______ kg/m3。
24.如图所示,墙上竖直挂着一块平面镜MN,站在地面上的小明对着镜子看自己。
用
带箭头线段AB表示小明,并假设小明的眼睛在箭头顶端,虚线表示墙。
(1)作出小明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他能否通过该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并作图分析。
25.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并运用等分原则为它做好了刻度。
现在他用这支温度计与
一支标准温度计一起测量两杯水温,所得数据如表:
第一杯第二杯
自制温度计示数T/℃1450
标准温度计示数t/℃1050
这说明小明自制的温度计是一支不标准的温度计。
(1)若用此温度计测出的室温是23℃,实际室温是多少?
(2)写出T与t的关系式。
26.一只小瓶装满水时质量是32g,装满酒精时质量是28g,已知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
求这只小瓶的质量和容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3.05
【解析】解:由图示刻度尺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7.05cm−4.00cm=3.05cm;
答案为:3.05
根据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图可知,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对刻度尺读数时,要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注意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2.【答案】15
【解析】解:
由图可知,温度计10℃−20℃中间有10个格,则1个格表示1℃,图中液面在10℃以上第5个小格,所以温度计示数为15℃。
故答案为:15。
温度计的读数时,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
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读数,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3.【答案】535
【解析】解:时间单位换算1s=1×103ms;
如图电子秒表的读数,第一名所用时间t1=0min11.794s=11.794s,第二名所用时间t2=0min12.329s=12.329s,
第二名比第一名多用的时间t=t2−t1=12.329s−11.794s=0.535s=0.535×
103ms=535ms。
故答案为:535。
电子秒表读数,计算两次时间差,注意单位换算。
本题考查电子秒表的读数即时间单位的换算,基础题。
4.【答案】空气
【解析】解:
在跳绳时,我们会听到“嗡、嗡、嗡”的声音,这是跳绳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空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需要记住跳绳时产生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属于易错题。
5.【答案】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解析】解:在测量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减小误差的方法,除了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外,还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来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掌握误差的概念,尤其是掌握在测量中有效减小误差的方法,对物理测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6.【答案】丙乙
【解析】解:用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不变,只有响度不同,而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当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时,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响度更大,振幅更大,故丙图符合题意;相对与甲图来说,图乙的波形频率高,如果用较小的力敲击另一个频率较高的音叉B时,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应该是图乙,故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丙;乙。
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7.【答案】直线传播月球
【解析】解:
“日食”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它是太阳光被月球遮住的结果。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月球。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8.【答案】相同传热
【解析】解:冬天的早晨,室外温度较低,长时间处于室外环境的铁和木头的温度是相同的;用手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会感到铁比木头冷,这是因为铁块比木块容易传热,铁快吸收了手的热量,手感觉到冷。
故答案为:相同;传热。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此题考查了温度的比较及物体的物理属性,是一道基础题。
9.【答案】凝华冷
【解析】解: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是水蒸气遇到冷气流形成的。
故答案为:凝华;冷。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知道凝华概念可解答此题。
10.【答案】不会无关
【解析】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无关;
“月壤”从月球带回地球,位置发生变化,所含物质多少不变,所以其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不会;无关。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无关。
此题考查了质量的特点及其应用,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
11.【答案】D
【解析】解:
ABC、在使用工具测量长度、质量或体积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故ABC不符合题意;
D、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是为了探究人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规律,不是为了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人的体温在不同时刻可能是不同的。
据此对选项中的表述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测量过程中减小误差的方法,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属于基础知识,要理解。
12.【答案】D
【解析】解:
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9.4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36.4cm。
所以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36.3cm+36.4cm+36.4cm
3
故选:D。
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13.【答案】B
【解析】解:冬天,戴眼镜的人常因口罩佩戴不严实,出现眼镜“起雾”的现象。
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片液化为小水滴。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知道液化概念,可解答此题。
14.【答案】B
【解析】解:
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称为流体,物质在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则该物质在物态变化前后为液态或者气态;
A、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物态变化前为固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态变化前为固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答案】A
【解析】解: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常伴有次声波产生,题干中所描述的地震产生的就是次声波,而这些声波是人耳无法感知到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地震、海啸等大型自然灾害常伴有次声波产生,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们对次声波的了解,并知道它的相关应用,属声学基础题。
16.【答案】A
【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用力拨动古筝可以增大振动的幅度,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笑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声音的响度无关,故C错误;
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
(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噪声的控制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7.【答案】C
【解析】解:
A、池水映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的反射的光线在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C正确;
D、起舞弄清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
故D错误。
故选:C。
自然界中的光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
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筷子变弯、光的色散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8.【答案】C
