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十四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丹东市第十四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和政府
A.制定了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参考答案:
C
经济体制。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的本质。

在 1 992 年的十四大上,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的目标。

故选C。

A项是在十一届三中上;B项是在十五大上;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

2.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参考答案:
B
该题考查殖民扩张的作用。

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辽阔的海外市场,“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故B项正确。

3. 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参考答案:
C 据史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故本题答案为C。

4. 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

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

据此可知,顾炎武
A.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B.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C.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D.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参考答案:
C
【详解】依据材料“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主张读书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主张学术研究回归儒家原典;D 选项“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表述过于绝对,不是顾炎武的主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

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

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州不论大小”享有相同的决策权,这必然遭到大州的反对。

为解决大小州的权力分配问题,1787年宪法最终采取了参众两院议员不同的产生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论州的大小,均可选举两名参议院议员,而众议院的议员则根据人口进行选举。

故“双重分配”的原则实际上解决的是“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权力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6.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等。

据此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的关系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
B

7. 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

它“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

”材料所指事件是
A.查理一世上断头台
B.光荣革命
C.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是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

1649年,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议会领导者,以叛国罪的罪名处死查理一世,与材料不符,排除A。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斯二世企图在国内恢复天主教并迫害清教徒,引起广泛不满,发生“光荣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C。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标志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D。

8.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参考答案:
A
9.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参考答案:
D
考察卢梭的思想。

材料中卢梭强调了人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人民可以委任、撤换官吏,官吏只有服从人民。

故D项对恰当。

故应选D。

10.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西学东渐”局面,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封建文化的冲击
C.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D.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
C
11. 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

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

这表明( )
A.议会支持运动B.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C.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D.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
参考答案:
C
材料强调德国的帝国议会担心俾斯麦针对工人运动提出的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不是议会支持运动,A项排除。

德国的议会政治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代议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帝国议会对首相提出的草案拥有否决权,可见其掌握立法权,C项正确。

材料涉及首相俾斯麦提出草案,议会行使否决权,但未体现其二者间的矛盾尖锐,D项排除。

故选C。

12. 右图为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其中,出现GDP第一个增长峰值的因素是
A.全国解放/抗美援朝的胜

B.土地革命/一化三改造的推进
C.开放/经济特区的推广
D.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的崛起
参考答案:
B
13.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
参考答案:
C
14. 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

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

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参考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对图片的观察、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题干中的时间以及图四中内容容易判断出为“柏林墙”,而根据1989年11月及图五内容推测当为拆除“柏林墙”后道路畅通的景象。

柏林墙的修筑反映了冷战的加剧和美苏两大国的对峙加强,而柏林墙被拆除则推动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重新实现统一。

15.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参考答案: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6. 史学家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提出:西方历史上所谓的“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
C.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参考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开辟新航路。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只能体现出对欧洲的影响,不符合题干“双重的结合”,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也开辟了西方殖民者对世界的掠夺,体现了双重的结合,故B项正确;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侵略方式,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是在17~18世纪,与新航路开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7. 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

”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普鲁士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B.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C.普鲁士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参考答案:
A
德国统一过程中采用的是王朝战争的形式,使用的是铁血政策,在德国统一以后,普鲁士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了新成立的德意志,使德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A正确;结合史实,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统一后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即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德国统一的手段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普鲁士邦国的强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德国的联邦制国家结构,主要讲的是德国统一的方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排除D。

18. 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

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苏联这种外交政策显示了苏联
A.试图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国家
B.为建设谋求宽松环境
C.密谋发动了针对西方的战争
D.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孤立
参考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苏联是,没有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故A项错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利益,苏联为了摆脱内战结束后所面临的包围和封锁的困境,尝试与世界上各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联系,寻求集体安全,为自身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不断地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经济建设提高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战争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孤立苏联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19. 两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

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这一状况主要反映出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耕技术持续提高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两宋时期茶叶种植普遍,产量丰富,贩卖兴盛,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中茶叶生产繁荣的现象不能反映经济重心是否南移,故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措施,排除。

D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种植生产,与农耕技术无关,故排除。

20. 郑彪在《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与资本主义究竟谁“战胜”谁,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伪问题”。

而且,究竟与资本主义是谁“演变”了谁,从历史上看……两者是互相演变,既相互对抗、斗争,又相互依存、合作。

从经济角度看,不能佐证以上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东欧剧变
D.中国的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影响。

