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内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目的是以事实
证明只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
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
“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
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
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
4.
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
作者的基本观点。
】
5.
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
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练)】
7.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所行不顺,
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
9.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
10.
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
1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2.
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
13.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
14.
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
】
15.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
16.
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
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
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