【解析】解: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要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在凸透镜不动时,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故AB错误;
还可以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性质,使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光屏上会再次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进行判断: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可以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根据物距和焦距,根据像距和焦距,都可以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19.【答案】C
【解析】解: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实验台上,该操作有必要;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该操作有必要;
C、横梁平衡的标志有两个: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者指针偏离分度盘中线的幅度相等,不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即该操作是不必要的,符合题意;
D、称量时,要将被称量的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在右盘里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该操作有必要。
故选:C。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放平: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二拨零: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上;
三调平: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此时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或左右摆动幅度相同;
四称量: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取;
五记数: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标尺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之和;
六整理:整理器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拨回0刻度线处。
此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应熟练掌握。
20.【答案】D
【解析】解:(1)、由图像可知,当甲、乙物质的质量均为2.7kg时,甲的体积V甲=1dm3= 1×10−3m3,乙的体积V乙=3dm3=3×10−3m3,
则甲、乙的体积比为V甲:V乙=1dm3:3dm3=1:3;
甲物质的密度ρ甲=m
V
甲
= 2.7kg
1×10−3m3
=2.7×103kg/m3;乙物质的密度ρ乙=m
V
乙
=
2.7kg
3×10−3m3
=0.9×103kg/m3,故ABC错误。
(2)由(1)可得,甲、乙的密度之比为ρ甲:ρ乙=2.7×103kg/m3:0.9×103kg/m3=3:
1,
所以,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均为V时,则甲、乙的质量比为m甲:m乙=ρ甲V:ρ乙V=ρ甲:
ρ
乙
=3:1,故D正确。
故选:D。
(1)在图像中分别读出甲、乙物质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可求质量相等的甲、乙物体的体积比;根据密度公式可甲、乙物质的密度。
(2)求出甲乙的密度之比,利用密度公式可求体积相等的甲、乙物体的质量比。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像得出相关的信息,难度不大。
21.【答案】增大41.8°不会
【解析】解:
(1)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当入射角达到41.8°时,折射角为90°,所以临界角的大小为41.8℃;
(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增大;(2)41.8℃;(3)不会。
(1)分析表中数据即可得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为41.8°时,折射角为90°;
(3)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假设发生全反射,折射角等于90°,那入射角必大于90°,不符合实际。
本题考查了折射规律以及全反射的实验,全反射实验通过实验效果一步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得出全反射的条件及结论,是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道好题。
22.【答案】温度计晶体固液共存态
【解析】解:
(1)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时,需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除了需要测量时间所需的秒表,还需要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2)根据表格数据描点,然后用线段分别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因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海波为晶体;
(4)因为海波为晶体,所以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1)温度计;(2)如上图所示;(3)晶体;(4)固液共存态。
(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通过描点画出物质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3)物质熔化时,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为晶体物质;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
本题考查了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及对晶体熔化图像的分析。
23.【答案】零刻线左左8.410.00.84×103
【解析】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向右偏,平衡螺母应该向左调节;
(2)将蜡块放在天平左盘中,乙图中蜡块的质量m=5g+3.4g=8.4g;
(3)蜡块的体积V=60.0ml−50.0ml=10.0ml=10.0cm3;
(4)蜡块的密度ρ
蜡块=m
V
=8.4g
10cm3
=0.84g/cm3=0.84×103kg/m3。
故答案为:(1)零刻线;左;(2)左;8.4;(3)10.0;(4)0.84×103。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移动游码至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平天平遵循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原则;
(2)左物右码,读取天平的示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3)通过量筒两次的示数之差可以求出蜡块的体积;
(4)蜡块的密度可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
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密度》部分要求掌握的实验,各有一种基本的测量方
法,用到的原理是ρ=m
V
,两种测量方法应达到理解的程度。
24.【答案】解(1)分别作出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小明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图所示:
(2)人若能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满足的条件是:人的头项和脚射出的光,经镜子反射后都能进入人的眼睛,即人像的上、下两端与眼睛的连线必须都穿过镜子。
如图所示,AB表示人的全身,A点表示人眼的位置。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人的像A′B′.将A′和A,B′和A分别用直线连接起来。
由图可知,B′A没有穿过平面镜,所以他不能通过该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1)不能;图和分析见解答。
【解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小明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人若能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满足的条件是:人的头项和脚射出的光,经镜子反射后都能进入人的眼睛,即人像的上、下两端与眼睛的连线必须都穿过镜子。
故结合数学知识分析即可判断。
此题主要考查平面镜相关作图、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知道人能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满足的条件是关键。
25.【答案】解:由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温度越高,示数越大,假设T=kt+b;
把表格中的数据(10,14)和(50,50)代入可得:
14=10k+b,50=50k+b,解出:k=0.9,b=5,
所以可得:T=0.9t+5;
把T=23℃代入可以得到:23℃=0.9t+5,所以t=20℃。
答:(1)若用此温度计测出的室温是23℃,实际室温是20℃;
(2)T与t的关系式为:T=0.9t+5。
【解析】由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温度越高,示数越大,假设T=kt+b;然后将数据代入写出T与t的关系式,将T=23°代入关系式,计算出实际室温。
解答此题需要找出这支温度计测量温度的示数与实际准确温度的关系,然后代入数据求出关系式。
26.【答案】解:设瓶子的质量为m,容积为V;由ρ=m
得:
V
当瓶装满水时,
则有:m+ρ水V=32g,即m+1g/cm3×V=32g------①
当装满酒精时,
则有:m+ρ酒精V=28g,即m+0.8g/cm3×V=28g-----②
由①②两式可得:
m=12g,V=20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