题干郑彪《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和既相互对抗、斗争,又相互依存、合作。

A、D两项反映的都是经济借鉴资本主义的经济的成功典范,B项是资本主义经济借鉴经济的成功典范,故A、B、D三项体现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即斗争又合作的关系,而东欧剧变是被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与题干观点相悖,故答案为C。

21.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参考答案:
D
22. 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

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对此理解错误的有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
③十三行是政府设立并经营的对外贸易机构
④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 ①②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由材料可知,广州十三行的设置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开放,故①③两项正确。

广州十三行是在1686年设立,而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②错误的。

材料“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体现了④是正确。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3. 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
A.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开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
B.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C.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D.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新航路的开辟表明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但是世贸组织的建立并不是终点,排除A项,B项中的“完整”错误,在二战之前,世界经济呈无序状态,二战之后通过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使战后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得方向发展,所以C项正确,题干战后也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范围,排除D项。

24.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参考答案:
B
25.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酉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参考答案:
D
26.
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刘禹
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D
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27. 1898年,清朝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

清末自开商埠
A.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参考答案:
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是十分认可的,这与清朝末年的新政是有关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需求;B选项错误,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影响多集中在科技上,而不是开埠通商上。

28. 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l~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

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

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

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
A.中国需要进一步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施压中国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展不利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参考答案:A
29. 伯利克里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认识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30. 《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高昌(今吐鲁番)“多草木(指棉株),草实如茧……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内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国人多取织以为布”“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可知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正确。

题干中只说明考古资料能够佐证文献资料,但没有涉及到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对比,不能就此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

历史记载不一定都需要考古发现来证实,且一些历史记载无法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故B
项错误。

大多数历史记载
都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临去世前下旨:“嗣后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载沣)裁定。

”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向华盛顿发电,汇报北京政权交替的情况。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收到北京电报的同时,收到了一封康有为从美洲发来的电报。

康有为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指控北洋领袖、机大臣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

康有为希望罗斯福能够致电北京的柔克义公使,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

但柔克义提醒罗斯福道:“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


——整理自李德林《最初的国会一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
材料二
谕机大臣等、近闻有海外逆。

乘国家多难之际。

妄思煽乱。

肆意捏造谣言。

其诬妄狂悖(谬)。

直有使君臣上下所不忍闻者。

复敢刊印函单。

分致京外各衙署回所学堂。

淆乱是非。

多方簧鼓。

居心尤属险恶。

著邮传部迅电各处邮政局。

认真拣查。

遇有自外洋寄来汉文函件。

字迹封式在五件以上。

分致上项各处者。

立即拆阅。

傥语涉悖(荒)诞。

即刻一律焚毁。

其各埠外国邮信局社。

亦由该处地方官。

婉商仿行。

共保治安。

-1908年12月《宣统朝政纪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及美国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材料分析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

参考答案:
(1)意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联合列强;反对载沣的摄政地位;打击袁世凯的力量
评价: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康有为不能主导中国进行正确的变革。

(5分)(2)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逐渐被传播;海外的反清力量在国内进行反专制的宣传活动。

根源: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政治方面,康有为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封建专制力量与勾结,严厉打压反清活动。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要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例如,材料中的“指控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等字眼说明康有为有打击袁世凯势力的意图。

“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不利于真正的”等字眼足以证明美国的评价要突出康有为缺乏社会基础、康有为也不能主导中国的变革等,所以不会支持康有为。

(2)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主要从思想方面、政治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思想方面主要突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传播等。

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主要从经济方面、阶级力量方面、政治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进行综合分析。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32.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

1978年4月,中共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

”这些主张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
B.表明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开始形成
C.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D.标志着经济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参考答案:
C
材料中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实际上是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主张和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主张相似,有力得推动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故C项正确;A是1961年实行;B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D项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的实施。

33. 1895年4月28日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回电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贵大臣若觉到底不能抵抗彼等,则如本使前电,抛弃接续朝鲜之土地……。

放弃永远占有辽东半岛,惟作偿金之担保,一时占领该半岛,而大增其金额,使中国永久不能还清为上计……”西德二郎的真实意图是( )
A.放弃辽东半岛B.永久占领辽东半岛
C.有条件归还中国 D.转送给俄德法三国
参考答案:
B
34. (15分)【历史上重大回眸】
材料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

然而自明末社会大以来,户口、土地册籍已荡然无存,地亩和人丁很难确知。

与此同时,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他们或迁徙流亡,或隐匿户口。

作为应对措施,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

”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

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