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介绍如下:
龙场悟道是指明朝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某日半夜忽然顿悟的故事。

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日夜反省,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在此期间他写了《训龙场诸生》。

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居于正统地位的朱子学之外,开启了声势颇为浩大的阳明学潮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史称龙场悟道。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

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