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对策与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对策与建议作者:赵艳,关冰,于国庆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11期
摘要:通过对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农牧业历史变迁过程的回顾,总结出导致其生态环境退
化的主要原因,基于该地区生态治理特殊性和发展需求,探索性选出4种治理与生产共赢模式,并对在单项和综合技术上多做试验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风沙半干旱区;荒漠化治理;生态安全;技术措施;对策建议
0 引言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隶属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农牧区过渡性
和边际效应性,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其负面影响可扩展到两侧的农区和牧区,导
致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枯竭和环境质量下降。

因此,加强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尤其
是优化农、林、牧结构配置,通过系统耦合释放生产潜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
农牧业历史变迁过程的分析,确定出生态环境退化内在规律和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合
前人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立地条件探讨性选出几种治理发展模式,旨在为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
生态农业之路提供参考依据。

1 辽西北农牧业历史变迁过程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 农牧业历史变迁
历史上该地区是科尔沁蒙古族集中分布的草原地区。

清朝顺治年间,政府实行封禁政策,
整个地区处于以牧为主的经济状态。

雍正时期和乾隆初期,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连年发生灾荒,大量流民涌入,局部地区出现零星农耕,但仅为游牧经济的一种补充。

到了乾隆后期,农
耕达到科尔沁左翼三个旗南部,在科左后旗昌图额勒克(今辽宁昌图)一带开垦耕种;科左中
旗东南部法库边门一带形成74个流民农业屯。

嘉庆初期沿伊通河、饮马河、雾开河两岸形成一片农垦区,农业初具规模。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社会矛盾激烈,国内
社会矛盾更加激烈,迫于国际威胁和国内压力,清政府推出“新政”,放垦蒙地,其后到清朝
灭亡,哲里木盟科左前旗、郭尔罗斯前旗完全变成农区,其余地区则变成半农半牧区。

可见,
清代是该地区农耕文化出现并不断拓展的起始点。

建国以后,以粮为纲,垦荒严重,辽西北地区农业开垦仍在迅速扩大。

直到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地区农耕用地扩展趋势得到减缓,然而迫于人口压力,到
2005年止5年间仍有2.86%的草地和2.09%的沼泽地转化为耕地,林地面积也有0.85%减少,农耕用地比重仍在加大。

迄今为止,农事耕作已占主导地位。

1.2 面临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
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百余年农垦开发和生产利用,辽西北风沙
半干旱区地表缺少覆盖、土壤沙漠化,一改以往森林草地茂美景象,成为潜育风沙源区,已严
重恶化周边城市群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土壤沙漠化是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首要问题。

历史上大面积沙漠化都是在大规模农垦后期出现的,即农、牧业生产方式转换期。

究其原
因主要是该地区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复杂的作用关系是导致农、牧业变化与地区沙漠化之
间低水平互动的根本原因。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是雨养农业的生态下限和天然牧业发展的生态
上限,存在一个农、牧业生态适宜性过度的临界值。

可以农业种植,但不能大力发展种植业,
适宜发展畜牧业,却仍需旱作农业的存在。

可见,农事耕作占主导地位是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
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2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基本要求及其对策
2.1 基本要求
生态治理是遏制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土壤荒漠化的需要,是实现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
提和基础,需要在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前提下,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生态屏障、维护生态
平衡。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生产地理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确保
社会平稳的重任。

因此,生态治理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遏制土壤荒漠化,不能一昧的追求生
态效益,只治不用,而是变更生产方式,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的不合理转移,结合农、林、牧产
业自身特点,因地适时生产开发,最终实现该地区生态经济均衡发展。

2.2 方针对策
农林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在该地区加强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治理综合规划,因地制宜,促进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在生态建设上发展生态防护林、工业原料林、薪炭林以及特色经
济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在农业生产上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低
粮食生产成本;在畜牧业上扩大人工草地建植面积、推行舍饲畜牧业和草地轮牧制度,发展农
区畜牧业,通过推广“三化两贮”(氨化、糖化、盐化、青贮,维贮)秸秆饲喂技术,提高作
物秸秆过腹转化率,节约饲料用粮及培肥地力的同时,降低农业成本。

3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选择与技术要点
3.1 封沙育林(草)
对具有天然落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沙地、稀疏灌丛、荒漠沙地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达到恢复植被目的。

该项技术适合于交通不便,人工造林难的固定或半固定沙地。

其主要
技术措施为在封禁区难以成林的空地,选择适宜树种进行补植补播;天然落种繁育区,破土覆盖,自然更新;萌芽灌丛区及时清除多年老化退化枝条,平茬复壮;浅沙荒地区人工辅助物种
传播,最终实现植被修复和自我更新。

3.2 退化草地改良利用
主要针对起伏不大、坡度平缓的退化草地。

要求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来植被的基础上,通
过人工补播或混播一些适应性强的优质牧草,利用植被能自然修复的特点,提高地上生物产量。

要求补播选在雨季来临之际,夏季播种虽然水热条件较好,但生长期太短,入土根系较浅,不
能完全越冬。

风沙区草地补播后,要实施围封禁牧,直到地上植被足以能完成自然繁衍更替后
才可适度利用,这样有利于长效持久。

(下转第72页)
3.3 农业防护体系建设与高效生产
农业防护体系目前是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成分,各体系间联接成带状
或网状,维稳着生产环境的生态平衡。

关键技术是在沙区前沿建立固沙防风固沙宽幅林(灌)带,植物种类以乡土树种(灌木)为主,防护区核心内部营造护田林网,保护农田、牧场和设
施产业实现高效经营。

建设农业防护体系应与灌溉抗旱系统结合实施,以期达到安全稳定生产。

3.4 引草入田与种草养畜
利用小范围农田集约高效种植优质牧草,以减轻大范围生态脆弱区草地牧场放牧压力,进
而实现退化植被良性恢复。

引草入田为养而种,首要问题是确定牧草与家畜的种类和种群结构,再确定牧草品种结构、播种时节、收获利用制度等,所种牧草饲料均要与已确立的畜种形成有
机对接,并依据日粮配方和牧草产量建立与饲养畜种相适应的种养模式。

4 结语
关于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态治理模式及其技术要求是以实地调查研究为主,结合历史数
据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提出的,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今后还需要开展很多单项和综
合技术的试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

每个生态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都具有它的先进
性和局限性,为适应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气候变暖和地下水位下降新变化,应适时调整生态治
理指导思想,及时掌握生态治理与农牧业生产间主次矛盾更替与转换规律,逐步走上生态效益
优先、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明显的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令福.清代前期东北农耕区的恢复和扩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
111-132.
[2] 乌兰图雅,张雪芹.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J].地理科学,2001,21(3):230-235.
[3] 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絷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社,2000.
[4] 任鸿昌,吕永龙,杨萍,等.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沙漠,2004,24(5):544-547.
[5] 吴德东,迟琳琳,安宇宁,等.辽西北沙地植被恢复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
科学,2012,10(2):97-101.
[6] 张力小.科尔沁沙地农牧业选择过程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北京大学,2004.
[7] 哈斯巴特尔.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5.
[8] 郑大玮,王砚田,潘学标,等.农牧交错带综合治理及生态保护型农业技术体系与模
式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5-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